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30

第30章 环境中的真菌毒素(3)

3-硝基丙酸引起的中毒主要发生在霉变甘蔗,因此,预防措施主要针对甘蔗生产、储存和销售各环节来制定。①甘蔗应随割随卖,运到快卖,储存场所应安置通风换气设备,尽量缩短储存期。②提高识别变质甘蔗的能力,严禁出售和食用霉变甘蔗。正常甘蔗的横切面是新鲜、白色、无异味的,变质甘蔗有异味且截面发黄。③发现中毒者要及时救治。病人送医院救治时,除消除脑水肿外,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脑血循环,避免发生后遗症及死亡。

杂色曲霉素有何毒害作用

杂色曲霉素又称柄曲霉素,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极其有害的毒素。目前已知能产生杂色曲霉素的真菌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皱摺抱霉、离蠕孢霉、黄曲霉、寄生曲霉和赭曲霉,但以杂色曲霉为主要产毒菌。目前已知杂色曲霉素有十多种衍生物。杂色曲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主要污染玉米、花生、大米和小麦等谷物,但污染范围和程度不如黄曲霉毒素。

杂色曲霉素广泛存在粮食、食品、饲料和蔬菜上,对人具有毒性、致癌性。虽然杂色曲霉素的毒性、致癌性比黄曲霉毒素毒性小,但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与黄曲霉毒素B1化学结构相似,有人认为它是黄曲霉毒素B1生物学前体,再加上它的产毒菌株多、产毒量大,其危害性可能与黄曲霉素相当,应引起足够重视。

杂色曲霉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肝及肾脏毒素,可引起动物肝和肾的坏死。能造成大鼠和猴子类似黄曲霉毒素B1的损伤,包括胆管增生、核多型性变、肾和肝的出血坏死。杂色曲霉素可导致大鼠的肝瘤和皮肤扁平细胞癌,诱发猴的肝肿瘤,反复多次静注杂色曲霉素可引起大鼠的肉瘤。

杂色曲霉素也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和毒性损伤效应。在肝癌高发区居民所食用的食物中,杂色曲霉素污染较为严重,提示该地区肝癌发生可能与杂色曲霉素对食品污染有关。

防止杂色曲霉素中毒的措施有:①玉米、花生、大米和小麦等谷物应储存于干燥、通风、清洁的地方。空气潮湿的地区,粮库要增加通风设施,防止霉菌污染和毒素产生。②拣去霉变谷物颗粒,不用霉变谷物加工食品。

③不食用已经霉变的谷物及其制品。

蘑菇毒素有何毒害作用

毒蘑菇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有毒真菌,外观与可食蘑菇较难区别,很容易误食而引起人中毒。毒蘑菇又称为毒蕈、毒菌,据文献记载,我国毒蘑菇有180多种,能威胁人生命的有20多种,其中极毒和剧毒者仅有10种。毒蘑菇所含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往往一种毒素可在多种毒蘑菇中检出,而一种毒蘑菇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就其化学性质而言,可分为生物碱类、肽类(毒环肽)及其他化合物(如有机酸等)。由于化学成分复杂,毒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一样,根据中毒时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可将这些毒素分为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和其他毒素五类。

某些毒蕈含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物质,能引起胃肠型中毒,这些物质可能是树脂类、酚、甲酚类化合物。也有报道引起中毒的成分是蘑菇酸和胍啶。该毒素对胃肠有刺激作用。误食含胃肠毒素的毒蘑菇,可引起以胃肠炎为主的中毒症状。潜伏期大多0.5~2小时。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更严重者可发生虚脱,甚至休克、死亡。含有胃肠毒素的毒蘑菇很多,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的有:毒粉褶菌、变黑蜡伞、稀褶黑菇、毒红菇、虎斑菇、橙红毒伞、簇生黄韧伞、发光侧耳等。能引起严重中毒,但不死亡的有:褐盖粉褶菌、臭黄菇等。能引起轻微中毒的有:毛头乳菇、红褐乳菇、环纹苦乳菇等。另外,伞菌属、牛肝菌属、环丙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及月光菌、毒光伞等也可引起胃肠型中毒。

大约有几十种毒蘑菇可产生神经精神毒素,主要包括毒蝇碱、异唑衍生物、吲哚胺类化合物和致幻素四类:①毒蝇碱:又叫毒蕈碱、蝇毒碱,是一种生物碱,具有拮抗阿托品的作用。经消化道吸收后,可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减低心率,促进胃肠平滑肌的蠕动,引起腹痛、腹泻、呕吐,能使汗腺、唾液腺、胆汁等分泌增加,瞳孔缩小,呼吸困难等。②异唑衍生物:毒蝇伞的毒性物质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异唑衍生物,有毒蝇母和蜡子树酸、毒蝇宗等。异唑衍生物与毒蝇碱有拮抗作用。③吲哚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有蟾蜍毒素和光盖伞素。蟾蜍毒素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对色的幻视,静脉注射8毫克,可引起轻度头痛、皮肤潮红、出汗、恶心、瞳孔散大、幻觉、轻度呼吸障碍等症状。光盖伞素是二甲基色胺衍生物,可引起幻视、听觉和味觉紊乱、情绪不稳、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的症状。④致幻素:裸伞属中的橘黄裸伞含有的致幻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手舞足蹈、狂笑、幻觉、意识障碍、平衡失调等。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也含有致幻素,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幻觉、精神失常等症状。

血液毒素主要是马鞍菌素,

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马鞍菌素可溶于酒精与乙醚,对碱不稳定,低温易挥发,不耐热,60℃和干燥都能使其溶血作用遭到破坏。另外,还有一种毒素叫毒蕈溶血素,也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急性溶血,导致溶血型中毒。毒蕈溶血素在70℃和弱酸、弱碱、胃蛋白酶、胰液等作用下,均能失去溶血作用。食入这类毒蘑菇发生中毒后,由于红细胞被破坏,轻者可出现贫血、虚弱,重者有烦躁、气促等症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分解,胆红素过多,超过肝脏转化能力,因而临床可见到溶血性黄疸、血红蛋白尿。由于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若再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毒症。此种中毒类型的特点是,1~2天内人体中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重者可继发肝脏损害甚至发生尿毒症而死亡。

原浆毒素主要有两类环形毒肽,一类是毒伞毒素,统称毒伞肽;另一类是鬼笔毒素,统称毒肽。每100克新鲜毒伞含这两种毒素可达10~15毫克,一只50克重的鲜毒伞足以致人死亡。且引起中毒死亡的比例占所有毒蘑菇中毒死亡的95%以上。

防止毒蘑菇食物中毒的措施有:①掌握毒蘑菇与普通蘑菇的形态特征,提高辨别毒蘑菇的能力。②不随意采集野外蘑菇食用,尤其对一些色泽鲜艳,形态可疑的蘑菇应避免食用。③已经确认为毒蘑菇时,绝不能食用,也不要将其饲喂给畜禽,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麦角毒素有何毒害作用

麦角毒素是麦角中的主要活性有毒成分,主要是以麦角酸为基本结构的一系列生物碱衍生物,如麦角胺、麦角新碱和麦角毒碱等。麦角是麦角菌侵入谷壳内形成的黑色和轻微弯曲的菌核,菌核是麦角菌的休眠体。通常多寄生于黑麦上,大麦、小麦、大米、小米、玉米、高粱和燕麦等也可被侵害。当真菌孢子从土壤中随尘土落入花蕊的子房以后,即在子房中继续繁殖发育形成菌丝,经2~3周后在麦穗上形成坚硬的紫黑色菌组织,多呈三棱形,长2~4厘米,稍弯曲,是带紫黑色无光泽的瘤状物,形状有点像动物的角,故称为麦角。当面粉中混入超过7%的麦角时,则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

麦角的毒性非常稳定,保存数年之久不受影响,在焙烤时也不会被破坏。氨基酸麦角碱类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使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并通过麦角碱能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栓塞和坏死;并能阻滞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反转;麦角碱还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使之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其中以麦角新碱的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成人口服麦角的最小致死量为1克。

人误食被麦角污染的食品后会引起麦角中毒症。食用含1%以上麦角的粮食即可引起中毒,含量达7%即可引起致命性中毒。麦角中毒的表现分为3种类型,即痉挛型、坏疽型及混合型。①痉挛型流行于北欧及前苏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症状。感觉疲劳、头昏、周身刺痛感、手脚麻木、四肢无力、胸闷和胸痛,有时出现腹泻,伴有或不伴有呕吐,常持续数周,继而出现疼痛性抽搐和肢体痉挛。发作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中毒患者病死率达10%~20%,幸存者多留有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②坏疽型主要发生于法国及地中海一带,因食用了被麦角污染的黑麦面包引起中毒。中毒初期四肢忽冷忽热,发热时伴有灼烧般疼痛。此后患者四肢麻木,温度感、痛觉、触觉消失,皮肤发黑、皱缩、干瘪变硬。严重的病例病情进展快,坏疽部分往往从关节部位自行脱落,指趾甚至整条肢体或内脏均可出现坏疽。坏疽型麦角中毒如发生在孕妇,除出现肢体坏疽外还可引起流产。③混合型中毒的临床表现兼有痉挛型和坏疽型麦角中毒的特点。

防止麦角中毒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及自生麦,不同作物轮作,选用不带菌核的种子或对麦角菌有抵抗力的农作物品种,清除麦收后留在麦田里的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