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34

第34章 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从前,普陀山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傅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感悟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个问题往往只会有一个正确答案,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什么样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只要能够解释得通的答案都可以说是正确的。

佛学常识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佛教中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佛。是梵语阿弥陀婆佛陀的省略的音译。

据《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而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有不同义的两个名字,是其他诸佛所没有的。

关于阿弥陀佛成道本缘《无量寿经》这样记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宗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和大势圣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有时又被念作“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梵语音译,表示合掌以示恭敬的意思,即致敬于阿弥陀佛。

佛林百科关于济公的传说

历史上的济公确有其人,济公出家前姓李,李家先祖原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其高祖为陇西元靖王李崇矩。北宋末年,宋室南迁,李遵勖的第四代裔孙也在南迁之列,移居天台,居处为“永宁村”。宋初以来,李府一门高官迭出,不乏以文采超众,武艺不凡而位列朝臣。

据《宋史》载:李崇矩,历官枢密使、左千牛卫上将军;李继昌,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李遵勖,宋太宗驸马,娶真宗妹万寿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李端懿,任宁远军节度使;李端愿,太子太保;李端悫,安德军留后;李评,成州团练史;李涓,知鄂州崇阳县……李氏家族素有积善崇佛家风,并融儒、道、释三教为家学渊源。李崇矩、李遵勖、李端愿,均是禅宗临济派居士。李遵勖还撰有禅宗名著《天圣广灯录》三十卷,由仁宗御书“天圣”二字并亲自作序。

济公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李府,少时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济公“活佛”,并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释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朴刚健的民情民风融汇一起,才孕育了济公“活佛”,产生了不朽的济公文化。济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济公的大知大觉和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渐被人们神化为“活佛”。走进济公故居,除了欣赏故居建筑风貌,了解济公身世渊源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领会济公舍弃百万家财而不顾,毅然出家,寻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条救民济世之路的精神实质,领悟他那种“无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多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事,少受名利枷锁的羁绊,得到真自在、真自由,减少患得患失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