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神奇本领
13749300000021

第21章 动物的生活轶事(2)

有时,小熊猫还会结成小的群体。在群体中,小熊猫经常会通过连续的短哨声或尖锐的叫声进行沟通。当小熊猫感觉到有危险时就会爬到敌害无法到达的树上或者岩石上躲避。如果小熊猫来不及逃离危险,它就会后腿站立,用前爪反攻敌人,保护自己。小熊猫异性之间来往很少,只有在交配时雄雌小熊猫才会待在一起。每年的1~3月,是小熊猫的发情期和交配期。6~7月,怀孕的小熊猫开始营巢。它会选择一个树洞或者岩缝,在里面铺好树叶、草等做成巢。小熊猫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它经常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刚出生的小熊猫幼崽虽然还没睁开眼睛,小熊猫妈妈也会对它精心照顾,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为了保持自己和孩子的卫生,小熊猫妈妈还会经常更换巢穴。幼崽出生90天后,就会长出成年小熊猫一样的毛色。8个月后,小熊猫就可以断奶,吃其他食物了。不过,断奶后的小熊猫在自己的弟妹出生之前,仍然会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独自去寻找食物。

金花鼠的运筹算术

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这是利用现代数学,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和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率。殊不知,远在人类创建运筹学之前,一些动物已经懂得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和行为了。

生活在北美洲的金花鼠,常在地下建造自己的安乐窝。它的主洞穴在离地面25厘米的地方,这是一条与地表面平行的长洞。在“大兴土木”的时候,金花鼠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掘洞,一边把挖下来的松土运出洞去。要不然,用不了多长时间,洞穴就会被堵塞。金花鼠从长长的洞穴中向外搬运松土,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洞穴很长,搬着松土走这么长的路,一定会消耗较多的能量。金花鼠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在主洞穴的侧面,挖了几条斜着通向地面的侧通道,从那儿把松土运到了地面上。这么一来,既及时完成了搬运松土的任务,又大大减少了体力消耗。

贴士:金花鼠喜爱攀登。仲夏季节,高高的树枝上浆果和种子成熟了。它仅仅留下种籽,非常熟练地剥去果实的其余部分,这样就可以满载而归了。

然而,隔多远挖一条侧通道比较合适呢?如果侧通道之间的距离较远,那么运送松土时,耗费的能量依然不会有明显减少;要是侧通道之间隔得很近,搬运松土时省劲了,但必须多挖好几条侧通道,工作量同样不会有明显减少。毫无疑问,最佳方案只有一个:尽可能减少挖掘洞穴和侧通道时所消耗的总能量,也就是说,使能量消耗达到最小。有人做过一番计算,结果表明,最佳方案是每两条侧通道间的距离为1.22米。那么,金花鼠挖的两条侧通道之间的平均距离是多少呢?一测量,大约为1.33米,与最佳方案相差不多。由此看来,金花鼠非常精于“算计”,它选择了节省能量的最佳挖洞方案。

飞鱼的“飞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鸟是在空中飞的,鱼是在水里游的。但有些鱼不只能在水里游,还能跃出水面,甚至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呢!“飞鱼”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实严格说来,它们也不是飞,而是在滑翔。

飞鱼的胸鳍特别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宽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

贴士:在动物王国里,除了鸟类之外,还有许多会飞的动物。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令人羡慕的翅膀,但“飞行”起来毫不逊色,堪称一大自然奇观。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就有许多这样引人注目的“飞行家”。

飞鱼为什么要跃出水面“飞”呢?并不是它们深居大海,羡慕天空的飞行生活,而是为了逃避敌害的追逐。飞鱼在大海中常常是那些凶猛的金枪鱼、箭鱼等鱼类的猎获对象。为了逃避它们的追逐,飞鱼就会跃出水面在空中“飞行”。飞鱼在“飞行”前,先高速度游泳。这时,它的胸鳍和腹鳍都紧贴在身体的两边,好像一只潜水艇。一出水面,就张开胸鳍在空气中滑翔。“飞”到空中后,飞鱼的胸鳍是完全不动的,这和鸟类飞行的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不可能“飞”得很远。飞鱼利用它的尾鳍可以改变“飞行”的距离或方向。有些飞鱼还具有发达的腹鳍,这些腹鳍能控制“飞行”的高度。飞鱼“飞行”的距离,如果是顺风的时候,有些可达360多米,高邀2米以上,“飞行”的速度平均每小时是6公里。

飞鱼回到水中时,多数是尾部先落水,但也有头先落水的。如果它要继续滑翔,就在全身还没有浸入水中。

座头鲸拥有完美歌喉

座头鲸有着完美的歌喉。上世纪著名嬉皮士歌手朱迪科林斯曾经与座头鲸一块歌唱,使“自然音乐”风靡一时。他的唱片《雨水之声》融合了热带各种动物的叫声,曾经排在排行榜的前位,这令无数歌迷为之疯狂,有许多人被座头鲸那高亢的歌声所吸引。人们不禁要问:座头鲸真的会像人类那样歌唱吗?

经过研究,美国科学家发现:座头鲸是出色的海洋歌手。科学家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座头鲸发出的声音进行仔细地分析,结果发现,座头鲸的歌声不仅交替反复,而且很有规律,抑扬顿挫,美妙动听,并且充满了不完整的尖啸、呜咽、低吟,简直是一首奇妙的乐曲,好像管弦乐中的单独乐节。这种曲调的变化,在其他动物中是非常少见的。座头鲸每年有6个月都在唱歌,它的嗓门很大,音量能够达到150分贝。有些座头鲸的声音甚至可以传出5000多米远。

贴士: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看来,座头鲸会唱歌已经证据确凿,至于它们为什么要唱歌,这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座头鲸的歌声与鼾声、呻吟声一样,都用来表示性别并保持群落中的联系。一个群落中的成员即使散布在几十平方千米的海域,相互之间仍能凭借歌声了解每一个成员所在的位置。也有人认为,座头鲸只有在繁殖季节才唱歌,说明它们像鸟类一样,通过歌声来向异性“求爱”,同时,歌声也是一种警号:保持距离,不得靠近。还有人认为,座头鲸用歌声来传递信息,互相通知哪儿有猎物。以上说法,到底哪一种更科学,仍有待于科学家求证。

爱吃桑叶的蚕

1800万年前,桑树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桑树原来在湿热地带生长,是常绿植物,到了温带后,逐渐变成落叶植物。桑树非常高大,叶片长得又大又茂盛,上面寄生着许多昆虫。这些昆虫不仅吃树根、树枝、树芽,还有的吃叶片。蚕以桑树的叶片为食。蚕生来一定吃桑叶吗?也不一定,目前为止,已经知道的蚕的食物有很多,除桑叶外,还有柘叶、榆叶、无花果叶、蒿柳叶、蒲公类叶、莴苣叶、生菜叶、雅葱叶、婆罗门参叶等等,不少于20种。但是蚕最喜欢吃桑叶,由于蚕世代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地形成了吃桑叶的习性。

贴士:白胖胖的蚕宝宝着实惹人喜爱。这不仅仅是它洁白干净,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桑叶转化为洁白的蚕丝。养蚕人喜欢多养雄蚕,是因为雄蚕比雌蚕产丝量多,而消耗的桑叶又比雌蚕少。

一位化学家曾经对桑叶中的气味进行了分析。他把桑叶进行了132~157℃的高温干馏后,得到了一种挥发性的油状物,能够发出薄荷气味,这种油状物滴在纸上,30厘米外的蚕也能嗅到它的气味。蚕嗅到这种气味以后,很快就会爬过来。可见,这种气味是蚕最熟悉的信号气息。

蚕是凭借自己的嗅觉和味觉辨认桑叶气味的,如果它的这些嗅觉和味觉器官被破坏,它就无法再辨别桑叶的气味,于是,蚕就不再挑剔,就会随便吃些其他植物的叶子。

在近年人工饲养蚕的过程中,人们已发现了蚕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及最低需要量。蚕只有在吃了桑叶后,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顺利地延续后代。

从不迷路的蚂蚁

蚂蚁有自己的“家”,它们过的是群体生活。蚂蚁的“家”大多在地下,那里很不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所以即使天气晴暖的时候,蚂蚁也会爬出“大门”,在地面上寻找可以吃的东西。有的蚂蚁会独自出来,有的则会成群结队。如果蚂蚁觅食顺利的话,在蚁穴附近就能找到吃的,如果不顺利,蚂蚁就要走很远的路。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蚂蚁,往往需要爬到离巢十几丈远的地方去觅食。如果再返回去,那将会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如果途中蚂蚁迷失道路,那就更危险了。但是,你不用为蚂蚁担心,如果中途不发生意外,蚂蚁一般都能安全返回洞穴。

难道蚂蚁真的识途吗?回答是肯定的。蚂蚁确实有认路的本领。蚂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它们的视觉却非常灵敏,不但陆地上的景致,就是天空中的景致,都能被蚂蚁用来认路。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当一队蚂蚁正在回巢时,用一个筒状的围屏围住它们,使它们只能看见天空,结果蚂蚁队伍并没有迷路,它们仍然按照准确的路线进行。后来,试验者又用一块水平横板,挡在回巢蚂蚁的上面,而且放得极低,这时,蚂蚁就开始胡乱地爬行了。由此可见,太阳所在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日光,对于蚂蚁辨认回巢方向是多么重要。

贴士:在沙漠中有一种蚂蚁,建的窝远看就如一座城堡,有4.5米之高。那些窝废弃之后,就会被一些动物拿来当自己的窝了,它们的4.5米就相当于人类的4500米。

那么,年轻蚂蚁和年长蚂蚁的认路本领有不同吗?研究者又进行了试验,他们在年轻蚂蚁回巢的路上,用一个不透光的小盒,把它扣留几个钟点。之后在释放时,发现它认错路了,它的爬行方向与太阳的关系还和几小时前一样,爬错的角度,恰巧相当于在这几个小时内太阳位置改变的角度。年长的蚂蚁却不同,它对于太阳位置的不停改变,已经有些“经验”,在释放时不会犯这种错误。

除了依靠眼睛认路外,蚂蚁还能根据气味认路。有关试验证明,有的蚂蚁会在爬过的地面上留下一种气味,蚂蚁在归途中只要寻着这种气味,就不会误入歧途。如果在蚂蚁爬过的道路上,用手指连续横划几条线,蚂蚁留下的气味就会被破坏,蚂蚁在归途中就会发生短时间的迷乱。也有的蚂蚁,不会在爬过的路面上留下特殊的气味,但是这些蚂蚁对于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气味是非常熟悉的,因此也不会迷路。

蚂蚁具有上述认路的本领,即使浓云密布,蓝天被遮挡的时候,或者地面上的气味被大动物踩踏破坏的时候,只要还保留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它们仍旧会找回蚁巢,只不过多走些弯路而已。

精明老练的蝼蛄

昆虫世界多姿多彩,不过蝼蛄很可怜,它一生都过着地下生活。人们也把蝼蛄称为喇喇蛄或者土狗子,它是一种潜伏在地下的农业害虫。

蝼蛄的前足像泥水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样,非常扁平,足的前端长着利爪,能在地下挖土掘隧道。蝼蛄挖好隧道后,就开始疯狂地进行活动。它们在土里钻来钻去,咬食作物根部,使作物枯死。蝼蛄不仅喜欢往土里钻,还会飞翔,在蝼蛄搬家的时候,它会开始一生中两次的飞翔。在炎热的夏季,蝼蛄喜欢在潮湿润泽的地方“安营扎寨”;10月,蝼蛄就开始飞翔,离家去寻找干燥的地方越冬。越冬以后,它就会飞往潮湿的地方重建自己的“家园”,产卵以后,蝼蛄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贴士:蝼蛄一般在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

蝼蛄深谋远虑,对自己的产卵,每到5~6月,蝼蛄就开始大吃大喝,为交尾繁殖做准备。雌蝼蛄把隧道里面的一部分通路开凿成一个类似酒瓶肚子那样形状的空间,作为自己的“产房”。“产房”整修竣工以后,蝼蛄再搬进去一些腐烂的杂草,均匀地铺在四周,出口也用烂草堵住。等这一切准备工作完毕,蝼蛄就到了“预产期”,准备“临产”了。它产下四五十粒卵后,就用泥土把隧道里的通路堵死,以保护卵和幼虫的安全。

雌蝼蛄产卵后,还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它会在距离“产房”2厘米远的地方,挖出像“护城河”一样的圈儿沟;然后再把挖出来的泥土铺盖在“产房”的顶上,做成一个直径5厘米的小土堆,除了使“产房”保暖、防热外,还可以避免外来的危险。

10天后,蝼蛄的卵就孵化成了幼虫。再过3天,这些就开始活动了。这时,雌蝼蛄“产房”周围的烂草,就成了小蝼蛄充饥的粮食了,一般可以供四五十只小蝼蛄食用。等到小蝼蛄把“产房”里的“存粮”吃完,它们就会破洞而出,挖掘隧道,开始新的地下生活。夏秋之交的夜晚,蝼蛄就会“唱”起忧郁沉闷的“低音歌曲”。我国南方的广东地区,曾经流行有“四月节,蝼蛄鸣”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