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13759500000011

第11章 服用药常识(3)

5.“3/d饭前服”并非准在3餐前

一些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3/d,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3餐前服药。错!

“3/d”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1天24h平均分为3段,每8h1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是指此药需空腹(餐前1h或餐后2h)服用以利吸收。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30min)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式地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6.激素最好早上8:00时以前服

口服激素由于突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在风湿病中应用广泛。

某些疾病的治疗,宜用大剂量激素进行冲击疗法,以迅速控制病情。如一味顾虑激素的不良反应,就有可能延误病情。而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时,如62大剂量、长疗程地使用激素,则不但对治疗无益,还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高血糖、高血脂、骨质疏松、伤口愈合不良、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青光眼等。通常,治风湿病需要联合足量、足疗程的免疫抑制药等,以减少不良反应。而只要病情允许,就尽可能选择小剂量、短疗程的激素药物。

此外,要尽量选择在清晨8:00时以前服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和骨密度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7.中西药同时服要间隔1h

老年人在服药时经常会自作主张,导致很多人出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在此,有必要提醒老年患者,服药时应特别注意。

注意药物的剂量

首先是按医嘱服药,其次才是按说明书服药。因老年人吸收、代谢功能减弱,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延长,从而易导致体内药物的积蓄,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所以,不能以成人剂量为准,一定要严格按医嘱用药。对抗生素以外的其他药物推荐使用成人1/2量或1/3量为起始量。另外,药物剂量的换算多以毫克为单位,少数以克为单位,希望老年患者搞清每1片的剂量后再服用,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由于老年患者会同时患好几种疾病,所以将多类药物联合服用的现象非常常见。老年人体内平衡作用逐渐减弱,致使部分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所以服药后要观察有无不适,有不适者应及时去医院。

注意中西药的服用方法

有不少老年患者图方便,将中西药一起服用,这是不妥当的。在中西药都需服用时,中间最好间隔1h为宜,以免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减轻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8.解读服药次数

在平时工作中,我常会遇到患者问起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药3~4/d?而有的药1天只需服1~2/d?有些人想起来就吃1次药,忘了吃就算了,或是嫌麻烦将2次药一起吃。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服药是非常必要的。临床上,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而确定给药时间,这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的。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半衰期在1~4h的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在4~8h的中等消除类、半衰期在8~12h的慢消除类和半衰期大于24h的极慢消除类。快速消除类的药物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西林。甲硝唑的半衰期为6~11.5h,因此给药为3/d。美西律半衰期是10~20h,2/d。极慢消除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不会像其他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所以,1/d。

不少人服药时认为“1d”是指白天这段时间,而把“3/d”用药的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或是三餐前后。这是很不合理的。

要知道,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疗效;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短,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并考虑到人们的作息规律,一日三次服药时间最好这样安排:7:00、15:00、22:00各1次。同理,2或4/d,都应以24h平均分配来安排服药。

除此以外,服药的时间还与人体的生物节律及疾病的病理变化有关,利用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时间节律性进行服药,这种新兴的学科称为“时辰药理学”。所以,现在我们会发现不少药品说明书中出现了要患者早上1次顿服或餐前服用等用药方法。

第三节老人用药

1.老人用药须少而精

调查显示,目前老人日常用药少则3~5种,多则7~9种,这其中既包括医师开的部分治疗药物,也包括老人或家人自购的营养保健药品。由于有些老人缺乏对药物的性能、药理常识的基本了解,对老人的生理特点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乱吃药,其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

随着年龄的增高,老人的身体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衰退。尤其是心、肾功能的衰退直接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另外,资料表明,使用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使用6种以上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7%。可见同时服用大量药物或长期不规范用药会给老人带来很大危害。老人用药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明确诊断,对症下药:首先应当权衡主次利弊,确定是否需要用药。许多疾病只要合理安排生活、调理饮食、加强锻炼便可不治而愈。老人应消除对药物的完全依赖心理,切忌动辄服药,如高脂血症的患者,首选应是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马上服药。

(2)个体化给药:由于每个老人存在个体化的衰老、受损程度不同及药物治疗史不同等许多因素,对药物效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用药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对许多药物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及时调整。药物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通常我们推荐的剂量为成年人剂量的1/4~1/3,然后逐渐加大剂量,直至维持在最低的安全有效的药量上。用药时间的长短亦应视病情及个体反应而定。

(3)用药宜精,药量宜轻:部分老人存有“药味多,用量大,疗效好”的错误观点。殊不知老年之体由于正气不足,脏腑亏损,生理功能减退,已不堪重剂。

因此,处方用药贵在精,药量应力求适中。老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不可急于求成,用药应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

(4)联合用药应选中药:为了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老人用药时宜以小剂量为好,如不足以产生疗效,再选择联合用药。如小剂量利尿药,加入健脾利湿或温阳利水的中药,治疗老人的水肿,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对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老年患者,最好采用联合中药治疗的方法。

(5)加强用药后的监测:对需长期服用药物的老人来说,如应用头孢类和氨基苷类抗生素等药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对长期服用地高辛、氨茶碱的患者应尽可能到有条件的医院做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医师根据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2.老人用药讲究多

老人身患疾病较多,用药相应也多。但用药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才能祛病益寿,否则,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1)合理使用药物:不要认为药物越贵越好,要针对病情,合理选药。老年疾病有其固有的特点,如情绪改变、食欲缺乏、失眠、头晕、心慌、便秘、尿频等,治疗要从精神和药物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2)掌握好适应证:老人用药要掌握适应证,只有明确疾病诊断后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来用药,很容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减少用药种类:用药种类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药物发生协同作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多。所以,用药种类应尽量减少。建议在治疗中抓主要矛盾,能少用则尽量减少品种,把用药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4)选择合适剂量:由于老人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代谢的能力下降,同时肾脏的排泄也较慢。所以,老人用药剂量比中青年应有所减少,用药上应尽量个体化计量,以做到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5)严格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特别是在使用从未用过的新药时,如发现有新的症状出现,而这些症状又与所患疾病无关时,就应想到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即便是已经用过一段时间的药物。这时也应暂时停用药物,66尽快找医师咨询,以明确原因,减少危害。

3.老人用药应注意

老人在用药中要特别关注,否则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合理使用药物:根据病情合理用药,不能认为药物越贵越好。即使患了必须用药物治疗的疾病,能口服的,不注射给药。用药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体质单薄、瘦弱、贫血、气虚的老人,切忌大寒、大凉、发散、速泻之药;体质肥胖、壮实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老人,应慎用大温、大热、滋补之药。

用药的剂量:老人用药剂量应比青壮年有所减少,一般规定为:60~80岁为成人量的4/5;80岁以上为成人量的1/2。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要注意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尽量减少,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给药方法:老人如患慢性病,一般不主张用静脉滴注和注射的方法给药;如患急病、急性感染伴有高热等,再经静脉途径给药。

注意不良反应:老人对服用以前从未用过的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已出现过不良反应,特别是出现变态反应的药物,绝不能再次使用。还应避免长期用药,以免蓄积中毒。

不要滥用补药: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规律,衰老的迟早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不要盲目使用补药滋补身体以求长生不老,那样做很不实际,同时乱吃补药反而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当然适当用一些补药是可以的,但必须按医嘱服用。

4.年过50服药小心

美国药理学家雷登指出,年过50的人经常用药,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损害,因为中老年人的肾和肝的功能衰退,药物可能会在血液里积聚,逐渐达到中毒的程度,由于脑部生理结构的改变,使脑部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增加,老人往往服药过多,每多用1种就多产生1种不良反应,出现恶性循环,病情会越来越复杂。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同时服用6种以上药物,其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81.4%,全球每死7个老人就有1个不是死于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达250万人,有19.2万死于服药不慎。

一般用药方法:药物能口服就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急病除外。60~80岁者用药为成人量的3/4~4/5,80岁以上只用成人量的1/2。

5.老人用药不宜大剂量

老人肝微粒体酶分泌减少,往往药效不太理想。而老人肾功能减退,影响了药物通过肾脏的排泄时间。65岁的人肾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1/2,肾小球滤过率约下降一半。如果用药时因药效不理想,任意加大剂量,那么,药物不良反应不亚于疾病本身的危害。例如注射青霉素1.5h后,老人血浆中药物浓度为青年人的3倍,3h后则为13倍,极易发生中毒反应。老人用药,应注意以下问题。

原则上应减小剂量,60岁以上减量1/4;70岁以上减量1/3;80岁以上减量1/2。用药先从小剂量开始,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适当维持,后逐渐停药。不要盲目给予大剂量,尤其是毒性较大或不良反应较多的药品。从未用过的药物,可先试用小剂量。观察有无不良、变态反应。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适当延长给药时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安全性大、比较熟悉的药品。用药品种不可杂乱。

6.老人慎用阿托品

阿托品是一种沿用已久的抗胆碱药。临床上,阿托品主要用来解除胃肠、输尿管等内脏平滑肌的痉挛疼痛,抢救中毒性休克与有机磷中毒等。由此可见,它的用途还是比较广泛的。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面部潮红、心悸、畏光、视物模糊、腹胀、排尿不畅、体温升高等。这些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停药数小时后即会消失,但视物模糊持续时间可延长数日。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理功能发生了退行性改变,在应用阿托品时容易出现下列不良反应,故应引起重视。

青光眼:阿托品能使瞳孔散大,临床上常利用此作用进行眼底检查。但阿托品用于眼部时,由于瞳孔散大,影响房水回流,促使眼压升高,极易诱发急性青光眼,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眼痛、视物不清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因此,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即使过去没有青光眼病史,用阿托品后如出现眼痛、呕吐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