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先锋卢性正
13754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卢德之

今年是2013年,一百零一年前,我的叔太公卢性正去世了。他生前为共和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年,像我叔太公一样为共和而捐躯的英雄们,不会不去设想革命成功后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今,堪可告慰的是,我们所在的这片热土,再也不是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任人凌辱的国家,我们所在的时代,再也不是百年前那个愚昧落后,固步自封的时代。但我们的任务仍很艰巨。辛亥革命带来的果实在百年来持续发酵,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好好总结辛亥革命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去完成辛亥百年都尚未完成的任务。特别是要知道,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总要学会更成熟、更开放、更长远地去应对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复杂局面。

谁更好地理解了历史,谁就更好地掌握了未来。因而,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是出于私人的一点小情感,还是出于天下之大公大同的愿望,去回头再来看看我叔太公卢性正这样一个辛亥人物,都是有一些意义的。叔太公卢性正在辛亥革命史上是一个犹如流星划过夜空般的人物,民国《益阳县志》有其简传:“卢性正,字淑雍,五里卢家村人。光绪壬寅补邑痒生。随夏寿华(思痛)赴广西,任太平府中学堂教员,暗中联络志士成立革命团体;旋赴安南、缅甸各地秘密工作,黄花岗之役性正与马事败,与寿华黄兴等易装得脱。辛亥回县,首举义旗,以与省会响应,事定,赴省助都督焦达峰筹光复经费,多所建白。复佐李协和练兵筹饷,以收拾长江下游,及抵南京,积劳成疾,民元夏六月回籍,旋卒,年甫四十,人多惜之。”辛亥革命前前后后那么多年,如我叔太公一般的人物千千万万,他们甚至有着不同的革命目的,不同的革命追求,不同的革命手段。然而,正是这样千百万的普普通通的革命者,却铸就了一个伟大的辛亥,这不能不让我们对革命和革命者本身去进行更多的思考。

前年初春的一日,长期蛰居湘西张家界的作家李康学来到京城,与我相约见了一面,其时我正写一篇怀念叔太公卢性正的文章,他看后极感兴趣,认为卢性正这样一个人物不应该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是应该好好地去发掘、思考,让其发挥更多的现实价值。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即鼓励他去写,让他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历史细节,只要能在文学艺术上能更好地体现我叔太公卢性正这样一个人物的特殊价值即可,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与他。他回湖南后也即到叔太公卢性正的老家桃江进行了许多田野调查,搜集了许多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同时阅读了大量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接着,他与其子共商拟出提纲,经过一年多来的刻苦用心写作,初稿经征求我等意见后再商议修改,最后终于写成了现在这本长篇传记小说。

我觉得,这本传记小说与我当初的期望值已经是相当接近了,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有几点个人心得是需要不吝赘语与广大读者再次分享的。

其一是作品的主基调很健康,全书弘扬的是共和革命的主题思想,主人公是为推翻千年帝制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共和先锋式人物,这些英雄的行为在历史上早已被肯定,他们本就是青春励志的典范。所以,为共和革命而唱赞歌的作品也理应受到时代的追捧。

其二是作品的虚实结合得好。作为一部长篇传记小说,有两个基调我以为必须把握好,一是大的史事必须合乎真实,不能凭空编造;二是不拘泥于真实人真实事的叙写,也要有“虚”的写法,即细节上允许展开描写,以求达到艺术的完美效果。这二者在此书中可以说都把握得很好。比如,此书所写的卢性正、黄兴、夏思痛等人物,从真实性上来说,大的史事可以说都是合乎真实的,但在细节的构想铺排及描述上,作品已作了相当多的艺术发挥,此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就叫做恰到好处。

其三是写出了卢性正、卢九公、熊梅香、陈浩武、陈竟成、黄兴、李燮和、黎梦花、吴癞子等一批人物的性格。其中,又特别对卢性正倾注的笔墨最多。卢性正既是真实人物,历史上也留下过一些文人写他的传记资料,民间有关他的传闻也不少,但这些资料和传闻毕竟比较简单。一般的人虽知他人奇事奇,更详细的却并不知多少。该书在写他的传奇事时,作了更多的细节加工,使读者能有如身临其境,更多地体会到当时革命者的大不易,如此,也算是符合了本书写作的一个初衷。

此外,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各个人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如卢性正与陈浩武,两人既是从小的朋友,长大后虽为各自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了,并且在战场短兵相见过,最后又相互理解,人性及朋友之情得以充分展现,这些都是作品成功的地方。

总之,《卢性正》一书写出了传记小说的味道,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作为卢性正的后辈,我为本家出了这么一个杰出祖辈人物而倍感自豪。为发扬光大,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更好地搞好目前我从事的慈善事业,我早就想有必要为叔太公从事共和革命的事迹作个纪念,而推出这本传记小说就是我们对他的最好怀念。之后,我们还计划将此书改编成电视剧,相信搬上银屏之后,观众一定会更多。

古人云,做人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叔太公英年早逝。他一生奋斗,生命虽短暂而日日精彩,死后虽凄凉清寂而精神永在。我等后生,面对先辈的光辉榜样,浩然正气,敬仰恐惶,不敢多语,惟以先贤榜样激励自己,为我民族实现中国之梦,走向共享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此,我愿以自己的诚心,为推出叔太公的传记小说而尽一份力。同时也愿广大的读者,能喜欢这本书。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