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77

第77章 不值得去生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爱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很久后,顿时领悟,向高僧道谢后离去。

感悟

有很多人喜欢生气,即使为了一点小事,也会气得不得了。其实,很多事根本不值得去生气,生气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放下嗔怒吧,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又怎么能浪费时间去生气呢?

佛学常识三门

三门指获得解脱到达涅槃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空、无相、无愿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槃之入门。

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为解脱之门。

无相解脱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愿解脱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佛禅故事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佛教名人窥基

窥基(632-682年),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即今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永徽五年(654)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二年后即应诏参与玄奘译场译经,并随从受业,前后共9年。《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1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3卷;并大造注疏,被称为百部疏主。玄奘去世后,他重返大慈恩寺,专事著述。玄奘的学说,大体皆见于他的著作中。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在著述中常用因明以立说。据《宋高僧传·窥基传》称,玄奘所传因明和五种姓宗义,都是窥基独得之秘。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8世纪初,窥基著作传到日本,日僧据以建立日本法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