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健康小顾问
13760100000004

第4章 儿童青年老年(3)

造成儿童任性的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原因多是家长管教不当。例如,过度溺爱,对其错误听之任之,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不一致等,使孩子的任性不仅得不到改正,反而经常因胡闹得到想要的东西,如获得想要的玩具或食品,因一点小事就不去幼儿园等,任性也进一步发展。另外,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办法和耐心,也使孩子的任性难以控制。

孩子任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与同龄人往来。孩子之间的往来是以平等、友好为基础的。而长期缺乏这种正常交流,只习惯与家长相处的孩子,易因大人的忍让在性格上产生某种偏离,促使其任性的形成与发展。

纠正孩子的任性,首先应调整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之间统一教育观念。同时,要取得幼儿园和有关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做任性儿童的心理辅导和纠正工作。

在纠正孩子的任性时,应针对原因,搞清孩子任性的心理需求,例如,是为了向家长取宠、索要玩具,还是自我表现等,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孩子意识到任性并不能得到好处。

在对孩子的任性进行管教时,既要坚持原则决不心软,又要从孩子任性的实际原因出发,注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而态度粗暴,从而造成孩子的抵触情绪或造成其他的心理伤害。

纠正孩子的任性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比如,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有意义的做法,平息孩子的情绪;或者在讲清道理后,离开一会儿,使其没有发泄对象,促使他冷静下来,再进行教育,对孩子的进步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使其树立信心。纠正孩子的任性是一项耐心细致的事,应当长期坚持下去,使其逐渐形成合理的心理需求和良好的性格品质。

如何纠正孩子的退缩行为

孩子的退缩行为,主要表现为胆小、孤独、退缩,并有适应新环境差、社会交往能力差等表现。他们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不愿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有自我孤立的倾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狭小空间,影响学习知识、性格形成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应当注意到,在儿童尤其是幼儿中,有时出现的上述行为并不属于“退缩行为”。由于某种事件或环境的刺激而退缩,如环境突然改变、意外惊吓等,这只是暂时现象,是孩子保护性的本能反应。

如果没有什么刺激因素,而长时间表现出种种退缩行为,并对其发育和成长会造成一定影响,这才是孩子的退缩行为。

有退缩行为的孩子,一般可由以下原因导致。一是家庭因素。

例如,父母过于溺爱或过于疏忽,缺乏对其性格的培养和引导,缺少开放的环境,使孩子缺乏交往经验和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二是意外刺激因素。即孩子在刚懂事时,遭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例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或重大灾难,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导致退缩行为。三是先天因素。个别孩子因先天性身心方面的原因,影响到外界交往和适应能力,导致退缩行为的发生。

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将会造成今后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为了纠正孩子的退缩行为,父母应改变自身的教育方法,过分溺爱、粗暴、冷淡都是不可取的。应特别注重对孩子开展社会化教育,在家庭、幼儿园和各种场所为他们创造与他人和社会交往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会与其他儿童相处,及时鼓励孩子在交往中的进步表现,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培养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有退缩行为儿童的治疗,包括各种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

常用的心理疗法有游戏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游戏疗法是通过游戏,在娱乐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增强其集体观念。而系统脱敏疗法则是在放松状态下,反复使用引起轻度焦虑的刺激,最终使孩子适应该刺激而不会产生焦虑,从而增强其承受能力和适应性。

应当指出的是,有退缩行为的孩子,虽然外表上看有沉闷、呆滞的表现,但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的,通过耐心的心理沟通和治疗,完全可以消除退缩行为。

如何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

家里有一个喜爱打架的孩子确实是一件很让父母头疼的事。

暂且不说面对老师的频频告状使人非常难堪,最令人烦恼的是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而挂了彩,心里肯定难受。要是孩子打了别人,家长不仅要赔礼道歉,严重时还要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所以对于这一类孩子的教育,家长一般的做法是严厉批评与训斥,或者实施“棍棒教育”,以此期望孩子走上正途。

心理学家认为,打架是一种侵犯,也就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遭遇挫折。然而也有专家指出,仅仅以挫折这一理由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太过简单。于是,在此基础上,另一种说法产生了。挫折造成的只是侵犯行为的前期准备,这个阶段是不会导致侵犯行为发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在环境。当环境中存在着某些侵犯因素时,这种准备状态很快就会转入实施侵犯阶段。所以应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涉及暴力的书刊和电视节目,给孩子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侵犯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这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方法。侵犯作为人的本能是需要定期发泄的,所以家长应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侵犯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形成的,是一种模仿。

了解了导致侵犯的原因,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改掉暴力倾向。

首先要减少孩子接触暴力的机会。平时避免让孩子观看武打、凶杀等暴力节目。家长自己的侵犯行为,例如夫妻争吵、漫骂或动手打架也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当杜绝。“棍棒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家长用打孩子的方法进行教育实则是教孩子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等于鼓励孩子使用暴力。科学的方法是批评说教并辅以健康的心理指导,对孩子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与伙伴冲突的行为予以表扬。

另外,适时关禁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然而,此方法不适用于年幼的孩子,而且关禁闭的时间不宜太长。家长还应注意房间里不要有任何危险物品。在把孩子关进房间时,家长必须平静地引导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在孩子安静以后,家长讲道理应突出重点,讲明关禁闭的原因。最后应当注意的是不应当着外人关孩子禁闭,以免孩子自尊心受挫,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对于孩子在自己面前说谎,家长一般的反应是愤怒和失望。他们会大声呵斥,揭穿孩子的谎言,而冲动一些的父母索性打孩子一顿。事实上,家长并没有仔细研究孩子说谎的原因。孩子说谎不一定是故意的,其原因多种多样。作为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当认真分析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各异。

1.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想像力开始发展。他们会把玩具小狗当成真狗,也会在玩具餐具中享受用餐的乐趣。在他们的大脑中充满了各种幻想,并且常与现实相结合,这使得孩子无法区分现实与虚幻。所以孩子会说“娃娃刚才病了”、“我已经吃完饭了”这些“谎话”,其实没有恶意,只是孩子的想像。

2.另一个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是模仿。由于成人在生活中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会说谎,一旦成人的这一举动被孩子发现后,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为了完成某一任务会说一些谎话,在成功之后成了“英雄”。孩子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开始学说谎话。另外,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谎也很容易引起孩子模仿。

3.也有孩子说谎是出于自我保护或者逃避。在孩子做错事时,他们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或惩罚,于是选择了说谎。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存在叛逆心理,为了保留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用谎言来表示对父母的反抗。

有时,孩子会用谎话来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例如,孩子想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却又怕父母不同意时,会撒谎说去伙伴家复习功课。也有的孩子用说谎作为引起他人关注的手段,这反映了孩子渴望受重视的心理。

如何防止孩子说谎

在对说谎的孩子进行教育之前,家长应当先分析孩子的心理,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说谎是由于年纪太小,缺乏现实与虚幻的辨别能力,家长就应当尽量使其理解现实与想像中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这样,在让孩子了解自己说谎是一种错误行为的同时,使孩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也得到发展。

如果孩子是由于模仿而说谎,家长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首先家长要起表率作用,为人诚实,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谎。假如家长说的是善意的谎言,对他人并无伤害,那么就要把这一点向孩子说明,使孩子能够区分谎言的善恶。在孩子模仿电影电视中的英雄说谎时,家长要正确引导,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

如果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家长应当查明事实真相,耐心而严肃地对其行为进行批评并加以心理辅导,让孩子明白因不敢面对错误而编造谎言是一种恶劣的欺骗,对他人对自己都会造成伤害。

如果孩子说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家长不能冲动地横加指责,而应当了解孩子的愿望是否合理。若其愿望合理可行,就设法满足并指出用说谎来达到目的是不对的。有了想法和愿望可以直接提出,只要是合理的都会尽量满足他们。若孩子的愿望不合理,家长应该耐心解释不满足其要求的原因,并且说明谎言的危害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一员。当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指责,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让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理研究表明,一个在平等受尊重的环境下长大,能随意表达不满情绪的孩子一般比较诚实。而经常受到父母指责与呵斥,对父母存在畏惧感的孩子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另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冷静。发现孩子犯错时,应当弄清其中的原因,是无意还是故意。如果孩子是无意的,要向孩子指出错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是故意的,或是屡教不改,这时要看孩子能否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家长应该减轻惩罚,并告诉孩子这是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如果孩子狡辩,则要给予更严厉的惩罚,让他(她)明白说谎是错上加错。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私心理

孩子受大人照顾是理所应当的,然而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有大人的关爱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使得孩子成了全家生活的中心。有的家长过分宠爱孩子,造成孩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观念极强,慢慢形成了自私的心理。

家长的溺爱与迁就使得自私的孩子在家中意识不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当孩子离开家长开始尝试过集体生活时,就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相处,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于有的孩子受到大家的排挤。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他人融洽相处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作为家长,应当注意防止孩子自私性格的养成。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自私心理,家长也不用太过忧虑。毕竟孩子年龄较小,性格的发展刚刚起步,纠正起来并不太困难。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自私心理要高度重视,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总是为别人考虑,孩子受父母影响也会“先人后己”。如果父母自私自利,凡事斤斤计较,孩子看在眼里渐渐就会形成自私心理。因此,为人父母者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从各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品质。

儿童心智发育不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是很低的。对于存在自私心理的孩子,父母不能只纠正其行为,还要让孩子理解自私行为的害处。帮助孩子明白道理,认识到帮助他人的益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当溺爱孩子。家长的溺爱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度强烈,认为自己的利益最重要。这种意识往往会在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必须迁就自己,为自己服务。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得到别人关心的同时也要去关心别人。平时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让孩子为他人分担一些工作,如家务劳动,让孩子在这其中体会平等互助。

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相互协作的精神。通过集体游戏,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成败是与他人紧密相连的,只有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孩子的自私心理已经比较严重,家长可以采取反面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制造一些不利因素,让那些自私的孩子受挫,甚至受到惩罚。在孩子受到打击以后,家长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指出自私的危害,使孩子意识到是自私使自己受挫,从而改掉这一性格缺陷。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前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往往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身的能力充分肯定。面对困难与挫折,自信的人不会退缩,而是坚信能够战胜它。心理研究把自信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这三者的差异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