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健康新概念
13760200000034

第34章 常见心理障碍的防治(1)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防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很多,但是他们往往察觉不到,即便是自己发现了,也不愿意到医院就诊,觉得这不算是心理疾病,于是任其发展,就会对当事人的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时还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偏执型人格障碍及其防治。

【致病原因】

1.早期形成的心理阴影许多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儿童时代曾经经受过一些刺激,例如:被同学欺骗或耍弄等,都会给当事人留下心理阴影,以后他们就不会相信他人了,最终很可能形成偏执性格。

2.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不和睦,或父母道德修养、素质较低,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患者也可能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其要求太严格,或者过分的溺爱,这也是导致偏执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些患者曾经受到过来自社会上人的伤害,此后也有可能形成多疑、冷淡的性格。

【具体表现】

1.心胸狭隘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心胸比较狭隘,不能宽容别人,当别人得罪自己后,会一直耿耿于怀,很难忘记。

2.疑心重重他们总会无端的猜疑别人,担心他人背后说自己坏话,怕别人陷害自己,不会相信任何人,觉得所有人对他都是虚情假意,因此,这类人很难与人交往,知心朋友很少。

3.嫉妒心重此类人对他人的成就会产生一种病态的嫉妒,总会在背后说比自己强的人的坏话,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败或出现错误,就会将它们归咎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5.固执爱与他人争辩,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6.冷漠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对他人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

【如何治疗】

1.改变认知人情绪的产生,大部分是由对事物的认知引起的,而并不是事物本身,消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就会导致消极的情绪,而积极地看待事物,就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当人们长期对某些事物保有错误的认知时,就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最终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总想着事物消极的一面。

2.扩大交际圈培养广泛兴趣,多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能够让心理障碍者心情愉悦、缓解紧张的情绪,在娱乐、交友的过程中,学会与人配合,以诚相待。

3.心理暗示患者应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对他人有敌意,要真诚的对待大家。

【预防措施】

1.多参加有益的活动有益的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结交许多朋友,如此一来,就能够让人心情豁达、开朗。

2.经常换位思考尽量克制自己的疑心,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宽容、善待他人。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够有效地预防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防治

强迫行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例如,我们总会要求自己,做事要尽善尽美,井井有条;总会不止一次地修改自己的工作总结、改正自己的作业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当这种强迫行为反复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无法摆脱时,就很有可能演变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致病原因】

1.遗传所致父母若具有强迫性格,其子女患有此人格障碍的概率会很大,经调查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往往具有家族史的特点。

2.反复刺激所致反复的刺激会导致人们焦虑不堪,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这种不稳定的兴奋状态,会使患者产生固定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体思维和行为形成特定的状态,做事变得循规蹈矩。

3.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只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准他们自己做主,这就会导致孩子做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形成优柔寡断,忧心忡忡的性格;另外,父母的生活习惯也会促使孩子形成强迫的行为习惯,例如,有的父母过分的要求孩子清洁,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洁癖。

【具体表现】

1.过于注意生活小节,做事一板一眼、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2.做事情墨守成规,不会变通,一定要按照规矩来,一旦改变做事方法,就会焦虑、苦恼。

3.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总会自责,道德感过重。

4.对生活中的发生过的错误念念不忘、追悔不及。

5.做事优柔寡断,做起决定来很难,总会瞻前顾后。

6.做事前或做事后,总会反复推敲,一定要每个细节都近乎完美,才能放心。

7.严肃拘谨,缺少朋友。

【如何治疗】

1.自我暗示经常告诉自己,“考试没考好不要紧,下次再努力。”;“这次业务没谈好不要紧,还有的是机会!”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放宽对自己的要求,把紧张的精神解放,不要把每件事都看得那么严重。长此以往,强迫的行为就会逐渐减轻。

2.放松自己时常做一些放松身体的运动,让全身的肌肉放松。体验这种松弛的感觉,从而消除精神压力。

3.扩大交际圈多交一些朋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观察一下他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自己改变惯有的做事方法。

4.顺其自然具有强迫型性格的人,总是束缚自己,过分的压抑自己,这样就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实想改变这种状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做事前和做事后,都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随它去吧!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只要努力过了,就可以了。

2.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看问题、解决问题,试着培养自己灵活变通的能力,不要过于循规蹈矩。

3.多交朋友、多活动多与一些性格开朗、大方的人接触,与他们一起活动,不仅能够使心情愉悦,还能多学习别人的生活方式。

4.及时释放压力因为压力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学会及时释放压力,也能够有效的预防此类人格障碍。

三、焦虑性神经症的防治

焦虑是人在处于不良环境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而焦虑则是发生这种问题后所产生的情绪。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不算是疾病,可是一旦焦虑过度,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焦虑症。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患有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出现,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轻则胸闷气短,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崩溃。所以,了解焦虑症,学会预防焦虑症的方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知识。

【致病原因】

1.压力过大所致诱发焦虑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压力过大,同时又没有机会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焦虑。

2.遗传因素所致经调查研究发现,家族中有焦虑症史,其成员的患病率约为15%,是一般人的3倍左右。

3.内心冲突的结果焦虑症主要源于人们内心的冲突,有可能是因个体在儿童时期曾受到精神刺激,产生过很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后来被抑制下去,所以,成年后便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具体表现】

1.精神表现精神紧张不安,对所有事情都会过分担心。例如,当事人在生活中总会提心吊胆,担心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另外,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人,还非常敏感,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坏话。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幻想。同时还会有一定的睡眠障碍,具体表现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2.行为表现多动不安,不能呈安静状态,总会搓手顿足、来回踱步,同时眼睑和手指还会振颤不止。

3.生理表现患有焦虑症的人,其身体主要有五大症状,即心慌、胸痛、疲惫、神经质、气急。另外,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上腹疼痛、口干、心动过速、尿急、尿频、阳痿、早泄、恶心呕吐、紧张性头痛、肩背部肌肉僵硬等症状。

4.情绪表现情绪非常激动,总是紧张不安。在睡眠过程中,还会突然惊醒,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四肢僵硬、面色苍白、头晕无力、喉部梗塞等症状。

【如何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可以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性质,告诉患者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同时可以配以宣泄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通过医生的引导,让患者把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然后再加上舒缓、优雅的音乐,使患者全身放松。

2.药物治疗

(1)西药:硝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地西泮、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服用西药过程中应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以3~6周为宜,以免引起药物依赖。

(2)中医食疗方:枣仁30克,小麦50克,粳米50克,红枣30枚,熬煮成粥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预防措施】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起居习惯,能够有效的防治焦虑症,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尽量少摄取辛辣类、油炸类、碳酸类的食物和饮料等,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奶制品,避免熬夜,按时起居。

2.保持乐观的心态遇事放宽心,不要要求过高,不过分计较得失,避免大喜或大悲。

3.多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放松身心,获得快乐,缓解压力,陶冶情操。

4.学会自我调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焦虑的经历,通常情况下,焦虑的情绪都可以自己进行调解,我们要正确认识焦虑,它的出现是正常的,可以消除的,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消除焦虑的心理。

5.劳逸结合在紧张过后尽量放松心情,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有利于防治焦虑。

四、恐惧性神经症的防治

恐惧性神经症也叫恐怖性神经症,它是指对正常人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害怕,或恐惧的延续时间和强度远远超出正常人的反应范围。恐惧症是患者会不由自主地、不能克服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症状还经常伴有焦虑反应,如紧张、忧愁、逃避等想法。这种症状在各种神经症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患病者通常是年轻的女性。

【致病原因】

1.性格所致患有恐惧症的人,其本身性格特点就是胆小、内向、害羞、依赖性很强,所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恐惧症。

2.精神刺激一些患者是因为受到过明显的精神刺激,例如,看到死尸,以后就会不断的想起当时的画面;或看到车祸的惨状,以后就会对车产生恐惧等。尤其是儿童时期所看到的情景,会给当事人心里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3.遗传因素经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患有恐惧症,其孩子的发病率为20%左右。

【具体表现】

1.恐高一些患者不愿意站在高处,有的甚至不愿意住高楼。

2.害怕动物有些恐惧症患者非常惧怕动物,他们不愿意与动物接触,唯恐被咬伤或染上疾病。

3.不敢去公共场所这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些患者害怕去商场、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他们担心自己被别人注意到,或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晕倒或失控,所以他们很少去公共场所。

4.对类似以前的恐怖场景感到恐惧一些曾经在小时候受到精神刺激的患者,长大后再看到此类场景仍会觉得恐怖。

5.害怕与人交往他们不敢与人交往,如果不得已要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出紧张、害怕的状态。如在他人面前不敢说话、不敢进食等,严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出汗、颤抖、心慌等反应。

【如何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可对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即了解患者第一次发病的时间、原因和场景,分析其致病因素,令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医生还要告诉他们,恐惧的意念其实来源于他们自己,其实他们惧怕的事物非常正常,要让他们勇敢的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调节自己的情绪。另外,患者还可运用自我暗示法,进行调解,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不怕”等。

2.药物治疗

(1)西药:氯硝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氯米帕明等。在用药过程中须注意,氯丙咪嗪对伴有抑郁症状的恐惧症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一旦停药就会复发,所以,不要一味的依赖药物,在用药期间一定要配合心理治疗。

(2)中药: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液等。

【预防措施】

1.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颗乐观、豁达、开阔的平常心,是预防一切心理疾病的基本保障。

2.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抑郁症、焦虑症都是导致恐惧症发生的因素,所以要注意及时排解自己不好的情绪,及时舒缓压力,也有助于预防恐惧症。

3.锻炼自己的勇气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挑战自己、突破自己,锻炼自己的勇气。

五、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防治

依赖型人格障碍,顾名思义就是患者对某些人或事物过分依赖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我们都听过“转大饼”的故事,讲的就是一对夫妇非常疼爱他们的孩子,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孩子饿着,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几日后夫妇回来了,发现孩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是将自己面赖型人格障碍。

【致病原因】

1.幼年时期过于受宠多数依赖型人格障碍是形成于人的儿童时期,许多儿童在家里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皇帝”,而在儿童的印象中,父母也是能够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各种需要的“万能保护神”,他总是想依赖父母,不想失去父母的庇护。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万事靠他人的习惯,直到步入工作岗位,他们也不能独立承担各种任务,最终形成了依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