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43

第43章 抽烟与静心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的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地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感悟

在说话时,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对我们并不利。这时,我们不妨换种形式说——根据具体状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说,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佛学常识芥子劫

劫,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劫到底有多长时间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佛教经典里说,人的寿命从84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称为减劫;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4000岁,称为增劫。把一减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就更长了,长得难以计算。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过一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为止。从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劫,这叫芥子劫。芥子劫,这可怕的时间,指向岁月之无穷。而人的生命譬如朝露,短暂的生命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芥子,近似于无。但佛教说,如果进入了坐禅三昧,达到了无我无心,就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了。一坐观法就是八万四千劫。佛陀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如来”。一芥子呢?奥妙全在一心,心含万法。

佛林百科莲花

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袈裟称为“莲服”,佛座称莲座,佛眼称莲眼,结跏趺坐称莲花坐,五种念诵之中有莲花诵,诸佛报身的净土又称莲花藏世界,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密宗把人的心脏叫做八叶肉团心,又称之为合莲花,因为形状像合起来的莲花。因此而知,莲花与佛家的关系极深,可以说有佛家的地方就会有莲花。

在佛学里,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五浊就是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意思是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污浊不堪的世界,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平静,难得洁净。这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的我们,应该何以自处?这就是佛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佛家提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莲花成为佛教的象征也受到了古印度崇拜莲花习俗的影响。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降生之前,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和鸣,四季花卉一同盛开,释迦于蓝毗尼园内无忧树下降生之时,树下自然生出大如车轮的七宝七茎莲花,释迦堕于七宝莲上,释迦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在印度的佛经中,莲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以莲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可以详细说明的是净土宗。净土宗又称莲宗,他们信奉的西方极乐世界,又叫莲刹,莲邦,因为在那里的众生都生于莲花,长于莲花,居于莲花。那里的莲花分为九品,生在哪一品看你到那里之前的用功程度。因此,莲花在那里犹如母胎,又称莲胎。

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比,把莲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佛经《涅槃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槃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花,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花,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花,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佛家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成了佛家的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