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13755700000033

第33章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4)

有一次,老师留给同学们的周末作业是关于小白兔的作文,但是,小雯从来没有见过小白兔,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最后,小雯想,反正自己也看过不少写小白兔的作文,不如就模仿着写一篇吧。她把写完的作文拿给爸爸看,爸爸看过之后,皱起了眉头。想了一下,对小雯说:“雯雯,去收拾一下,我们去动物园看看一真正的小白兔是什么样子的,好吗?”听了爸爸的话,小雯高兴极了。于是,父女俩就去了动物园。到了动物园,他们找到了小白兔,爸爸让小雯仔细观察着小白兔。当爸爸和小雯回到家后,小雯顾不上吃饭,就一气呵成地写完了一篇《我亲眼看到的小白兔》。毫无疑问的,这篇作文又成了一篇范文。

想让孩子写好作文,就需要让孩子有可写的东西。不要让孩子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觉得作文的题目离他们很远,让他们无从下手。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辅助力量了。

1.让孩子学会写作文提纲

当孩子在刚接触作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孩子在写作文前写一个作文提纲,然而,有些孩子认为写作文提纲太麻烦;有些孩子总是在写作文前打底稿;还有的孩子写的提纲则“似是而非”;更有的孩子在写完作文后再列提纲。其实,想让孩子写好提纲,父母可以这样辅导孩子。

让孩子知道写作文提纲的重要性。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列提纲,孩子写的作文就会语无伦次、杂乱无章。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做一次示范。当孩子看到写了提纲之后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框架,而且还大大节省了时间,孩子就会慢慢的学着写提纲了。

让孩子知道怎么去写提纲。孩子毕竟是刚开始写作文列提纲,他们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因此,父母应该教给孩子。首先,要根据题目和中心,认真地安排写作顺序。其次,根据作文的中心思想确定作文的重点,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再次,好好考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段落间的衔接和照应。最后,把所有的思考结果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叙述出来。

让孩子了解提纲的内容。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题目、中心思想和段落排列。段落排列包括了文章开头如何写,文章内容如何写,正文分成了几个部分,重点在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讲述了什么,以及文章各部分的呼应等。

让孩子列出一个好的提纲,就像是一件事情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父母在平常要有意识地为孩子积累素材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为孩子介绍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让孩子接触一些社会上的新闻,并且要尽可能把事情讲得完整、生动,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最后再针对这件事情加以分析。一般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事情不多,不知道怎么样去描述一些事情,也不知道怎么样对一些事情加以评论。如果孩子有了足够的见闻,那么,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产生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3.不要做孩子的“枪手”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写不出作文来,坐在那里苦苦思索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孩子为了一篇作文熬到深夜的时候,父母就会为了让孩子早点上床睡觉而代替孩子写,成为孩子的“枪手”。其实,父母这样做是非常不对的,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而且对孩子的作文成绩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孩子真的写不出来,父母可以针对作文的题目要求帮助孩子寻找一些素材,引导孩子产生联想,让孩子自己去写。

4.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父母可以抽空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接触一下人群,这样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更加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在孩子参加活动的时候,父母可以试着启发孩子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获得丰厚的写作素材。如果父母只是让孩子生活在狭窄的家庭中,那么,只会让孩子孤陋寡闻,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写作素材的积累,对于孩子的人生也是非常不利的。

5.不要只注意孩子的得分

有的父母看孩子的作文本,只不过是看看得分,对于孩子作文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语却经常忽略。其实,如果想要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父母更应该帮助孩子去理解老师的评语,让孩子懂得自己作文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被老师修改的原因。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6.给孩子营造一种作文的气氛

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谈一些有关作文的事情。或者是在空闲的时间里和孩子一起写一篇作文,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文章的写法,一起拟出写作提纲。父母还可以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让孩子从书中学习写作的技巧。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写作气氛,对孩子的写作是非常有好处的。

教子心经

大多数孩子写作文是一件难事。这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不要过分的去责怪孩子。但如何帮孩子克服写作文的难关,则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孩子往往在写作上不会写开头。要告诉孩子,文章的开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规定模式。只要符合提要就行。开头要简明,不要俗套。文章结构要理清。结尾要出彩。

让孩子面对考试不再焦虑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充满了孩子的生活。本来,这些考试只不过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部分,是检测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途径,却在父母的过度重视下成为决定孩子未来的工具,决定孩子人生的手段。就是因为考试被父母所赋予了这种“使命”,以及考试所代表的某些意义,让孩子对考试充满了厌恶,在面对考试时却又会焦虑不安。

在家庭生活中,不乏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一家人正在吃饭,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对正吃得起劲的孩子说:“你们最近考试了吧。”听到妈妈的问话,孩子咬着夹菜的筷子,说了声:“考了。”听到孩子的回答,妈妈紧接着又问:“你考得怎么样?”这个时候,孩子或者停下动作,低下头,闷闷地说:“考得不是很好。”或者说:“成绩还没有下来。”更有些孩子,任凭父母怎么问,就是不说话。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再追问下去,孩子可能会偷偷地喘一口气。如果父母继续问:“为什么没有考好?”或是:“难道你的心里没有谱吗?自己考得什么样都不知道?”抑或是看到孩子不说话,就直接认为孩子没有考好,对孩子进行一顿严厉的批评。其实,不管是哪种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让孩子更加害怕面对考试。

君君在平常的学习中表现得非常好,深得老师的喜爱,但是,每次考试君君却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让老师和父母都感到莫明其妙。有一天晚上,妈妈发现君君房间的灯一直亮到很晚,第二天,妈妈特意注意了一下君君,发现君君显得有一些焦虑。妈妈问:“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君君皱着眉头说:“明天要考试。”后来,妈妈又发现了几次君君有那种焦虑的情况,每次问有没有什么事情,君君都说要考试。妈妈怀疑君君有一种对考试的恐惧,因为只要是第二天要考试,君君在前天晚上就会睡不好觉,并且有焦虑的表现。

像君君这样对考试的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惧,是指因为考试压力过重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一旦有了这种情绪,孩子在考试期间就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甚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孩子因为不能摆脱这种焦虑的情绪,孩子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不会取得好成绩,相对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焦虑,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在无意或是有意之间向孩子透露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考试非常重要,不能出错!孩子为了能够让父母和老师不失望,也为了不让自己失望,孩子的内心会因为这些而产生过多的压力,造成一遇到考试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的情况。当然,还有来自社会的原因,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需要人才,而孩子知道,只有自己成为人才,才有可能融入社会,才有可能被社会接纳。因此,他要努力学习,努力考出好的成绩,为自己能够成为人才而努力。

在社会不断的前进,人们不停地进步中,父母要知道,孩子面对考试产生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应该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帮助孩子消除考试焦虑感。

1.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放下沉重的包袱

想要消除孩子的焦虑,首先要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卸下压在肩上那沉重的包袱。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考试是其接受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不可能不让孩子面对考试。再说了,不让孩子面对考试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其实,让孩子有一些压力是必然需要的,但是,过多的压力就会产生反作用。因此,父母可以相对地让孩子减轻一些压力,不要让孩子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比如,在孩子平常的学习中,父母不要总是催促孩子不停的学习;不要在孩子考试完之后追问孩子考试的成绩;当孩子考得成绩不好时,不要对孩子摆脸色,更不能打骂孩子。

2.让孩子端正自己的动机,改变自己的认知

有些孩子的考试焦虑完全是自己找的,他们对考试这件事情的认知完全是不正确的,从而导致他们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自己出现一丁点儿的错误。他们还会错误地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考出好成绩,就会产生严重,甚至是可怕的后果。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让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有一些改变,让他们知道,其实考试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还要让他们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如果能够用轻松的心情去迎接考试,往往会比用紧张的心情去迎接考试的效果好。

3.不要让孩子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

有些孩子在考试前会有焦虑的表现,有时候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休息。有的孩子为了备战考试,就会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去,不注意休息和休闲活动。即使有一点空闲也会想着学习,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有人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话一点都不假。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生活有张有弛,这样才能够用最好的状态去学习。也只有最好的状态下学习,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4.让孩子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有的孩子平常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从来没有考出好成绩过。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考试时过于紧张,以至于孩子的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考试,这样才会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教子心经

孩子害怕考试,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管考试前后,父母都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期望过高,或不切实际,对于孩子的杀伤力很大。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考试期间,与孩子发生情绪上的冲突,增加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多做运动,发泄压力,是孩子平衡身心的好方法,适当的运动,可以让孩子的紧绷状态松懈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