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13755700000038

第38章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1)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再喜欢快快乐乐地玩耍,只是在一边静静地坐着;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怎么都静不下来;孩子越来越自卑,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不行……这些都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不健康心理困扰着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虽不同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孩子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

说起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机能正常,也包括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首先,孩子不仅要注意生理卫生,还要注意心理卫生,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的健康。其次,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强烈的情绪波动或持续的紧张会扰乱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这种状况如果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身心障碍,甚至引发身体的病变。孩子常见的身心疾病有痤疮、头痛、神经性皮炎、肥胖症、胃溃疡等。

到底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能够对外界做出正确的、良好的适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功能。

其实,想要评价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意义差不多,但是,这和检查一个人的生理是否有问题还是不同的,因为它毕竟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客观标准。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下列品质:

对现实具有有效的知觉;

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在其环境中能保持自立,能欣赏宁静;

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伦理;

对平常的事物能经常保持兴趣;

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情;

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并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显然,马斯洛所界定的标准是适用于美国人的。那么,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孩子来讲,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人的心理健康以什么为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专家们的观点与看法,结合我国孩子地特点,以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着正常的智力

一个人的智力是不是正常,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如果一个人连智力都不正常,还怎么要求他过正常的生活,并且还能够对世界有所认识呢?那么,一个人怎么样才算智力正常呢?

一般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可分三个等级:超常(智商130以上);中常(智商100左右);低常(智商在70以下)。前两个等级都属于智力正常,最后一个等级属于智力不正常,因而不具备正常人的心理机能。

2.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接纳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而且也还包括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比如,一个孩子,对于自己的优点、缺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很有自知之明。那么,他既不会因为自己不能够完成某件事情而自卑,也不会因自己做成了某件事情而自负;他不但能够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对别人也能够做出正确评的评价,并且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学识、品德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这样一个孩子就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还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当成是一个包袱挂在心上,以至于让包袱挡住了眼睛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孩子只会让自己被缺点和弱点所压倒,以至于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则无法得到发挥。实践证明: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总是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会表现出自卑、自贱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是难以成功的。

3.有着稳定、乐观的情绪

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主导情绪一定是积极的、肯定的,并且这个人会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情绪。因为这种心理活动会让人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也会让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会生活在消极悲观、闷闷不乐中,其精神状态也一定不会太好,一直有这种情绪体验的人会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对人丧失信心,反应也会相对迟钝。

比如,有一个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突然有一天,他心爱的小白兔死了,为此,他非常伤心,天天生活在闷闷不乐之中,心情也非常沉重。由于郁闷和痛苦的心情影响到了他,他的记忆力以及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就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的成绩猛然下降。后来,他走出了失去小白兔的阴影,重要开始了他快乐的生活。过了没有多久,他的成绩又提上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以及不愉快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受住逆境和困难的考验,沉着应付、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就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一个人不能经受逆境的考验,遇到困难就后退,那么,他就很难会看到成功的。

4.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通过交往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孩子的交往对象主要是老师、父母及同学。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可以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扮演好不同的交往角色,把握好自己在学校、家庭及班级中的位置。

比如,如果是在学校,他就会努力学习,尊敬师长,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他能够做到尊敬父母,尊敬长辈,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在班里,他会和同学之搞好关系,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努力和同学做好朋友。

孩子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交流,时间一长,就会对别人有一种陌生感。看到别人都能够在一起说说笑笑,而自己身边却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孤独、苦恼。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中以诚恳、谦虚、宽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这样,孩子就不会孤独,还可以拥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5.其心理行为要与孩子的特点符合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行为模式也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严重偏离其年龄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青少年就应该是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生龙活虎,并且还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表现为缺乏朝气、精于世故,或者仍然像一个孩子那样喜怒易变,行为无常,那么,就说明他的心理行为不完全符合年龄特点,就可以认为他的心理不完全健康。

教子心经

想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父母就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健康心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当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进行积极地引导,并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调控,争取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相对来说,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或是从挫折中取得补偿。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就会没病找病、自寻烦恼,就算是遇到一点点的小挫折,他也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深渊。这种人在重大挫折面前没有不出乱子的。

当然,没有人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感冒或头疼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不管不问,也和身体健康一样会恶化。比如,如果一个人得了感冒,父母对其不管不问,那么,感冒就会恶化,甚至会让人付出生命。因此,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重新拥有健康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让孩子接受现实的自我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一切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需要对真实的自己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一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孩子只是了解了自己而不能够接受自己,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这些人就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总自己觉得在社会中毫无价值,这些人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忍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2.让孩子确定合适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孩子。当然,人应该要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是人不能总在梦幻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去蛮干,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一个人能够眼睛望着理想,并且脚踏实地地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么,他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这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能力确定理想,最后再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其实,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是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多半是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轻则是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的感觉,重则是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的举动。每个人有交际的需要,因为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时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并且,如果一个人有什么烦恼,还可以对这些人倾诉,使自己不容易积存郁结。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如果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有苦而无处说。如果经常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4.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3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消除、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3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对孩子提出一些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就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期望过低,就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们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3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对松弛孩子的紧张和不安非常有益;如果父母之间有着良好婚姻关系,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管教方式一定要一致,这样才会使孩子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这样有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3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孩子是生活在专制型家庭里,父母是绝对权威,孩子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如果让孩子生活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很难会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如果让孩子生活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5.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控,排除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而不良情绪的长期压抑或不合理的爆发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情绪的调控,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合理宣泄。比如,可以找机会向同学、好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使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或采取痛哭的方式,以释放积聚的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整机体平衡;或以日记、书信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绪。

适当控制。例如理智克制、冷静思考、检讨反省等都是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