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先锋卢性正
13754500000004

第4章 千年未变的名字(2)

陈老先生沉吟一下道:“这孩子眉宇间正气自生,相貌方正,这名字,我看就叫卢性正,如何?性乃本性之意,性正才能道正,道正才能术正。取这个名,是期望他能得道成大器啊!《论语》有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是这个意思。至于他的字,我看就叫淑雍,也是希望他今后正取淑行,于国于家皆有所治。”

卢九公喜道:“好,卢性正这名字好,就叫卢性正。”

取完名,一女仆端来一碗四个煮好的红糖鸡蛋,按风俗请踏公吃,陈老先生也不客气,接过碗就高兴地吃了。趁着卢九公这喜气劲儿,陈老先生对卢九公道:“九爷,我来是想借祠堂的房子办个私塾馆,也好让族中的青年多识几个字,日后长大了也好有个大出息,你看如何?”

卢九公此时心里正欢喜,便道:“办私塾是好事,大家都会支持你,走,我正想给祖上烧炷香,咱们就去祠堂拜一拜,顺便把这房子给你定下来。”

卢姓的祠堂在村子的西头。那是一座占地约一亩多的古色古香建筑,四面飞檐翘角,房屋皆用砖石垒砌而成。祠堂的大门平时被锁着,只有族长才有权掌管钥匙。卢九公在村子里辈分大,小时念过书有知识,为人办事又公平,在村民中有威信,故而同姓族人都推举他当了族长。

两人来到祠堂前,推门进去,但见那祠堂内十分宽敞,正堂能容纳四五百人聚会,两旁还各有两间厢房。正堂的前面,供奉着卢姓的三位远祖塑像。其一是姜太公。传说最早的卢姓出自姜姓,祖宗就是周朝有名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其二是范阳卢氏远祖。因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如秦时山东长清县的西南地、齐国的卢邑、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一带等。其中又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俗称范阳卢氏,并一举成为四海大姓之一。而迁居至湖南益阳卢家村的这一支卢姓,就是范阳卢氏的后裔。其三是卢家村卢氏的十五世远祖玉槐公。传说明初时期,卢姓的十五世远祖玉槐公从河北迁居到湖南桃江资水流域的时候,卢家村一带还少有人居住,玉槐公那时40多岁了,夫妇还没有孩子。有次晚上做梦,玉槐公梦见马迹塘庙里的菩萨送他一个孩子。到他50岁那年,其夫人果然生下一儿子。为表谢意,玉槐公特意打了一块大石碑立在村口作纪念,从此,人们就把卢家村卢姓所居的这地方又称呼为碑矶村。此后,卢家村的卢姓人繁衍很快,到清朝光绪初年,全村已发展到了数百人户。卢家村山清水秀,曾有风水先生特地观察过此村的地理,说此村的东边有贵人上马,南边有架上金盘,西面有眠虎抱尾,北面有风摇旌山。中间是长方形大坪,确是个能藏龙卧虎出人才的地方。而卢姓一族历史上也确实出过许多名人。东汉有曾被封为代王的卢芳;唐代有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8人当过宰相,有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元代有文学家卢挚,明朝有大将卢镗;清朝有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的卢贤拔,有古籍校勘家卢文绍等等。二十一世纪之初,还有一位隐居乡野名舒启轩的先生,为碑矶村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祥园赋》,赋云:

诗曰:放目四望兮,郁郁葱葱;翠竹延绵兮,碧波万顷;山岭平川兮,雨后春笋;婷婷娉娉兮,大地支撑。

古朴似苍松,娴静如处子,融人文,谐山水,美也祥园!

凝眸九州发祥,晨曦初放。神农济世,百草流芳;轩辕御驾,巡幸南方。巍巍修山见证:炎黄携手,一统中华,和文化福泽绵长。尧帝之师,归隐天湾,观峰回水曲云舒卷。柳溪楚狂,临人以德,高风逸韵拂楚天。屈子放歌资水,岸芷汀兰依旧,神舟解答《天问》。吾辈此地流连,怎不情思激扬!

木本水源,孺慕深长。远祖太公望。肇姓高傒公,范阳吾郡望,衍播海内外,代代多俊彦。幽燕陇赣荆楚地,卢氏转徙倍艰辛。卢公淑雍,勇毅搏专制,勋高殉共和;学之兄长,为国戍边关,热血洒南疆。仰祖德家风清正,奠忠魂世代馨香!

岁当新世,乐享太平。林秀鸟自乐,水活鱼自闲。霞蔚云蒸,卧虎藏龙九峰洞;春华秋实,稻菽丰登石溪垅。岭上茂林拭云天,溪畔莺语啼柳烟。农家日耕桃花源,夜来醉里读圣贤。淳善乡风传古道,修身立德续新篇。

佳祥公每每教诲:财富本属社会。幸福全靠勤奋;敬人清茶,手有余香。薛氏固贞,辅弼夫君;育九子女,茹苦含辛。夫妇平生最喜扶贫帮困,尤以修桥补路、捐资助学为荣。乡邻念其善,感其德,誉为菩萨心肠。后生欣幸,范式可承。

“仁和”非高远,得道重实践。松竹梅兰皆可敬,亭亭风节竹为先;一枝一叶总关情,丝丝缕缕献人间。劳心苦心永存仁厚之心,失志得志常守报国之志。正气写丹青,诚信著人生。青春似朝阳,豪情可挽月,孔孟之学当高扬;中年日当午,处世悟老庄,功业巨细有弛张;华发不言老,佛祖心相伴,清风明月天地宽。盛衰兴替儒释道,博雅精深华夏魂。

沐人文传教,湖湘誉满天;浴山水灵气,桃江名播南洋。仁孝之征,门望高华;聚贤共事,惠风和畅。巍然屹立,为永固之长城;浩然奔涌,乃不歇之长江。一代大贤,洪钟绕粱:仁惟本炎黄赐福,和为贵德学兴邦,诚哉斯言!

祥园既立,酸甜苦辣凝结成,见证风雨征程,亦非俗也;贞亭有幸,风流倜傥时聚会,笑谈中外古今,岂不雅乎。

承挚友卢德之博士之托,欣为祥园而赋。

当年的卢九公深信此地风水甚好,族人在此乱世中能有此一片安身之地,乃是祖先庇佑,因此,每逢过年过节,卢九公总要率族人到祠堂来祭拜祖先。此时来到正堂前,他将手中的那炷香点燃插在香案上,接着跪在几个祖宗的像前,口里念念有词地祈拜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卢九公才站身而起。然后和陈老先生一同看了厢房,道:“这祠堂是供奉祖先之地,办私塾不可占正堂,这左右两边厢房可归你用,作宿舍和教室都行。但你对学生要多加管束,教他们不可到正堂打扰祖宗。”

陈老先生道:“这个请九公放心,陈某定当万分尊敬小心,会给他们约法三章,绝不准到祠堂捣乱。”

两人商议妥当,卢九公就将祠堂的钥匙交给了陈老先生保管。陈岩是一外地秀才,来卢家村当私塾先生快一年了,此前一直都在农户家中教书,现在他想创办一所私塾学馆,因为有了族长卢九公的支持,这事就很快便落实了下来,陈岩第二天就把行李搬进了祠堂。

卢九公从祠堂回到家里后,到卧室看望妻子周氏时又道:“夫人,我刚才已给祖宗烧过香了,求祖宗一定要多加保佑,让我们的这个三儿有大出息。”

周氏即道:“好,有祖宗保他就好。我看这孩子真有些不凡,他生下来哭声就好响亮。”

卢九公道:“嗓门大,将来那就是要做大事,当大官啊!”

周氏道:“但愿如此,愿神灵保佑啊!”

两人谈到这里,不觉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