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38

第38章 环境中的寄生虫(1)

环境中有哪些寄生虫污染

在自然界中,两种微生物一道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现象称为寄生,受益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一方称为宿主。动物性寄生物称寄生虫,寄生虫主要是一些低等动物,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人、动物和植物都可作为寄生虫的宿主,不同种的寄生虫已形成在一种或多种宿主寄生的宿主特异性,已完成适应过程的寄生虫,其宿主较专一,而还在适应过程中的,其宿主则较多。

在生物演化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生物群体渐次分化,逐渐发育成为新种。寄生虫与宿主相互斗争、相互适应,达到又斗争又适应的动态平衡。寄生虫和宿主在寄生关系的相互制约中,要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寄生虫从一种环境进入另一种环境的环境间断性,要求寄生虫必须具备既可以在现环境生存又可以在新环境立足的生理生化条件。寄生虫的发育生长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称为生活史。有些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较为复杂,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寄生于不同的宿主,有的幼虫和成虫阶段分别寄生于不同的宿主,有的甚至3个宿主。幼虫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的宿主叫终末宿主。

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过程与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动着的整体。对寄生虫来说,外界环境包括宿主机体与寄生虫同时存在的生物群,以及自然环境等,组成了复杂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变动的“物质综合体”。寄生虫的生活史过程是演化历史和当时的寄生虫以外的物质互相影响的结果。有些寄生虫在发育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即直接型的发育史。有些寄生虫则需要中间宿主,为间接型。有的寄生虫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到外界环境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孵化成为感染性幼虫,随土壤、水、食物、饲料等才能感染终末宿主。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某一阶段存在于动物体(或畜产品)内,人也可能是其中间或终末宿主。寄生虫的发育史过程主要有宿主-外界环境(土,水,食物,饲草料等)-宿主,宿主-中间宿主-宿主,宿主-媒介-宿主,宿主-宿主等。因此,土壤、水和农产品在寄生虫病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

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对于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处于自立生活状态的或处于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体内的虫卵或幼虫,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肝片形吸虫的卵,在低于10℃的温度中不能发育,但能在不甚低的条件下长期地保持着生命,最多可达两年半之久;一旦温度回升,即可恢复发育。低于0℃时,对处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或已形成的毛蚴都有致死作用,但对早期阶段的胚胎或未分裂的卵细胞,则在短期内不引起它们的死亡。水的深度与天然光线的强弱一般对于卵的发育没什么影响。干燥对于任何发育阶段的胚胎都有致死作用。处于粪便中的卵只有当粪便至少含60%水分时,才能保持其生命,水分低于50%时,卵迅速死亡。毛蚴的孵化也依赖于外界条件,冷与暗能制止孵化,在实验条件下,向培养物中加入新鲜的、含气量较高的和pH值适宜的水,有助于毛蚴的孵化;降低水中的盐含量亦有助于孵化。在自然界,降雨有造成上述条件的作用,故降雨是刺激毛蚴孵化的重要自然条件。同样地,上述自然因素对于毛蚴的活动,对于它们的中间宿主—螺及在螺体内发育的其他幼虫阶段都有重要影响。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也一定程度地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尾蚴的外出,但这并非是普遍的规律性。某些种吸虫的尾蚴从螺体中排出的数量有季节性变化,这一点常和终末宿主的活动性相关。例如,有些吸虫,在夏季通常以其成虫阶段寄生于鸟类,在冬季,主要以幼虫阶段寄生于螺。因此,尾蚴从螺体内大量排出的时间主要在温暖季节来临之际。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界的各种状况、中间宿主及其体内的各发育阶段的吸虫幼虫和终末宿主之间,就形成了十分复杂而协调的生态关系。

许多种线虫的卵在自然界发育,孵化出的幼虫营自立生活,直到感染阶段;也有一些线虫的幼虫始终居住在卵壳内。这时,自然界的气候和水土等因素都直接作用于它们。线虫发育所要求的温度条件,基本上和吸虫相似。有一些线虫的幼虫,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较快地发育到感染期,但它们的体质较弱,侵袭能力较低。需要中间宿主的线虫,在宿主、寄生虫和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复杂的生态关系。许多方面基本上和吸虫相似。

原生动物的情况相似。有些原虫的包囊阶段直接暴露于自然界,气候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很大。有些原虫由媒介传播,气候地理诸条件首先作用于媒介,影响到它们的存在及其出、没、消、长,往往使此类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带有明显的地理性或季节性,有时媒介是否适宜和作用于媒介的气温条件,还可能影响病原体毒力的强弱。

自然的气候地理等条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寄生虫及其宿主,构成复杂的生态关系。在同一宿主体内,不同种寄生虫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互不干扰,有时呈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囊尾蚴是如何污染环境的

囊尾蚴是带科绦虫生活史中的中绦期,为一半透明的囊体,在囊壁凹入处含有头节,头节能向外翻出。囊尾蚴主要寄生在宿主的肝脏、腹腔、肌肉、脑、眼等部位,具体寄生部位因绦虫种类不同而不同。囊尾蚴的种类较多,包括猪囊尾蚴、牛囊尾蚴、细颈囊尾蚴、羊囊尾蚴、豆状囊尾蚴、链状囊尾蚴、人囊尾蚴以及一些其他绦虫中绦期的似囊尾蚴等。

1.猪囊尾蚴猪囊尾蚴不仅寄生于猪肉内,而且还可寄生于人的脑、心肌等器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人是猪带绦虫的惟一终末宿主,人吃到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而受感染。猪囊尾蚴在胃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内头节翻出,用其吸盘和小钩固着于肠黏膜上,从颈节不断地长出体节,感染后2~3个月发育成猪带绦虫,在猪的小肠内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猪感染的惟一来源是猪囊尾蚴的患者,他们每天通过粪便向外排出孕节和虫卵,而且可以持续数年甚至20年,因此,猪长期处于他们的感染之中。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和人的粪便管理与该病的流行情况直接相关,尤其是一些连茅圈;人的饮食习惯与该病流行也直接相关,吃生猪肉的地区,可呈地方性流行。猪带绦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孕节不断脱落,随粪便排出,污染地面或食物。虫卵或孕节被中间宿主(如猪)吞食,在消化道内经消化液作用而破裂,六钩蚴逸出,借助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到达横纹肌后,停留下来开始发育,直至形成头节,长出明显的吸盘和有钩的顶突。这时的囊尾蚴已成熟,对人已具有感染力。

2.

牛囊尾蚴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内,成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牛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空肠)中,孕节随人的粪便排出并经常自动从人的肛门爬出,孕节或虫卵污染水源及牧地。当中间宿主牛吞食虫卵后,六钩蚴在小肠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散布全身肌肉,经10~12周发育,变成牛囊尾蚴。人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牛囊虫的牛肉时,即会受到感染。在人的小肠内,牛囊虫经2~3个月发育成牛带绦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牛囊尾蚴和牛带绦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牛的饲养管理方式,人的粪便管理以及人吃生牛肉的习惯密切相关。在流行区内,用未经发酵的人粪便作肥料,使外界环境遭受污染,造成牛的感染。

3.

细颈囊尾蚴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绵羊、山羊、猪及一些反刍动物的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其他器官中,成虫寄生于犬、狐狸和狼等动物的小肠内。终末宿主(犬、狐、狼等)排粪时,孕节随粪便排出,孕节破裂,虫卵逸出,污染牧地、水源和饲料等。中间宿主(羊、猪、牛等)吞食虫卵后,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并逐渐移行至肝脏表面,进入腹腔内发育,在腹腔内经34~52天发育,变为成熟的细颈囊尾蚴,寄生于肠系膜、网膜或胸腔。终末宿主吞食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而受感染。

4.

羊囊尾蚴羊囊尾蚴寄生于绵羊、山羊和骆驼的心肌、膈肌、咬肌和舌肌等处的横纹肌,偶见于肺、肝、肾、脑及胃肠壁。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小肠内。羊囊尾蚴被犬科动物吞食后,在小肠内经7周左右发育成为成虫,孕节随粪便排出,卵被羊吞食后,六钩蚴于小肠经血液循环到达肌肉和其他器官中,经2.5~3个月,发育成羊囊尾蚴,对羔羊危害严重。

5.

豆状囊尾蚴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及虫卵随犬科动物粪便排出后,虫卵逸出,污染草地、饮水,兔吞食虫卵后,在肝脏和腹腔处发育成豌豆大小的囊泡,即豆状囊尾蚴。犬、狐等吞食含豆状囊尾蚴的内脏而受感染。

6.

链尾蚴链尾蚴寄生于鼠类的肝脏,成虫寄生于猫的小肠。孕节随猫粪排到体外,经常自行蠕动到草上或其他物体上,释出虫卵,当鼠类吞食了这些含虫卵的粮食、草料或饮水后,六钩蚴钻入小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肝脏,经6天左右发育成链尾蚴。猫吞食了含有链尾蚴的鼠类而感染,经36~41天发育成成虫。

囊尾蚴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多与其感染数量和寄生部位有关。猪囊尾蚴寄生于人脑时,可引起癫发作、间或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或消失,囊尾蚴在脑内死亡或分解时,可引起强烈的组织反应,严重的可致死。寄生于眼内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寄生于肌肉内,可表现为局部肌肉酸痛无力。猪囊尾蚴对猪的危害一般不明显,主要是营养不良,如贫血、水肿;大量寄生于猪脑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扰乱,如鼻部触痛、强制运动、癫、视觉障碍,甚至突然死亡。牛囊尾蚴感染后,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引起营养不良;但在感染过程中,因牛囊尾蚴在体内移行期间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如体温升高、腹泻、食欲缺乏、呼吸困难和心跳加速等,有时甚至可引起牛的死亡。细颈囊尾蚴的幼虫在肝脏中移行时,破坏肝实质及微血管,形成孔道导致出血性肝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安、流涎、食欲减退、腹泻和腹痛等。当幼虫从肝脏移行出来后,其临床症状减轻,主要为营养不良性表现,如消瘦、发育受阻等,虫体到达腹腔和胸腔后,主要表现为腹膜炎和胸膜炎。羊囊尾蚴主要对羔羊有一定危害,甚至可引起死亡,但不感染人。豆状囊尾蚴大量感染时,可引起兔的急性肝炎而死亡,慢性病后期主要表现为消化紊乱和体重减少。链尾蚴可引起鼠类的肉瘤状肿瘤。绦虫的传播,必须在有利于绦虫完成其生活史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例如,必须有必要的宿主群,包括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以及不良的卫生、生活、饮食习惯等。因此,切断绦虫生活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控制其传播。①加强环境卫生工作,特别是人和动物的粪便管理,不随地大便。人畜粪便必须集中堆放,经生物热发酵后,才能用作肥料。一些蝇类及鸟,因接触动物粪便,其体表也有绦虫卵,在传播绦虫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另外,还需加强动物管理,不让动物接触人粪,以切断感染源及传播途径。

②改变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制品。③加强病人及动物的驱虫工作。驱虫是切断感染来源的极其重要措施。驱虫药物主要有吡喹酮、阿苯达唑、氯硝柳胺等。另外,中药可用槟榔、南瓜子、石榴根等。④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工作,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验,并对病变肉尸及内脏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杀灭感染来源。

旋毛虫是如何污染环境的

旋毛虫是旋毛线虫的简称,1828年首次在人体中发现,1846年在猪的肌肉中发现了旋毛虫的幼虫。旋毛虫的成虫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识,前部较细,较粗的后部占虫体的一半稍多。雌雄异体。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不需在外界发育,宿主感染时,先为终末宿主,后为中间宿主。但要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旋毛虫正常寄生于人、猪和鼠类。

旋毛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宿主包括人、猪、鼠、犬、猫、熊、狐、狼、豹和黄鼠狼等49种动物,甚至海豹、鲸和猫头鹰也能被感染。一些蝇蛆等昆虫体内,也有旋毛虫包囊,也可成为易感动物的感染来源。旋毛虫的幼虫包囊抵抗力很强,-20℃时可保持生命力57天,腐败肉里可存活100天以上,盐渍、烟熏不能将其杀死,在鼠类及其他动物的腐败尸体中,可相当长时期保存其感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