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神奇本领
13749300000018

第18章 动物的生存之道(3)

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小鱼和虾类又是怎样得到淡水的呢?原来,在海生鱼类身上,还备有一套神奇的蒸馏系统。该系统与肾脏不同,早已退化的鱼肾小得微不足道,它对于排除鱼自身体内的盐分已无能为力。鱼的蒸馏系统在鱼鳃里。在这一蒸馏系统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胞专门吸收血液里的盐分,并可以把盐分高度浓缩,与黏液一块儿排出体外。经过这么一番“淡化”处理,海鱼体内的含盐量就能够保持正常了。

爱子如命的乌鳢

我们熟知的黑鱼——乌鳢,十分凶猛,攻击力很强。但乌鳢对自己的卵与幼鱼却十分爱护,会用一切力量加以保护。

其实,这都是生物繁衍成长的自然现象。雄鱼在多水草的浅水处筑巢,它们像燕子一样不辞辛劳地用口衔来草茎碎屑固定在植物上,用口腔分泌的黏液固定,通过身体的摩擦反复加固巢穴。做好一个巢穴通常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待巢穴筑好后,雄鱼便会寻找雌鱼并引导其来巢穴中产卵。雌鱼产卵后,雄鱼就在巢内排出精液。

贴士:乌鳢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鳢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卵受精后,乌鳢爸爸对受精卵关爱有加,它一刻不离地守护在巢边,一有物体靠近,便迅速出击将其驱逐出境。仔鱼出生后,雄雌亲鱼一后一前,同时加以保护。

很多雌性动物都有护卵行为。这种行为绝非偶然,因为这些动物必须采取这种方式保证后代的生存。乌鳢也不例外。在乌鳢的生活环境里危机四伏,卵和幼体非常柔弱,随时可能受到伤害。如果不加以保护,一定会成为敌人的食物。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自然选择深刻在动物基因中的行为,也使得这种行为最终成为一种本能。

埋葬虫的深谋远虑

丛林中,一只埋葬虫飞了一圈又一圈,好像闻到了什么气味,于是一个俯冲飞了下去,停在一只死山雀身上。这只埋葬虫又迅速地飞走了。没过多久,又飞来了几只埋葬虫,它们很快就簇拥在一起,钻到山雀尸体的下面,死山雀就动了起来,埋葬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埋葬虫在死山雀的尸体下拼命挖土。十几个小时之后,死山雀的尸体才被埋葬虫搬到土质松软的地方。埋葬虫据需挖掘,山雀的尸体逐渐陷入松土里面。最后,山雀不见了,埋葬虫举行的这场葬礼也结束了。

不只是死在地上的鸟兽会被埋葬虫埋葬,即使是挂在树枝上的死鸟,也会被埋葬虫弄下来埋葬掉。

贴士:埋葬虫的行动不敏捷,徒手捉捕并不困难,但是喜欢采集甲虫的生手却常会因此不慎吃亏。这是由于埋葬虫身上原本便有来自食物环境的腐臭,当它一旦遭受骚扰攻击,还会自尾端排出一大堆粪液,散发出更浓烈恶心的尸臭味来驱敌,所以,有采集兴趣的人不能不格外当心。

埋葬虫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埋葬动物的尸体呢?原来,这是它们繁殖后代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们在埋下的尸体上,产下了自己的卵。不久,孵化出来的幼虫,就可以吃到腐烂的尸体,这也是埋葬虫之所以得名的原因。

埋葬虫以动物死亡和腐烂的尸体为食,把它们转化成为生态系统中更容易进行循环的物质,它们就像自然界里的清道夫,能够起到净化自然环境的作用。它们有的住在类似蜜蜂的蜂房里;有的则住在洞穴里,吃蝙蝠的粪便。

据有关调查,美国的埋葬虫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列入濒危动物,并且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以保证埋葬虫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免绝种。

以寄居为生的寄生蜂

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寄生性昆虫,因为它可以寄生到一些害虫的体内,所以它也是保护植物免受敌害的生力军。寄生蜂的本领很大,不论害虫躲在什么地方,它们都能找到。寄生蜂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人类默默地作着贡献,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寄生性昆虫与捕食性昆虫不同,一般都是成虫积极地去寻找寄主,当发现寄主后,就把卵产在体内。幼虫孵化后不会主动寻找食物,而是靠取食寄主的营养,和寄主共生一段时间,然后使寄主死亡。

寄生蜂种类很多,分别寄生于寄主的不同发育阶段,有的寄生蜂把卵产在被寄生昆虫的卵中。像赤眼蜂,因它经常把卵产在松毛虫、玉米螟、二化螟及甘蔗螟的卵中,幼虫就以寄生卵中的营养物质为食,所以可以大量消灭农林害虫,有的寄生蜂产卵于寄生昆虫的幼虫体内。如雌马尼蜂可以把卵产在钻入树皮的天牛幼虫体内,以后它的幼虫便以天牛幼虫为食,直至吃得只剩一层皮。

贴士:寄生性天敌也是保护植物免受敌害的生力军。它们中多数是害虫的天敌,被人们用于对害虫的生物防治,如黑青小蜂可以用来防治棉红铃虫。寄生蜂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人类默默地做着贡献,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有的寄生蜂把卵产在寄生昆虫的茧内。如金小蜂经常把卵产在危害棉花的棉红蛉虫做的茧中。产卵前用产卵器先刺死棉红蛉虫,然后再把卵产在棉红蛉虫的尸体上,一个茧内所产的卵有十几粒,幼虫孵出后,以棉红蛉虫为食。

有的寄生蜂产卵于成虫体内。如小茧蜂,它先用触角探探蚜虫的身体,然后弯曲腹部,射出纤状的产卵器,刺入蚜虫体内产卵。蚜虫刚开始时似乎没什么感觉,但不久便身体膨胀如球,变成黄褐色死去。

天生就有热眼的响尾蛇

响尾蛇是产于新大陆的一类毒蛇,属脊椎动物门,爬行纲,蝰蛇科响尾蛇亚科,有30种。响尾蛇在沙漠中那些被风吹过的松沙地区生活。

响尾蛇大多喜欢昼伏夜出。当夜幕降临后不久,响尾蛇就开始捕食。捕食对象为啮齿类动物,如更格卢鼠和波氏白足鼠等。白天,响尾蛇在老鼠洞里休息,或是把自己藏在灌木下,与沙面保持同一高度,这很难被人发现。响尾蛇有着漂亮的颜色和明显的记号,它是非常恐怖的蛇种,因为它们有极强的毒性。

响尾蛇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它能够靠一种奇特的横向伸缩的方式穿越沙漠,这样可以抓住松沙,迅速找到栖身之处或进行捕食。当响尾蛇从沙地上穿过时,会留下一行行特有的踪迹。

为了长大,响尾蛇会经过蜕皮,每次蜕皮,响尾蛇皮上的鳞状物就会被留下来添加到响环上。当响尾蛇四处游动时,鳞状物就会掉下来或是被磨损。野生蛇的响环上很少有超过14片鳞片的,而动物园里饲养的蛇,就有可能多达29片鳞片。

响尾蛇也要经过冬眠期。每年的9月下旬,晚上气温开始下降,这时响尾蛇就开始“考虑”回巢越冬了。10月中旬,响尾蛇就陆续地回到巢穴中,随着气温逐渐变冷,响尾蛇就渐渐地开始了越冬的蛰伏生活。

那么,响尾蛇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

原来,响尾蛇存在一个奇异的特性,它剧烈摇动的尾巴,能够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小动物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跑出洞穴。响尾蛇就趁此机会,对它们进行捕食。有时,响尾蛇的尾巴发出的这种声音还能够吓退敌人。

响尾蛇的尾巴为什么能够沙沙地响动呢?

贴士:响尾蛇奇毒无比,足以将被咬噬之人置于死地,但死后的响尾蛇也一样危险。美国的研究指出,响尾蛇即使在死后1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

原来,长在响尾蛇尾巴尖端的角质链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又被角质膜隔成两个环状空泡,就像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时,空泡内就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因此,空泡就会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