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13748900000026

第26章 软组织损伤(7)

【功效主治】活血消肿,行气止痛,凉血止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56例,经1~7次治疗,痊愈1185例,显效42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伤筋”的范畴。本病多因跌倒、撞击、坠落、闪挫、压轧、扭打等外来暴力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跌倒闪挫源流》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气适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凝,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此即阐明了急性软组织损伤与气血的辨证关系,指出了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是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气滞则痛,血瘀则肿;血瘀日久则必化热,因而见红肿发热;气血凝滞,筋脉失其濡润,则活动受限,功能障碍。中医学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中药膏剂外敷是中医骨伤科的独有特色,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取效迅速。活血消肿止痛膏正是根据这种病理机制而拟定的具有活血消肿、行气止痛、凉血止血功效的外用制剂。急性软组织损伤后24h 之内,属组织出血期,宜凉血止血为主,故方中选用栀子、大黄、冰片凉血止血,化瘀止痛;麻黄据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收缩血管以止血的作用,根据民间用药经验,其与栀子合而外用,治跌打损伤尤效;制乳香、制没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生川乌、生草乌属麻醉止痛类药物,可温经通络止痛。全方组合,活血而不耗血,凉血而不滞血,祛瘀又能散热,生新又能续筋,故能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

【方剂出处】王化京,等.活血消肿止痛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256例临床小结.国医论坛,2006;21(2):34活血止痛汤治疗软组织损伤【药物组成】当归、三七、羌活、独活各12g,乳香、没药、土鳖、地龙、陈皮各10g,赤芍、茯苓各15g,牛膝20g,薏苡仁18g,苍术9g。

【随症加减】若病位在颈项部去薏苡仁、苍术、茯苓,赤芍改为白芍15g,加葛根15g,桂枝6g;病位在肩、肘、腕掌关节去牛膝,加桂枝6g或桑枝15g;膝、足踝关节加防己12g,木瓜15g;伴发热者可加生石膏(先煎30min)30g,知母、黄柏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1次,再煎2次熏洗患处,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临床痊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

治验:黄某,男,32岁。被机器碾压右肘关节及右前臂1d,右肘关节处于半屈曲位,屈伸受限,肘后鹰嘴外髁及右前臂和右手掌腕关节淤肿,无伤口。X线检查示无骨折及脱位。诊其舌质淡,苔白,脉弦紧。用活血止痛汤,水煎内服1次,再煎2次熏洗患处,每日1剂。用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用药2周后疼痛消失,淤肿消退,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软组织损伤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的机械性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损伤后淤血阻滞,脉道不通,故局部肿痛,固定不移。活血止痛汤用当归赤芍活血通经,乳香、没药、三七活血止痛,土鳖破淤通经、消肿止痛,陈皮理气化滞,薏苡仁、苍术、茯苓健脾除湿、消肿,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地龙通经消肿,牛膝活血通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故疗效满意。

【方剂出处】康志远.活血止痛汤治疗软组织损伤3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5):268见血飞消肿止痛液外敷治疗外伤性肿痛【药物组成】见血飞200g,大黄100g,红花25g,栀子50g,血竭10g,拌匀后泡入2500~3000ml的白酒(54度)内浸泡15d去渣过滤备用。

【治疗方法】单纯性软组织损伤,依照肿痛范围大小,采用适当大小的药液敷料包扎即可;或用绷带包扎3~4层,再将药液浸透入患处敷药。敷药后固定制动休息。每日更换1次。闭合性无移位或移位骨折,待整复成功后先用夹板(或行石膏托板)固定后再将药液从夹板之间的缝隙浸入(石膏固定之前先外敷药液后再行石膏固定),每日更换1次。陈旧伤(受伤10d 以上)肿胀不消,疼痛无减轻者,外敷此药加频谱治疗仪或神灯照射。每日1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化湿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360例,外敷3d 消肿者1068例,4d消肿者700例,8~10d消肿者456例,11~15d消肿者136例。

【经验心得】外伤病人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骨折移位有畸形),治宜行气活血,化瘀生新,消肿止痛为主。我们根据这一法则组方。方中见血飞(又名散血飞),为芸香科植物,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散寒,镇痛的作用;大黄、栀子性苦寒,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凉血止血;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血竭散瘀止血,定痛;白酒善行能散,活血通络。六药合用共奏破血行血、凉血止血、通络定痛之效。消肿快,止痛作用强。利用本药液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化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外敷此药加神灯或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促使药液渗透,以消肿止痛,通利关节。所以陈伤久治不愈用此法效果良好。运用本药液治疗关节周围肌腱损伤、韧带部分撕裂、骨折等应给与外固定,方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骨折后局部肿胀严重者,在固定后外敷本药液消肿快,有利于骨痂生长,大大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临床观察还发现,该药的效果好坏,还与患者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受伤后时间长短、局部伤势轻重等有密切关系。

【方剂出处】杨诗飞,等.见血飞消肿止痛液外敷治疗外伤性肿痛2360例.中医正骨,1997;9(3):48接骨消肿膏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药物组成】姜黄50g,羌活50g,栀子60g,干姜30g,制乳香、制没药各30g,大黄50g,黄柏40g,红花20g,小茴香30g,丁香30g,樟脑50g。

【治疗方法】樟脑另包,其他药物共研细末,过80目筛后,再加入樟脑混合调匀,以凡士林为载体,加温调好备用。患处用生理盐水擦洗干净后,消肿膏敷于敷料上1~2d 换药1次,7d 为1个疗程,如有骨折及脱位,整复后再敷药。

【功效主治】温经止血,理气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26例,痊愈103例,显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41%。

治验:刘某某,女,40岁,因下楼梯摔伤致左足及左踝关节肿胀、疼痛、行走不便,经外敷接骨消肿膏,隔日1次,共5次痊愈。

【经验心得】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是气血俱伤所致,“气伤痛、形伤肿“,损伤后局部血脉受阻,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溢出气血瘀而不行,阻滞气机,气滞不通则出现疼痛。伤筋后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凉血止血、行气化瘀、理气止痛,方中大黄、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红花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干姜、丁香、小茴香有温经止血,理气止痛之功;姜黄、乳香、没药、樟脑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作用;黄柏外用促进皮下瘀血吸收。

【方剂出处】苏应林,等.接骨消肿膏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2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10(1):19金黄散治疗外伤性肿痛【药物组成】黄柏5份,姜黄5份,蒲黄5份,大黄3份,白芷5份,桃仁3份,天南星1份,苍术1份,陈皮1份,厚朴1份。

【治疗方法】将上药按比例共为细末后呈金黄色,故名金黄散。金黄散和炼蜜按1/3比例调膏备用。用药时将药膏均匀揩抹于与损伤部位范围相当的棉纱块上,药面敷以一层薄纱或绷带;对软组织损伤者可直接外敷于患处,以绷带胶布或包扎黏贴,平均3d更换1次。用于骨折损伤者,于骨折整复后,伤处以金黄散棉纱块外敷,绷带包扎后再以小夹板等予以外固定,平均3~5d更换1次。

【功效主治】活血去瘀,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400例,痊愈1043例,显效287例,有效7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肿胀疼痛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症状,属于血瘀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肢体损伤必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气滞则为痛,伤血则血瘀,血瘀则为肿。而“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滞血瘀为外伤肿痛的病机。故治宜以活血与理气为大法。金黄散之组方则恰中病机,全方共奏活血去瘀,理气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验证,其治疗效果优于一般治疗方法,且疗程短。炼蜜调膏和用棉纱块作药垫,具有良好的防腐、防燥作用及良好的通透性作用,能较长时间地使用。且对骨折病例能起到良好的衬垫作用,避免外固定材料对皮肤的直接压迫而造成的损伤。

【方剂出处】尹立刚,等.金黄散治疗外伤性肿痛140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1):40金黄治伤膏治疗软组织扭挫伤【药物组成】凡士林500g,如意金黄散100g,三七粉20g,血竭10g,乳香15g,没药15g,樟脑精5g。

【治疗方法】以上诸药研末和匀后,倒入凡士林中搅拌成稠糊状,装入大口器皿中备用。使用时根据肿胀面积大小,裁剪医用纱布,叠三至四层,用医用压舌板取药膏平摊于纱布上(不可太厚),贴于患处,继用纱布绷带外固定。药膏贴于患处后隔日换药1次。换药时若皮肤出现瘙痒,可用棉签蘸取75%乙醇擦洗皮肤,或用温热水清洗后再敷药膏,无需停药。外敷伤药治疗过程中不内服伤药或行其他疗法。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痊愈21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软组织损伤后,多是疼痛与肿胀并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原则,药物外敷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金黄治伤膏“即是从软组织损伤后,产生肿胀、疼痛等主要症状的病理机制出发而组方,其药物精少,气血并治,较一般中药外敷制剂有其独到之处。方中:“如意金黄散“载于《外科正宗》,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软组织扭伤虽非疮疡外证,但由于创伤引起炎性反应,症见红、肿、热、痛,故也适用。并可清泄血中郁遏瘀热,以防离经之血壅遏积聚,郁久化热肉腐。三七,《本草新编》曰:“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血竭,《本草经疏》称其为“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药”。《本草纲目》亦称其“为和血中圣药”。二药为伍,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新血。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外用更能和营舒筋。二药协同助三七、血竭行气散瘀定痛。樟脑,《普济方》载:樟脑治诸恶疮及跌仆损伤等,有类似薄荷的清凉感和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是为温和的刺激剂,对局部皮肤有刺激作用,利于药物的吸收。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良效。

【方剂出处】丁开云.金黄治伤膏治疗软组织扭挫伤60例.河南中医,2002;22(2):45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法】除上肢部损伤者可采取坐位外,余者均取俯卧位。首先循按找准疼痛区域,多在肌起止点或肌腱、韧带、筋膜等易损伤部位。常可触及弥漫性肿胀或圆形、椭圆形、片状及条索样阳性反应物。有压痛、酸胀、钝厚、剥离按压后舒服等感觉。冈下肌、大小圆肌、腰骶臀部损伤者有时可向上下肢放散。然后在病灶处随病灶形状排列进针。圆形者呈梅花状或星状排列;条带形病灶呈“一”字或“二”“三”字形单行或二、三行排列;椭圆形病灶则中央呈“一”字形,单行或二、三行排列,周围椭圆形排列;皮下筋膜脂肪疝者,中央垂直刺入,周围呈30°~45°角刺向其底部。

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感觉,刺到病灶往往效果好。刺到哪一层有反应者,说明病损在那一层,需继续进针0.3cm 左右(已达骨膜者除外),然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人为造成滞针。针体直立不易成功时,可将针体倾斜捻转。有滞针感后,适当用力牵拉3~5次,牵拉方向酌情变化。留针30min,中间行针2次。刺到骨膜才有刺中病灶之反应者,可在骨膜上散刺几针后再滞针。体瘦者或皮下组织单薄处,可改用斜刺或平刺。起针时先逆向退转针体,松解后缓慢取出。病灶小者刺1针或数针,病灶大者刺10~20针,针间距离1~2cm。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d。共治1~2个疗程,1年后统计疗效。

【功效主治】消肿止痛,松解粘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60例,治疗后1年随访进行疗效统计,痊愈129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