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73

第73章 一只盘子一条命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年轻人和他的舅舅结伴到各地做买卖。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国家,遇到一条大河。于是舅舅就让年轻人呆在河边,自己先渡过河去看看对岸的情形。他沿着河岸走了不一会儿,看到一间小茅屋,走近一看,屋里有一个妈妈和一个小女孩。

母女倆看到一个商人走进来。女孩便对妈妈说:“妈!咱们后屋里还有一只大盘子,很多年没用了,我想要一颗珍珠,最好能换一颗洁白的珍珠,我真想要这样一颗珍珠!”

母亲想了想就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便走进后屋,从一堆没有用的破烂杂物中,翻出一只布满灰尘的盘子,拿过来给商人看。

商人用力轻轻刮了一下,立刻发现盘子是金的,真是无价之宝。但他并不想让这对母女得到这么多钱,就假装很鄙视的样子,把盘子往地下一摔,轻蔑地说:“我以为是什么宝贝东西呢!别让这不值钱的破铜烂铁,弄脏了我的手!”随后就走了。

接着,那个年轻人也过了河,正好沿着这个方向来找他的舅舅。

女孩见又来了一个商人,再向妈妈提出换珍珠的事。

妈妈知道女儿的心愿,可是她又不愿意再碰到刚才那种令人尴尬的场面。她轻声对女儿说:“刚才那事让人多难堪哪!还是算了,别换了。”

女儿却不同意地说:“他们不一样啊!您看这个年轻人的相貌,和善又正直,完全不像刚才那个人一副贪婪的样子。”她不听母亲的劝阻,又将盘子拿给年轻人看。

年轻人一看,告诉她们说:“这只盘子太值钱啦!这是用非常贵重的紫磨金制成的。我要拿我所有的货物和您换,行不行?”

母亲很高兴地说:“当然好啦!”年轻人连忙找到舅舅,借了两枚金币,雇人把货物运过河来。

舅舅一听外甥要换这只名贵的盘子,就趁着外甥去河对岸运货时,赶快到寡妇家,装作很大方的样子说:“其实您这只盘子不值什么钱,不过,看来你们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就拿几颗珍珠和您换吧!我亏点就亏点吧,谁让我是个好心眼的人呢?”

那寡妇已经看透了他这套把戏,气愤地说:“好啊,你又来了!告诉你,我的盘子已经和一个好心的年轻人讲好了,他拿他所有的货物和我交换。你想拿几颗不值钱的珍珠,就换走我的盘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你这个贪财、奸诈的骗子!吃我几杖再走!”

商人见苗头不对,赶快逃出来,一口气跑到河边,气得捶胸顿足地叫道:“给我那只宝贝盘子!”由于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吐血而死。

年轻人来找舅舅还那两枚金币时,他已经断了气。年轻人难过地说:“舅舅啊!您因为太贪钱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不值得啊!”

感悟

人有适当的欲望是正常的,但贪欲却要不得的。佛说,一个人的贪欲越大,他就离地狱不远了。贪欲会使人在渴望中失去自我,会使人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会使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佛教名人道生大师

道生大师(372-434年),以《佛性论》称誉于世,后人尊之为“涅槃圣”。在《大般涅槃经》还没全部译出之次前,道生法师已先依经义推论出“一阐提皆得成佛”之说,为朝廷所赞赏。当时不为人所接受,且被视为异端,因此而隐居于虎丘山龙光寺。

传说中,他在虎丘山对众岩石说“阐提可以成佛”时,岩石点头肯定他的说法,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传。

“顿悟成佛”说,是道生法师的另一重要洞见。“悟”是潜思于心,超越思虑的。“顿悟成佛”是以毗昙、般若为基础,而又巧妙地结合佛性观,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真常唯心系统的开端。

佛禅故事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