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36

第36章 环境中的细菌(2)

沙门杆菌有何毒害作用

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水、牛乳及肉类中能生存几个月。患沙门菌病的人和动物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可直接污染土壤、水体和食品。屠宰厂、肉类食品加工厂以及医院等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大量沙门杆菌,除了直接污染土壤和水体外,若未经有效处理就灌溉农田,可造成蔬菜及其他农作物污染。污水的排放也可导致水生生物受沙门杆菌污染。

沙门杆菌种类多,各种血清型沙门菌的致病力不同,鸭沙门菌致病力较弱,鼠伤寒沙门菌中等,猪霍乱沙门菌较强。近来发现鼠伤寒沙门菌也产生肠毒素。沙门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抗力、吞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正常情况下,胃内酸度及饮食潴留时间、肠蠕动、覆盖黏膜上皮细胞的肠黏液与正常的肠道菌群等,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例如,肠黏膜所含糖蛋白、糖脂可阻止沙门杆菌吸附,肠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抑制沙门杆菌生长。而暴饮暴食、酗酒、胃切除术后及服用抗酸剂、抗蠕动药、抗微生物药均增加人体对沙门杆菌的易感性。机体的健康状况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包括巨噬细胞功能在内的细胞免疫机制,对抵御沙门杆菌感染有重要作用。患白血病、淋巴瘤、结缔组织病、艾滋病、网状内皮细胞“分闭状态”(如痢疾、镰刀细胞性贫血)及肝硬化等疾病时,沙门杆菌感染的发病率升高,感染后病情也较重。

患沙门杆菌性胃肠炎时,小肠是主要的病变部位,但也可累及结肠,引起痢疾样症状。沙门杆菌具有侵袭性,引起黏膜炎性反应,伴黏膜下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深至固有层。炎症细胞产生和释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沙门杆菌分泌肠毒素,直接刺激环化酶系统,使肠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过肠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腹泻。沙门杆菌侵入血流可以是胃肠炎的并发症,但更多的患者却无胃肠炎这一前驱病变。血源播散的细菌可停留于任何部位,导致骨、关节、脑膜、胸膜或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变。

不同血清型细菌的侵袭力与致病力显着不同,鸭沙门杆菌仅引起无症状的胃肠道感染,而猪霍乱和鼠伤寒沙门杆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禁食后腹痛、腹泻常可显着改善。

解痉剂以短期应用为宜。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不必应用抗菌药物。因为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缩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肠道产生耐药菌株,使排菌时间延长,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对严重的胃肠炎或老年人、婴幼儿(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营养不良、同时合并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对胃肠道外感染及败血症型、伤寒型、局部化脓感染型,应予抗菌药物全身应用。

预防沙门杆菌感染,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急性期病人应予隔离,恢复期病人或慢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或幼托工作。②饲养的家禽、家畜应注意避免沙门杆菌感染,饲料也不能受该菌污染。③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④不进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内脏等。⑤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食用时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⑥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以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在肉类、牛奶等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注意清洁、消毒。

致病性链球菌有何毒害作用

本菌呈球形或卵圆形,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短者由4~8个菌组成,长者达20~30个菌,链的长短常与细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为兼性厌氧菌,在接近煮沸的烹调加工中可将其杀灭。本菌在粪便中可生存数月,在-30℃能生存4个月以上。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多属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致病性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牛奶、人和动物的咽喉、病灶及肠道粪便中。粪链球菌在人粪便中的数量仅次于大肠菌群细菌,而在动物粪便中正相反,粪链球菌则多于大肠菌群。测定粪链球菌数量,根据粪大肠杆菌及粪链球菌的比值有助于判断废水的不同污染源。若粪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比值大于4.1时,指示生活废水中含有人的粪便污染,而比值小于0.7意味着污染来自人以外的途径,而比值在0.7~4.1之间表示废水来源于人和其他动物粪便的混合污染。在河川、溪流、湖泊和海洋系统的研究调查中,粪链球菌是很有价值的污染指示生物。

人和动物带菌者的排泄物是环境中致病性链球菌的主要污染源,也可直接或间接污染熟肉类、乳类和冷冻食品等。被污染的食品因烹调加热不彻底,或在加热后又被本菌污染,在较高温度下,存放时间较长,食前未充分加热处理,可引起食物中毒。

链球菌能引起一般化脓性感染,其对加氯消毒的抵抗力比肠道细菌强。引起食物中毒的链球菌主要是属于链球菌属D群的粪链球菌和类粪链球菌,又称肠链球菌。致病性链球菌可产生多种酶和外毒素。感染致病性链球菌后,可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危害。常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及呼吸道感染,以及猩红热、流行性咽炎、丹毒、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人被感染后,经过5~12小时的潜伏期。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病人有嗳气、头痛头晕、低烧等表现。

肉毒梭菌有何毒害作用

肉毒梭菌已有A、B、C1、C2、D、E、F、G型,各型肉毒梭菌可产生相应型的毒素。其中A、B、E、F四型毒素对人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可引起食物中毒。C、D型对人不致病,仅引起禽畜中毒。我国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大多数是A型引起的,B型和E型较少。

肉毒梭菌是革兰阳性的产芽孢细菌,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的次极端或中央,芽孢大于菌体的横径,所以生芽孢的细菌呈现梭状。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左右,属中温性,发育最适温度25~37℃,产毒最适温度20~35℃,最适pH值6~8.2。当pH值低于4.5和超过9时,或温度低于15℃和高于55℃,肉毒梭菌不能繁殖和形成毒素。食盐能抑制肉毒梭菌的发育和毒素的形成,但是不能破坏已形成的毒素。提高酸度也能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例如,2%醋中不能形成芽孢。10%食盐腌制的鱼中肉毒梭菌也不能发育。E型肉毒梭菌在3~5℃时却能生长并产生毒素。肉毒梭菌对热抵抗力较弱,加热80℃经10~15分钟即可死亡。芽孢的抵抗力较强,芽孢越多,在高温下越不易死亡,A型、B型耐热性强、E型耐热性弱。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称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海洋、腐败变质的有机物、霉干草、畜禽粪便中。由于食入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随同食物摄入的芽孢在肠道内发芽、繁殖产生毒素后均可引起严重的毒素型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为肉毒中毒的病原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菌之一。全国已有15个省、区发生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新疆地区发热病率尤高,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存在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动物的肠道,以及一些食品中。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谷类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这些发酵食品所用的粮和豆类常带有肉毒梭菌牙孢,发酵过程往往密封于容器中,在20~30℃发酵,在厌氧菌适合的温度、水分下,污染的肉毒梭菌得以增殖和产毒。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化学有害物质与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一种。目前已经确证的肉毒毒素有8个型:即A、B、C1、C2、D、E、F、G。肉毒毒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A、B、E、F各型毒素均含有两种蛋白质成分:神经毒素和无毒性的红细胞凝集素。肉毒毒素对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酸和低温很稳定,对碱和热敏感易于破坏失去毒性。正常胃液24小时尚不能破坏毒素。故吃了含有毒素的食品后,毒素可以被胃肠道吸收。E型和B型毒素可被胰酶激活而提高毒性。

中毒食品的种类往往同饮食习惯有关,在我国,多为蔬菜、鱼类、乳类等含蛋白质的食品和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和面酱等,因肉类制品或罐头食品引起中毒的较少。美国主要为家庭制作的水果、蔬菜罐头。日本因食鱼引起中毒者最多。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对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的杀菌效果,一般以肉毒梭菌为指示细菌。

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经肠道吸收后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和外周神经,即肌肉接头处及自主神经末梢,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障碍。食入含毒素的食物后,24小时以内可出现中毒症状,但具体时间与食入毒素的量有关。症状初期主要表现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全身无力、头晕、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放大、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最后因呼吸困难、麻痹而死亡。该菌引起的中毒在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致死率很高,可达30%~50%。

炭疽杆菌有何毒害作用

炭疽杆菌是菌体最大的致病菌之一,无鞭毛、不能运动,在机体内或在外界环境中,易形成芽孢。在生活机体或未经剖检的尸体内不易形成芽孢。

炭疽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的病原菌。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有毒的炭疽杆菌能产生毒性很强的炭疽毒素。此毒素由三种成分构成:①水肿因子;②保护性抗原;③致死因子。当保护性抗原与水肿因子结合后,能使豚鼠、家兔等的皮肤产生局部水肿;保护性抗原与致死因子结合,能使小鼠、大鼠及猴致死。三种成分混合注射可出现炭疽典型中毒症状。

炭疽毒素主要损害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液循环动力学,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感染性休克而导致死亡。此外,炭疽杆菌本身有可能损伤毛细血管,使组织缺血缺氧和微循环血栓形成。炭疽主要是食草动物的传染病,多因摄食含炭疽芽孢的饮料、饮水而发生肠炭疽或皮肤接触而引起皮肤炭疽。牛、羊最易感染,马、猪次之。犬为食肉动物,有一定抵抗力。

人类对炭疽杆菌也易感,临床类型有3种。①皮肤炭疽:最常见,病菌经皮肤小伤口进入,经12~36小时局部出现小疖,继之形成水泡、脓疱,最后中心形成炭色坏死焦痂,“炭疽”之名由此而得。患者有高热、寒战,轻症2~3周治愈,重症发展成败血症而死亡。②肺炭疽:由于吸入炭疽杆菌芽孢所致,多发生于毛皮工人。病初呈感冒样症状,进而呈严重的支气管肺炎,痰中带血并伴有全身中毒等症状,2~3天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③肠炭疽:因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所致。有连续性呕吐和便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2~3天内可死于毒血症。上述三型并发败血症时,常引起急性出血性脑膜炎而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