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13759500000039

第39章 内科疾病安全用药(7)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具有燥湿祛风、抗菌解毒的功效,但是在炮制、储存中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砒霜),如果服用不当可产生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严重过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衰竭、呼吸中枢麻痹等症状。

不宜服用的部分人群

喉症丸味苦性寒,用于治疗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疾病,不可用于阴虚火旺或血虚患者;老人、婴幼儿、重症肌无力和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喉症丸含有苦寒、走窜及有毒药物,可影响胎儿生长,甚至引起流产,所以妊娠期妇女禁止服用。因其含有玄明粉,可泌入乳汁引起婴儿腹泻,哺乳期妇女也不宜服用。

不宜合用的食品药物

服用喉症丸期间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鱼腥食物,戒烟酒,以免加重病情。喉症丸的部分中药与四环素类、庆大霉素、洋地黄、硫酸亚铁、乳酶生、多酶片、吗啡、苯巴比妥、硫酸盐类药物合用时,可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应当避免同时服用。例如:猪苦胆中的金属离子与四环素类结合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而降低了抗菌作用,硼砂与庆大霉素合用导致耳毒性增加,蟾酥有强心作用与洋地黄合用可导致心律失常或洋地黄中毒。

13.咽炎选药讲究多

不少人咽喉,稍有不适,就自行含服润喉片这种最常用的咽喉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治咽炎的药品有很多种,选择是有讲究的。

西瓜霜润喉片

由西瓜霜、冰片、薄荷脑等中药加工提炼而制成的中药片剂,不仅具有消炎止痛效果,还能生津润喉,因此,对咽部干燥肿痛且伴有声音嘶哑的咽喉疾患疗效较好。但西瓜霜喷剂中含西瓜霜、冰片等孕妇慎服的成分,为保险起见,不主张孕妇,特别是有流产史、孕早期等妇女使用,类似的药物还有健民咽喉片、复方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含片等。

华素片

含有碘分子,碘分子具有超强杀菌抗感染的作用,可迅速杀灭口腔、咽喉部位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芽胞、病毒。

独特的口含消炎方式直接作用于病症感染部位,清凉薄荷滋润咽喉,可有效治疗咽喉疾病。但是碘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很大,不宜长期含服。对碘过敏的人更不宜服用。哺乳期妇女含服含碘的润喉片,碘可经乳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另外,含碘润喉片不能与含有朱砂的六神丸同服,因朱砂中的二价汞能与碘结合,形成碘化汞类有毒汞盐沉淀,可导致药物性肠炎。

黄氏响声丸

由薄荷、贝母、连翘、蝉蜕、胖大海、桔梗等中药配成的浓缩丸,味苦、清凉。具有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等作用。

用于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药物治疗咽炎,还要注意如下问题:含片不是口服片,也不是嚼片。使用含片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在局部发挥药效,因此应将含片夹在舌底、龈颊沟或近患处,待其自然溶解。若把含片当口服药吞入或匆忙嚼烂,则必然失去其在局部产生持久药效的意义。另外,用含片要注意安全。为防止发生咽喉异物梗阻,5岁以下幼儿服用含片时,最好选用圈式中空的含片,即使呛入喉部也不致发生阻塞。

如果咽喉部无明显炎症时滥服润喉片,可抑制口腔及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会扰乱口腔的内在环境,造成菌群失调,使本来不致病的细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发生。

14.正确服用润喉片

炎炎夏日,一些人会出现咽喉疼痛发痒的上火症状,于是吃含有薄荷成分的润喉片加以治疗。但是口腔如果无炎症,将润喉片当糖吃,反而会引起口腔溃疡。

润喉片是临床上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润喉止痛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等疾病,以其作用快、经济方便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不少人咽喉稍有不适,就自行含服润喉片,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有的润喉片中含有碘分子,具有活性大、杀菌力强的特点,并对细菌繁殖体芽孢和真菌有良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但是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很大,不宜长期含服。另外,怀孕、哺乳的妇女以及对碘有过敏史的人均不能含服。对碘过敏的人如服含有碘分子的润喉片后,会发生变态反应,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丘疹等现象。哺乳的妇女含服含碘的润喉片,碘可经乳汁影响幼儿生长发育。

还有的润喉片含有较多的薄荷成分,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的作用,如果在口腔无炎症时经常含服,会使口腔黏膜因血管收缩而干燥破专家提示:

损,进而出现溃疡。

如果咽喉部无明显炎症时滥服润喉片,可抑制口腔及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扰乱了口腔的内在环境,造成菌群失调,使本来不致病的细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含服润喉片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适应证、注意事项及禁忌证等,不要把润喉片当糖吃,即使要吃也不要总含在口腔中的一个位置上。

15.嗓子哑可能是药在添乱

除了生理和病理导致的声音嘶哑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声音嘶哑。可引起声音嘶哑症状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治疗感冒、水痘、乳腺炎用的病毒灵、金刚烷胺和速效感冒胶囊等。

(2)抗结核药异烟肼、保肝药物维丙肝等也会引起口干、咽干,使声音变得嘶哑。

(3)治疗剧烈咳嗽的喷托维林、咳美芬等,能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声音变得嘶哑。

(4)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抗胆碱药,如颠茄、阿托品等,也会使人出现咽干、声音嘶哑症状。

(5)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在药理作用上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所以口服后亦可引起口干、咽干等不良反应。

(6)中枢神经阻断类降压药如美卡拉明、可乐定等,都可使人口干、咽燥、发音困难,甚至导致声音嘶哑。

(7)某些温性中药,如麻黄、肉桂、附子、红参、苍耳子等,都会产生口干、咽干等不良反应。

不过,药物引起的声音嘶哑一般是可逆的。一旦出现,不必惊慌失措,只要减量服药或及时停药,即使不采取其他措施,过一段时间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第五节消化系统用药

1.哪些药物最伤肝

肝脏是药物转化和代谢的“解毒工厂”,药物在肝内的浓度较高,易对肝脏造成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常发生在用药后的1~4周,其表现和肝炎相似。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非常多,常见的在200种以上。“伤肝”的常见药物主要有:

(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3~5g/d)、对乙酰氨基酚(每日超过2g时)易导致急性损害。布洛芬、吲哚美辛、保泰松等亦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2)抗生素类,如大环内酯类、碘胺类、氯霉素、苯唑西林、制霉菌素、克林霉素、四环素、酮康唑等可引起明显的肝损害。如苯唑西林钠用量大时,5~24d可发生中毒性肝炎。依托红霉素易进入肝细胞而损害肝脏。

(3)消化系统用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门冬酰胺酶等,也会引起中毒性肝细胞损害。

(4)心血管病用药,如甲基多巴、奎尼丁、胺碘酮、非诺贝特、洛伐他汀。其中甲基多巴可损害肝细胞和胆小管,可在1~3周内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出现肉芽肿样肝增生和肝硬化,甚至肝坏死。

(5)降糖药,如格林齐特、格林本脲、格林喹酮、苯巴双胍等对肝脏均有一定损害。

(6)激素类药,如甲地孕酮、炔雌醇、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甲睾酮等蛋白同化激素等可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7)抗肿瘤药,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其中巯唑嘌呤的黄疸发生率达20%~40%,甲氨蝶呤可致肝硬化,而丝裂霉素可致中重度肝损害。

(8)精神类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等。用氯丙嗪的患者1%~4%在1~4周内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少数会因肝衰竭而死亡。苯妥英钠、丙戊酸的肝毒性发生率均较高。

(9)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对异烟肼过敏者在用药1~2个月内易引起严重肝炎,甚至肝坏死。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会增加肝毒性。

2.肝病怎样用药

应该说,临床上不少的严重肝损害病例,是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由于治病心切,随意加大给药剂量。自行加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也可增加肝损害。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新品种的广泛使用,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也相应增加。

(1)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该药对肝脏是否有损害。慢性肝病患者应尽量少用有肝损害的药物,非用不可者,可短期或交替使用,定期检查肝功能。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的叠加作用。

(2)如果因为用药已经发生肝损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尽快就诊,最好把近期用药史告诉医师,以便确定病因。轻中度肝损害一般在停药后1~3个月,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3)需长期用药者,应做到合理用药。注意合并用药不宜过多,药物并非越贵、越新、进口就好,切勿滥用药物如抗生素等,保健品也非有益无害。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仔细观察原有病症有无变化,是否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厌食、肝大、肝区痛、黄疸、皮疹、发热、畏寒、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等症状。但大部分轻度肝损害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5)按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或不规则用药。有肝炎病史或饮酒者慎用肝毒性药物。肝功能不良患者用某些药物时应注意减量。

(6)不要未经医师指导乱补肝、保肝,如抗病毒药也可引起肝损。勿乱用中草药、补药、偏方治病。

3.小心药物引起中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反应引起的疾病。随着新药的出现和其种类的增加,药物性损害的发生也不断增多。

(1)致急性肝损害的药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先锋霉素Ⅳ、四环素、红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布洛芬、夫拉扎勃、溴己新、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普奈洛尔、多塞平、曲可芦丁,大黄、四季青、桑寄生、雷公藤、麦冬、常山、合欢皮、乌头、天花粉、苍耳子、喜树、艾叶、桂皮等。

(2)致重症肝炎的药物有西咪替丁、布洛芬、美迪康,蓖麻子、丁香等。

(3)致肝硬化药物有乙醇、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昆明山海棠、追风透骨丸、壮骨粉等。

(4)致淤胆型肝炎药物有环丙沙星、甲基鼻丸素、氯丙嗪、保太松、呋喃坦啶、呋喃唑酮、卡比马唑、甲巯咪唑、口服避孕药、苯巴比妥、阿司咪唑,苯乙双胍,优降糖等。

产生药物反应性肝损害主要原因首先是医师用药不当,大剂量持久用药或患者治病心切,自服大量不对症药物。对急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慢性肝病患者合并用药时应密切注视肝功能改变,以防加重病程。

对于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主要立即停用肝损害药物,积极采取保肝措施,以提高肝细胞的解毒能力和受损肝细胞的修复。

4.“败火”不当肝脏遭殃

患者长期便秘、口干,自认为“火气”太盛到药店购买牛黄解毒片“败火”,效果不错。但是停药后大便干燥再次出现,又使用牛黄解毒片,大便通畅起来。

以后其对牛黄解毒片能“败火”作用深信不疑,天天吃上一些才踏实。渐渐地该患者的皮肤变得粗燥失去光泽,四肢和躯干部皮肤还添了许多黑斑,该患者未在意。近来,患者感觉肚子胀、下肢肿,偶尔心慌,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B超显示“肝硬化”,肝穿病理证实其肝硬化为长期滥用药物导致。

原来牛黄解毒片中含有一种叫“雄黄”的药物,雄黄是含砷的矿物药,毒性很强,牛黄解毒片每片含砷0.0768g,算下来该患者三年来累计摄入400g左右砷,这么多的砷在体内蓄积,渐进性地损害了该患者皮肤、心、肝等器官,尤其是破坏肝脏小静脉引起肝小静脉闭塞进而导致肝硬化。

日常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像该患者一样,因为种种“上火”表现,而自购一些“败火”药服用。但龙胆泻肝丸、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等药中,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或重金属,如朱砂、汞、雄黄、马兜铃酸等,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警示,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四号杀手,用药不当主要表现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用药品种过多,造成重复用药;慢性疾病长期用药;擅自用药或停药。因此患者要严格按照用药说明剂量用药。老人、儿童、有慢性疾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酌情减少剂量;不可盲目延长用药时间,严格掌握用药疗程;长期用药患者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做到防微杜渐。

5.肝炎患者用药要慎重

当肝脏有病时,解毒、排泄功能减退,此时除了承受自身的代谢产物如氨、胆红素等的转化外,如再服用一些对肝脏有毒的药物,则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

目前常用药物中,能引起肝损害的有以下几类应该禁用。

①金属类药物:如含锑、汞等金属离子的药物。②麻醉镇静药:如乙醚、氯仿、吗啡、氯西嗪、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抗癫药。③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APC(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及消炎痛等。④抗菌药物:

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等。⑤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⑥其他: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等,也不宜长期大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