书城养生健康预警与疾病信号
13761800000258

第258章 老年人“返老还童”提示哪些疾病(1)

(1)白发转黑:白发转黑,尤其是伴有皮肤变嫩、性欲亢进等“年轻化”征象时,很可能患了垂体肿瘤、肾上腺细胞癌等严重疾病。

(2)寿眉:“寿眉”实际上与老年斑、白头发一样,都是衰老的象征,而且还可能是一种疾病信号。“寿眉”的生长很可能与人体调节功能障碍,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紊乱有关。

(3)新牙:老年人掉牙之后出现了“再生”现象,最常见的情况是这些老年人牙龈萎缩衰退过快,致使原来残留的牙床里的多生牙或未脱净的残根显露,从而给人以新牙萌生的假象。如果真有新牙长出,就得当心了,因为这往往是内分泌紊乱或癌症的早期信号。

(4)视力变好:有些老年人视力突然变好,摘掉老花镜后反而看得更清楚。这种现象出现很可能是患了白内障的结果。“变好”的视力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变坏。

(5)满面红光:有些“红颜”可能是疾病的象征。高血压病、肺结核、某些肝癌、心脏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均可出现“满面红光”,尤其是原来并非如此而突然“红光满面”,更不可掉以轻心。

(6)食量大增:本来饭量不大的老年人突然食量大增,往往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或脑部疾病的征兆。

(7)老来红:有的老年妇女绝经后又出现阴道出血,俗称“老来红”。老来红大部分是妇科病所致,最常见的是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也有一部分是子宫良性疾病所致。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A部

用粗制艾绒卷成圆柱状,长20厘米,直径1.2厘米,是灸法中常用的一种材料。每支艾卷重约10克,可燃烧1小时左右。此外,也有在艾卷中掺和某些药品的,叫“药物艾卷”,可参见该条。

施灸时所用的主要材料。系将干燥的艾叶(即菊科植物艾蒿的叶)磨碎,去其杂质,制成纤维状的物质。根据加工的程度,艾绒有粗细之分。细艾绒的纤维短,杂质少,可塑性大,可制成较小的艾炷,多用于直接灸法;粗艾绒的纤维长,杂质稍多,制成的艾炷较大(一般如半枣核大),多用于间接灸法。

是治疗神志不安宁的方法。根据其作用不同,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种。中指脾胃。安中是指调养脾胃气机,使脾胃功能稳定、正常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孕妇机体功能的调整,或对脾、肾等脏器的补养,以安定胎气,巩固妊娠的多种治法,称为安胎。

即按摩推拿等法。

医生用手按压、触摸病人身体各部,以探测病情的诊断方法。

①唐代医学分科之一。主要传授古代按摩术。宋以后废除。②明代医学分科之一,专用于小儿,又称为推拿。

女子一生不来月经,仍能怀孕生育的,称为暗经。

即怀孕1个月之内而流产。

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熬农(懊农)语出《伤寒论》。汪必昌《医阶辩证》称:“懊农之状,心下热如火灼不宁,得吐则止。”这是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的症状。因病位在胸膈心窝部位,故又称为“心中懊农”。病因多由于表证发汗不得法,或因误用泻下,致外邪入里,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可见于急性热病或胃肠炎的病程中。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B部

中医眼科借用八卦或其他自然事物名称:对外眼划分的八个方位。即天廓(又名乾廓)、地廓(又名坤廓)、风廓(又名巽廓)、雷廓(又名震廓)、泽廓(又名兑廓)、山廓(又名艮廓)、火郭(又名离廓)、水廓(又名坎廓)。廓原是城廓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外眼像城廓一样,对眼睛具有保护的作用。

会指会穴,各脏腑组织的精气所会聚的穴位,称为会穴。会穴共有八个,故称八会。腑会太仓,脏会季胁(即章门穴),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即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

①古人认为自然界的风,由于其所产生的方位不同,性质也各自不同,根据风的方位和性质,可以把风分为八种,这就叫八风。即大弱风(风从南方来,因南方的气候是热气很盛,热盛则风至必微,所以名大弱风)、谋风(风从西南方来,因西南方阳气较盛,阴气才生,其风含阳夹阴,所以名谋风),刚风(风从西方来,因西北具有金水二气,金气肃杀,水气寒冷,都能克伐生阳,所以名刚风)、大刚风(风从北方来,因北方寒气凛冽,风势剧烈,所以名大刚风)、凶风(风从东北方来,因东北方阴寒之气未去,阳和之气未盛,所以名凶风)、婴儿风(风从东方来,因东方少阳之气初生,所以名婴儿风)、弱风(风从东南方来,因东南气暖,风性柔和,所以名弱风)。②穴位名称,属经外奇穴,位于足背各趾缝间凹陷处,左右共八穴。主治足趾麻木、头痛、牙痛、蛇咬伤等病症。

①指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②指八纪。见八纪条。又名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即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穴位名称。为经外奇穴,位于手背五指歧缝间,左右共八个穴位。

①指两肘、两膝、两踝、两手腕。这八处关节是肉的小会,肉的小会名溪,所以称八溪。②指肱部及股部肌肉。又名四关。即两肘、两腋、两髀、两腘。虚是孔或空的意思,因这八个部位既是人体真气和血液经常通过的重要孔道,又是诊治五脏邪气的要点,所以又称机关之室。概括病机,归纳证候,指导临床治疗的八条基本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小儿指纹的各种形状。有鱼刺形、垂针形、水字形、乙字形、去蛇形、来蛇形、蛇中卷形、弓形、环形、乱纹形、珠形等。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痛、麻木及头项强痛等症。

(拔罐疗法)应用竹筒、陶瓷或玻璃制成的小罐或广口瓶作为火罐。拔罐时,先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或纸条在火罐内晃动片刻后,趁热将罐倒扣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使罐口与皮肤密切接触,由于冷却后火罐内空气减少,产生负压,紧密吸着在皮肤表面,引起局部充血或瘀血,因而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应用于腰痛、胸胁痛、头痛、关节炎和哮喘等多种疾病。

①指解小便时排出白色浑浊液体的病变。古代医家,称为出白。②指白带,见该条。③有时也作肺的代名词,如泻白散中的白字。眼球表面的白色部分,包括球结膜和巩膜。又称为白仁、白珠、白眼。白汗和白津的意义相同,都是指被迫而出大汗的意思。又名白带,白浊。①是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白色分泌物。②小便时排出的白色浑浊液体。义同白淫。见该条。义同白睛。见该条。义同白睛。见该条。义同白睛。见该条。皮肤上发出的细碎而晶亮的小水疱。多发于颈、胸腹和背部,消退时有脱屑,是湿温病中湿热郁遏的表现。湿热毒邪滞于气分,下痢白色,如鼻涕样的黏液,或如鱼脑者,叫“白痢”。亦有因寒湿凝滞,脾阳受伤而下痢白色,质稀气腥的,这是属于寒痢,又叫“寒痢”。参阅该条。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本病可发于热病之后,亦可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形成。因百合能治疗此疾故名。

小儿易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因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咽喉部黏膜上产生一种灰白色不易脱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二季为多。在气候干燥的环境更易流行传播,故也称作“疫喉”(疫喉包括“烂喉痧”和白喉,白喉只是其中之一)。

是因风、寒、湿三种病邪共同侵犯人体后,引起的一种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痹证的范畴。本病疼痛十分剧烈,像被虎咬似的难以忍受,而且痛点游走不定,所以称为白虎历节风。

指婴儿百日内发生咳嗽痰多、睡眠不宁的病症,又名“乳嗽”。将药物打破的加工方法。目的在于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全身骨骼的总称。

这里的气。指气机。气机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常常与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导致气机紊乱的因素很多,如因情志激变,就会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自然气候影响,就会寒则气收,炅(热)则气泄(气随汗泄)。因劳逸失度,就会劳则气耗……故有百病生于气之说。

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疮名。生于两胁,形状像瘤的疮。妇女多患。指产妇产后恶露不下所导致的神志狂乱证候。古人认为是由瘀浊上逆。激扰心神所致,故称为败血冲心。

因产后恶露不下,引起的胸闷烦躁,面赤气急的病症。因产后恶露不下,引起的胸闷呕恶,腹满胀痛的病症。

与标相对而言,含义很广,随不同的对象可代指不同的东西。①指人体正气。②病症的主要方面。③指病因。④指内脏。⑤指旧病。⑥指原发等。这是疾病标本概念中针对标所具有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药物学专书。

指外见实证症状而体内正气已亏虚的虚实夹杂证候。又称为主产。由于各种原因使怀孕3个月以上而又尚未足月的胎儿脱离母体,称为半产。针刺手法的一种,它的要点是浅刺、快刺、刺皮而不伤肉。这种刺法有宣发肺气的作用。

这是一个民间称呼的病名,指年老气衰,伤于酒食,损伤了脾胃功能所产生的呃声短促病症。表里之间的意思,也就是表之内、里之外的部位。这是少阳经所处的位置,它位于太阳之内,阳明之外,是由表入里,从里达表的门户。是斑和疹的统称。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视之斑斑如锦纹者,称为斑;若云头隐隐或见琐碎小粒,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者谓疹。

斑是阳明郁热迫扰营血而发,治疗多从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入手,故谓斑属血。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用铁刨将药物刨成薄片。是加工药物的一种方法。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风湿。刺法是在患部直刺和旁刺各一针(《灵枢·官针篇》)。有毛的植物药须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须包煎。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腻浑难喝,也可包煎。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为了防止散在药汤内,也用包煎。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没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刺法是找到痛处,即直刺一针,并留针不拔,而以左手循按局部,找到另一个痛处后,先将前针拔出,再在第二个痛处刺针(《灵枢·官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