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13760800000017

第17章 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9)

每种药物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过期的药物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养成习惯先查看药物是否已过期,才喂给孩子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箱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过期,为安全起见,宁愿弃掉,不要怕浪费。

错误十将药物转换盛器。

有些药物的原装盛器或许太大,略嫌占地方,但千万不要因此而转换盛器,因为若忘记把药物的名称和服用指示记下来贴在新的盛器上,或写得不清楚,便容易导致喂错药或所喂的分量过多或太少。不要为了省地方而冒险,还是以不变为上策。

能将药研碎后给孩子服吗?

小儿吞咽能力较差,大的药片很可能被卡在咽部,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把药片研碎后给小儿吞服。殊不知有些剂型的药研碎服用则达不能应有的治疗效果,有的还会产生副作用。应注意下列药物须整片服用,不可研碎服。

缓释片剂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茶碱缓释片,外观同一般片剂。缓释片同缓释胶囊一样,用特殊的高硬材料做成骨架,药包藏于骨架中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骨架,影响药效。

加层糖衣片剂如多酶片是含3种消化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外层为一般肠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作用。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内层。若药片研碎即失去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口腔黏膜或食管壁上,它的刺激作用可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和食管炎。

肠溶片剂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采用肠溶胶囊装药,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时才能被溶解,药物才可吸收,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若研碎服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还会引起副作用。所以,不用吞服药片的患儿最好不用肠溶片。如必须服用,应采取相应措施,如红霉素肠溶片,小儿服用确有困难必须研碎时,应在服用前5分钟,加适量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以中和胃酸,确保红霉素能顺利通过呈酸性的胃部进入碱性环境的肠道,发挥药效。

胶囊剂这种剂型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溶解,生物利用度比一般片剂好,因此许多抗生素都采用这种剂型。若将胶囊拆开,气味特异,小孩不易服用,同时剂量也难准确。

小儿服药时加糖好不好?

不少病人特别是在给孩子在服苦味药时,喜欢用糖水或甜味饮料送服。殊不知,这对某些药物的药效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在服用大黄酊、复方大黄酊、姜酊、复方桂皮散和复方龙胆酊,以及碳酸氢钠碳酸钙散(片)、碳酸氢钠氧化镁散(片)等药物时,如果为了矫味而用糖水送服,在多数情况下会降低药效,甚至可能使药物失效而导致治疗失败。

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服用中药汤剂时,经常加糖调味。这也是不适宜的。因为糖会抑制某些退热药的效果,干扰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此外,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与糖(特别是含铁、钙等元素和杂质较多的红糖)起化学反应时,可使药剂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浑浊、沉淀,这样不但会影响药效,而且还可能危害健康。

能用果汁为宝宝送服药物吗?

孩子吞咽能力差,喂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于是许多家长把药物放在果汁中一起送服。特别是孩子发热时,有的家长常用果汁送服退热药,认为这样既补充了营养和水分,又为孩子们所喜爱,易于喂服药物,可谓一举两得。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它不仅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还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大量的果汁会冲淡胃肠道消化液的浓度,果汁中的果酸还会与膳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结合,影响这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使孩子在吃饭时感到胃部胀满、食欲下降、肚子不适。此外,果汁饮料一般都含有各种添加剂,如色素、凝固剂、防腐剂等,不能为孩子补充充分的营养物质。

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退热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果汁等酸性环境中,轻者可能损伤胃黏膜,刺激胃壁,发生胃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可造成胃黏膜出血。此外,在各种果汁饮料中,一般都含有果酸和维生素C,它们的化学性通常呈酸性。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提前溶化或分解,因而不利于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影响疗效;有的药物还会在酸性环境中增加副作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给孩子喂药最好用温白开水。

因此,给小儿服药不宜用果汁送服,若要喝果汁饮料,也必须在服药后相隔1.5小时以上再饮用。为了能使孩子容易接受服药,减少药物的异味,可以把药物包在食用糯米纸中,给孩子吞服。另外,在服用退热药后,如出汗较多,要用补充淡盐水而不是果汁,这样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发生虚脱。

能用牛奶为宝宝送服药物吗?

一些家庭有用牛奶给儿童送服药物的习惯,他们家长为了减轻孩子的困难,将药片压成粉末放在牛奶中给孩子服。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对药物的效力是有影响的。

牛奶中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可在药片粉末周围形成一层薄膜而包裹药物,使药物在胃中不易被吸收。牛奶或乳制品中含有许多钙、磷酸盐、铁等物质,一般每升鲜牛奶中含钙1300毫克、铁0.4毫克。这些物质和某些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等)能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难溶解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道吸收,牛奶中的磷酸盐可与补血药的铁成分发生反应,使铁沉淀而影响其吸收,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甚至被这些离子所破坏。因此,家长不宜在儿童服药时用牛奶送服,应以温开水送服较好。

如果要喝牛奶及乳制品,也应与服药时间相隔1.5小时为宜。

儿童滥用补药有什么危害?

滋补品对儿童的发育有促进作用,但用之不当却会造成损害。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阴阳本身尚不稳定,易产生体质的阴阳偏差。补药终究是药,药就具有寒凉与温热的性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假如体质偏阳热而服了温热性质的滋补品,则易导致咽喉痛、口舌生疮、流鼻血、便秘等“上火”症状;体质偏阴寒而服了寒凉性质的滋补品,反会发生腹胀、腹泻、厌食等。而且,儿童在患病期间(如感冒)服了滋补品,会造成邪留不去、疾病难愈的状况。

眼下,滋补品广告无孔不入,不少厂家为追求效益,盲目夸大其作用,不仅能“包治百病”,而且“能让孩子聪明更能考上大学”。受宣传上的误导,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虚”在何处,便乱服、滥服补药,结果花了冤枉钱,反而买下新毛病。家长给中小学生乱补、滥补现象最为突出,最早是纷纷给“小皇帝”们服用蜂王浆,结果导致不少孩子性早熟;后来异军突起的是微量元素滋补品,厂家过分强调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而事实上,如果没有医生指导而片面服用某种微量元素,会存积体内过剩,加重肝肾负担或造成其他不利影响。如盲目给并不缺锌而食欲不佳的孩子服用锌制品,结果反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最后进一步引起食欲减退。

再如维生素D,是维持血钙浓度平衡和骨骼正常钙化必不可少的物质。

缺乏会造成佝偻病、骨软化症及婴儿手足搐搦症。摄入过多又可引起高钙血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甚至造成软组织异常钙化及肾损害。由此可见,盲目进补,不仅无益,反见其害。

儿童偏食是造成营养不良和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复杂多样的,许多营养素并非滋补品所能及,重要的是广泛摄取各种食物,不挑食、偏食。至于滋补品的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需要的尽量不用。

“催长”为何还会长“矮”?

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低胎龄儿所致身材矮小症、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身材矮小症及软骨发育不全与软骨发育低下症,还有低磷性佝偻病等,且均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有些地区存在滥用生长激素的现象。不少生长发育欠佳或营养不良的孩子也被家长送到医院,要求用生长激素“催长”。其实生长激素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适应范围,盲目使用还有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

水肿或淋巴肿:最为常见的是水肿,多发生于用药后的数月内,表现为眼皮水肿、双下肢水肿、尿少等。偶尔也有淋巴水肿。

急性胰腺炎:应用生长激素2~40个月后,有些病人可出现腹痛、呕吐及血、尿中淀粉酶升高等现象,男女均可发生,且症状多数不典型,易误诊。

特发性颅内高压:有些患儿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后,可因生长激素迅速升高,而造成脑脊液转移,以致引起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症。

糖尿病:有些病人应用该药后,由于生长代谢加速,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使血糖大幅度升高,导致胰岛功能不足、糖耐量异常,从而诱发糖尿病。

股骨头骺滑脱:有些肥胖少年应用生长激素后,会出现股骨头骺滑脱,出现跛行、膝部和髋关节疼痛等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少数病人对生长激素有变态反应,如注射部位发红、全身瘙痒、呕吐、腹痛等。此外,长时间应用后还可偶见产生生长延缓性抗体,生长速度反而减慢者;对某些病人还可诱发白血病或肝癌等。

诚然,生长具有周期性,儿童和青少年发育成熟后虽然不可能再长高,但在青春期孩子的骨骺临近闭合时,通过科学用药仍有机会在最后阶段“冲刺”的。因此,一个矮小儿童能否使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首先必须由专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骨龄测定、必要的内分泌功能检测,少数患儿还须进行遗传学分析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导致矮身材的原因,从而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球蛋白是“万能预防针”吗?

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简称“球蛋白”),目前被许多家长误认为是小儿强身壮体的滋补药,注射后可以预防百病,常常要求医生给孩子注射球蛋白。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球蛋白”主要用来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和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球蛋白虽然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绝不是万能药。通常人体在注射球蛋白后3~4周,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抗体,可以预防有关的疾病,以后抗体含量逐渐减少以致消失,就没有防病作用了。

对麻疹的预防,我国已广泛应用了安全有效的麻疹疫苗。小儿接种后,身体会产生“自动免疫”,无须担心感染麻疹,故“球蛋白”只用于未注射麻疹疫苗或注射麻疹疫苗后已超过了3年,未曾复种者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至于预防肝炎,一般认为“球蛋白”只对甲型肝炎有效,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差。有极少数小儿患先天性体液免疫缺陷症,丙种球蛋白缺乏,以致反复发生严重的感染。对这类患儿,注射“球蛋白”

是必要的治疗措施。有些家长不了解球蛋白的作用,以为价格昂贵就是好药,盲目应用。

其实,不少传染病如肝炎等是通过不知不觉的“隐性感染”获得较为持久的自动免疫的。给并无接触史的儿童注射“球蛋白”,就可能妨碍这种隐性感染的形成,把一些传染病推向年龄较大时发病,而导致病情重、病死率高。给刚刚接受过预防接种的儿童注射“球蛋白”还会影响其自动免疫的产生,而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而且注射“球蛋白”毕竟是被动免疫,在人体内只能维持约3周便消失了,并不能发挥持久的免疫作用。要想得到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还是以定期接受各种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有效的自动免疫力方为上策。

给孩子滥用退热药有何危害?

伤肝药很多,对乙酰氨基酚为半个多世纪来最常用的退热镇痛药,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不少抗感冒中西成药中都含有它。其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迅速,在血中较快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半小时即起效,退热镇痛作用缓和而较持久,对胃肠刺激性小,一般不会发生胃肠黏膜损害与出血,也不影响血液的凝固性。其退热作用的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镇痛作用较弱。

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肝损害,通常在用药过量或疗程较长时发生。但如用药者对本品特别敏感或肝功能不全时,即使常用量也会出现肝损害。

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用药的一个最常见原因,是因为本品药名特别混乱,含本品的中西复方制剂又特别多,用药时如不留意则易因重复用药而过量。本品别名为“扑热息痛”,又为“醛氨酚”。其商品名则五花八门,国内如必理通、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幸福止痛素等不下二三十个,又有含本品的复方成药如泰诺感冒片、克感沙星、福来适、力克舒、散利痛、联邦菲迪乐、路盖克、银得非、小儿速效感冒灵、速效伤风胶囊等十几个品种。即便医生也难记清,众多的自购服药者又怎能搞得清?

特别提醒

为防止对乙酰氨基酚应用不当而伤肝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循下列要点:

退热镇痛都有其适应与禁忌情况,要遵医嘱或读懂药品说明书后用药,忌盲目应用,尤其不要一有发热即用退热药。

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禁用本品。6岁以下幼童不推荐使用本品。

本品绝大部分经肝代谢,很少一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故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慎用或禁用本品。

对本品有过敏现象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