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必读
13760700000056

第56章 哪些药物易致结石性肾损害

(1)磺胺类药物:为化学合成的抗菌药,此类药物大部分以原型和代谢产物从尿中排泄。由于此类药物为弱碱性,在酸性尿中较难溶解,当尿pH降至5.5以下时,容易在肾小管、肾盏、肾盂、输尿管或膀胱内产生结晶沉淀导致肾损害,其中磺胺嘧啶较磺胺甲更容易产生管内结晶沉淀。磺胺类药物结晶尿的发生率为0.4%~49%,其结晶的形状各异,常见有针状结晶、玫瑰花形和麦秆结晶等形状。

(2)甲氨蝶呤:本品是最早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的抗叶酸药,不但对白血病有效,而且对实体瘤也有良好的疗效,为临床基本抗肿瘤药物之一。本品为一种二元弱酸,高剂量给药可引起无尿性或少尿性急性肾衰竭。本品在人体内代谢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或经肾小球过滤及肾小管分泌形成更难以溶解的代谢产物7羟基甲氨蝶呤后由肾脏排出。甲氨蝶呤在人尿液中的溶解度与pH有关。当该药和其代谢产物的浓度>2×10_3mol/L时,在酸性尿中(pH<5.5)沉淀,而在pH>7时,其溶解度可增加10倍。使用高剂量药物治疗时,可因尿中浓度超饱和而致结晶形成,由此引起的肾内阻塞和直接肾小管毒性以及因入球小动脉血管收缩引起的肾脏灌注减少,这些都可导致急性肾损害。

(3)阿昔洛韦:为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本品60%~90%以原型经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后迅速从肾脏排出,在肾小管腔内具有较高的浓度,特别在肾远曲小管腔容易产生结晶沉淀。动物研究表明,本品50毫克单剂量腹膜内注射,30分钟内便可在集合管内产生结晶沉淀,导致肾内肾单位阻塞。严重的肾实质内结晶沉淀可引起间质充血和出血,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另外本品在快速滴注或静脉推注时,也可发生肾小管内药物结晶沉积引起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可达10%。

(4)茚地那韦:硫酸茚地那韦是一种特异性蛋白酶抑制药,能有效对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I)本品在尿pH为3.5时,由该药及其代谢产物混合组成的结晶极易溶解,但在尿pH为6.0时,其溶解度可降低99%,因此,当尿pH在正常范围内时,茚地那韦在肾小管管腔内可因低溶解度引起结晶沉淀,导致结晶性肾性肾衰竭和肾结石。典型的表现为肾绞痛、尿痛、背痛以及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症状,研究显示此症状发生率一般在8%左右。

(5)氨苯蝶啶:本品为弱效保钾利尿药,在体内经肝脏代谢为对羟基氨苯蝶啶和对羟基氨苯蝶啶硫酸酯。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后由肾脏排泄。在碱性尿中(pH>7.0)较易溶解,在酸性尿中则易产生沉淀。已有报道单用氨苯蝶啶或合用氢氯噻嗪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病人,可产生各种肾脏毒性作用。使用单剂量氨苯蝶啶100毫克和维生素C1克治疗的病人,在用药4小时内尿中均有典型的管型结晶,这说明酸性尿液能增加氨苯蝶啶结晶形成的危险性。有报道长期服用本药者肾结石的发生率为1/1500,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本药及其代谢产物在尿中浓度过饱和,析出结晶并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形成肾结石。

(6)喹诺酮类药物:本品为广谱抗菌药物,大剂量应用或尿pH>7时可发生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病人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多饮水,并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毫升以上。由于尿碱化药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的发生,故应避免两者同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