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23

第23章 菩萨化贫妇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有意考验俗人的意志,常常显现神通,变化无常,而每一次变化,又都向人间昭示一种真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

据说有一年五台山的大孚图寺举办一年一度的斋会,无论贤圣道俗,到这里都可平等行财施和法施,因而又叫“无遮法会”。这年,参加斋会的人很多,寺中的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忙着收点各种各样的布施,有的忙着关照那些远道而来的虔诚的信徒们。

这天早晨,大孚图寺还沐浴在晨雾中,寺院众僧已陆续起来,准备新一天的活动。这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贫穷妇女,她背上背着婴儿,手里拉着一个幼孩,身后跟着一只瘦犬。她神色疲倦,说话时声音都有些发颤:“我从南边乡下来,特来敬奉圣主。”

守门的僧人将她打量了一下,只见她除了身上的破衣烂衫之外,再没有一点多余之物,便好奇地问:“施主如此贫穷,拿什么来敬奉圣主呢?”

贫女说:“我是没有什么财物,可我有受之于父母的头发,我愿将头发剪下,以表诚心。”说着,顺手将头发剪了下来,递给僧人。僧人接过来,只见那一缕头发特别光亮,干净得一点尘土都没有。

这时寺主走了出来,将这个贫妇人又打量了一下,说:“施主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先进去歇息歇息,过一会儿就可以用斋了。”

贫妇人显出焦急的神色,说:“我还有急事,要到别处去,能否先给我斋食?”

寺主略微思考了一下,说:“行,佛祖以普度众生为心,施主有急事,理当照顾。请跟我来。”说完,领着贫妇人向斋堂走去。

来到斋堂,寺主叫人给贫妇人三份斋饭,说:“你们母子三人就在这里好好吃吧,吃完了好赶路。”

贫妇人说:“我的那条狗也是个生灵,佛祖对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请给它也来份斋食。”

寺主听了有些不高兴,但又觉得她讲得有道理,就又给了她一份,便想转身离去。

没想到贫妇人又说道:“我腹中又怀孕了,未出生的孩子也是生灵,也应该得到一份斋食啊!”

寺主极不耐烦,呵斥道:“你这个贫妇人也太贪了!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凭什么要吃斋食呢?还是赶快自己吃完了走吧!”

贫妇人反问道:“未出生的孩子难道就不是人吗?”

说完,只见她腾空而起,现出了祥瑞的文殊菩萨的法相,那只瘦犬变成了菩萨骑坐的狮子,那两个孩子也变成了两个童子。五色云气,弥漫在寺院的上空。文殊菩萨在空中唱起了偈语:“瓢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

文殊菩萨唱完偈语,便隐没不见了。寺院中的僧人和俗众,见此情形,无不大惊,忙跪拜在地。寺主更是懊悔万分,痛哭道:“我真是有眼无珠,不识真圣,还留下我这两颗无用的鱼目干什么呢?”说完就用手使劲地抠自己的眼珠。众人苦苦劝阻,方才停手。

从此,这位寺主对来寺的俗众,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再不敢有丝毫偏心。后来又在文殊菩萨乘云而起的地方建塔,将菩萨化贫妇时所留下的头发供奉在塔中。

感悟

很多人都有“以貌取人”的坏习惯,等认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恐怕很多事都已经错过了。佛说,众生平等。无论对待谁,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慈悲。

佛学常识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六尘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佛学典籍《法华经》

《法华经》,全称《妙华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汉文佛典中有三个译本:《正法华经》、《妙华莲花经》、《添品妙法莲华经》。《法华经》共二十八品,八万余字,包含了净土思想与密教陀罗尼咒的内容,可谓是大乘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曾被称之为“经中之王”。信徒们都认为读诵、奉持、抄写此经皆有极大的功德。因此,中国古代对《法华经》的研究经著有《法华经疏》、《法华经义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法华玄赞》、《法华经会义》等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