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34

第34章 环境中的病毒(4)

牛的感染过程通常是:被疯牛病病原体感染的肉和骨髓制成的饲料被牛食用后,经胃肠消化吸收,经过血液到大脑,破坏大脑,使失去功能呈海绵状,导致疯牛病。

人类感染通常是因为下面几个因素:①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也会导致感染,特别是从脊椎骨剔下的肉(一般德国牛肉香肠都是用这种肉制成);②某些化妆品除了使用植物原料之外,也有使用动物原料的成分,所以化妆品也有可能含有疯牛病病毒(化妆品所使用的牛羊器官或组织成分有:胎盘素、羊水、胶原蛋白、脑糖);③而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疯牛病”在人类变异成“克-雅氏病”的病因,不是因为吃了感染疯牛病的牛肉,而是环境污染直接造成的。认为环境中超标的金属锰含量可能是“疯牛病”和“克-雅氏病”的病因。

到目前为止,对疯牛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方法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由于其危害性很大,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我国为防止疯牛病传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政府对防范给予了高度重视。卫生部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1年4月3日联合发布公告,禁止进口和销售来自发生疯牛病国家的以牛肉、牛组织、脏器等为原料生产制成的食品(乳与乳制品除外);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发生疯牛病国家的上述物品或产品入境,一旦发现,即行销毁。

狂犬病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核糖酸。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分离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毒力降低,可以制作疫苗。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1小时,100℃时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能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50万人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狂犬咬伤,死亡人数达数万,其中98%的病例分布于亚洲,印度最多,其次是我国。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黏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獾、狼、蝙蝠和其他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原;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预防狂犬病病毒的措施有:①加强狂犬病监测和宠物管理,捕杀野犬和狂犬,消灭传染源。对犬及易感动物接种狂犬疫苗。②采取措施,对野生动物进行预防接种,防止野生动物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一些发达国家在森林中投放含狂犬病毒疫苗的诱饵,使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疫苗,有一定效果。③我国是狂犬病多发国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用狂犬病疫苗对健康人群特别是接触狂犬病病毒的职业者和人群进行预防接种。④对狂犬咬伤后的伤口需立即用肥皂水或碱水冲洗,碘酒涂抹。深部伤口需特殊处理。于1天、3天、7天、14天、30天各注射2毫升狂犬疫苗。同时应于24小时内,在创口及其周围作浸润注射狂犬病病毒高价免疫血清或提纯的免疫球蛋白。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啮齿动物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习惯称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广泛流行。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有疫情记载。传染源是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国内已查出20余种动物可自然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其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带毒动物通过其唾液、粪便等排泄物污染食物、水源、空气等,人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传染。螨类可在啮齿动物间传播病毒,也可能是从啮齿动物到人的传播途径之一。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野鼠型发病多集中于秋冬之间,临床症状较重;家鼠型多集中于春夏之间,临床症状较轻。混合型发病季节呈双峰型,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该病在我国分布地区广,危害严重。病毒通过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广泛损伤,导致临床上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可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全身广泛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肾脏损害最严重。

病毒包膜上的G1和G2糖蛋白具有与细胞受体结合及导致细胞融合的作用。病毒具有泛嗜性的特点,感染后随血流扩散至全身,可在血管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内复制、增殖引起损害。

免疫病理损伤主要与第Ⅲ型变态反应有关,病程早期,病人体内即可出现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见血管、血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基底膜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补体水平降低。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由于血清IgE增加,因此还可能存在着I型变态反应。

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措施有:①抓好环境卫生,灭鼠除害,消灭传染源。②加强疫情监测,在疫区和流行季节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病毒。③重视防疫工作,研制生产预防疫苗。我国研制的鼠脑灭活疫苗与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已在试用,人群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49.5%~100%。基因工程疫苗尚在研制之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在医学上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顾名思义,艾滋病是发生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艾滋病有三个特性:①获得性: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得。

②免疫缺陷: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更易于被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③综合征: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复杂的伴随症状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之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颗粒呈球形,由最外层的囊膜和包裹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囊膜是病毒的外套,由双层脂蛋白构成,其中的蛋白是病毒识别攻击宿主细胞所必不可少的。核衣壳则由核心蛋白包着核糖核酸而形成。与正常的核酸复制不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利用反转录酶使核糖核酸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来进行其自身的复制增殖,所以被称为反转录病毒。

只有带病毒的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成功进入人体内—血管中,才能构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而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局、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染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患者要经过5~10年的时间才发展成为病人,一般会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已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做好术前的检验(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皮肤或黏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