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倒掉鞋里的沙:小毛病大问题
13748200000014

第14章 水底的危险(4)

学习任何技艺、观念,就是有人机灵些,有人笨拙些;天生的长相、出身,很少有人能改变;学成,自喜之余,多用一点怜悯看人;长得好,比较有钱,若表里不一,徒留话柄与笑柄。

《圣经》中提及骄傲的坏处至少有五十段经文,以下仅列举具代表性者:

1.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言,十一章,第二节)。

2.骄傲只启争竞,听劝言的,却有智慧(箴言,十三章,第十节);

3.愚妄人口中骄傲,如杖责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箴言,十四章,第三节)。

4.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十六章,第十八节)。

5.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西番雅书,二章,第十节)。

6.使骄傲的人受应得的报应(诗篇,九十四篇,第二节)。

7.眼目高傲,心里骄纵的,我必不容他(诗篇,一O一篇,第五节)。

8.愿骄傲的人蒙羞,因为他们无理地倾覆我(诗篇,一一九篇,第七十八节)。

9.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传道书,七章,第八节)。

10.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各书,四章,第六节;彼得前书,五章,第五节)。

骄傲源于浅薄,狂妄出自无知。一些人之所以孤陋寡闻地骄傲,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只看到自己鼻子的周围,把拉长的影子说成自己的高大身材。

18.只剩九十九顶

如果是一顶实实在在的高帽戴在头上还可风光一时,但若是虚无飘渺的那顶“高帽”戴在头上,可千万别沾沾自喜……

人们通常把当面说奉承话叫做“戴高帽”。

有一个京官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外地的地方官不容易当,你要小心谨慎为好。”京官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顶,这样,恐怕不至于会有什么问题。”老师听了很生气,当场训斥他:“吾辈为官,不可搞邪门歪道,哪有像你这样办事的?”京官说:“老师这话很对,不过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几个?”老师听了,转怒为喜,点点头说:“你这一句话倒也说得很对!”

京官从老师那里辞别出来后,笑着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项了!”

一个人,尤其是在取得了成绩的时候,更容易飘飘然,此时你可要小心哟!

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飞回到树枝上,准备慢慢享用。一只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很想得到手,于是想了想,对乌鸦说:“哎呀,我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乌鸦,苗条的身段,漂亮的羽毛,如果声音也和外形一样出色,那简直就是鸟中之王了。”乌鸦听完轻飘飘地,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张开嘴就唱歌,肉马上就掉下去了。狐狸捡起肉,嘲笑乌鸦:“我听见了,声音是不错,就是头脑太简单,智商低了一些。”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虚荣。虚荣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稍有一些不要紧,可让人自强自信,还有些积极作用。可是虚荣太重就麻烦了,像乌鸦那样,自己的最弱项就是声音了,可是别人一夸奖,它居然听不出讽刺,还信以为真。

看来人人都愿意被人奉承,正直的人也往往会被一顶高帽击中。而虚荣是河塘里的一叶浮萍,你一旦拥抱它,便会堕入水中。它是一种致幻剂,会模糊一个人真实的自我。

19.井里的青蛙

自我和扩张型的人,是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超估,偶有一得一见,便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我”,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

自大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内容。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还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于青年的独立意识、自尊心的发展,常常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自负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寻找和评价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长处,同时,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是肯定的、令人喜爱和有希望的。

与读书年代的成绩好、踏入社会初期的顺利有关,由于这些人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他们从小就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为中心,因而养成了一种不懂得迁就别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对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评价和估计,将自己从“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拉出来,并且重新学习与人相处。否则,在当前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

那么,怎样纠正自大心理呢?

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别人的需求。

长期坚持对他人的了解之后,自大者就会由自我世界中走出来,随之他的“自以为是”也会慢慢地消逝。

心理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优异标准的愿望,是个人认真去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正是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各种行业里奋发图强。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奋斗目标。

有一天,海上刮起大风,海浪掀起有一丈多高。住在海边的青蛙被大风刮到离海老远的一口枯井里。

井底下住着一只青蛙,它听到“咕呱!”一声就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的?”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也是青蛙,我家住在大海里,是大风把我刮到你这里来了。”

井里的青蛙说:

“你想回去吗?”

大海里的青蛙说:

“我想回去,就是路远,我又迷失了方向,现在只得请你迁就迁就,让我和你在这井底下住些日子吧!”

井里的青蛙一听,觉得自己是天下的英雄,应该可怜可怜它。于是答应说:“行。”说完了就把井底分一份给大海里的青蛙:

“我把天大的地方让给你一块,你就在这儿住下吧!”

大海里的青蛙谢过井底的青蛙之后,它俩就唠起嗑来:

“你住的大海,有多大呢?”

“很大很大!”

“能有我现在呆的这块地方大吗?”

“比这要大得多呢!”

“什么?难道还能比这井大吗?”

“是的,比这井底要大得多,大海是广阔的,是无边无际的。你要是能跟我到大海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井底的青蛙从来也没出过井,不知天多大海多大,一听大海里的青蛙说住的地方要比这口井大,就恼怒了:

“你说大海比这井大,我不相信,这准是你在向我夸口。我明白了,你这是小看我,瞧不起我这个地方。那好吧,对不起,请你回到大海里去吧!”

井底的青蛙终于赶走了大海里的青蛙。

井底之蛙就这样把井当做天,把自己当做天下惟一的英雄,在这口枯井里生活一辈子。谁都不是生活中的太阳,谁都应看看广阔的世界。

瀚海不言大,崇山不言高,自高自大的恰是精神侏儒。跨进自大的滑道,最终只能跌进无所作为的泥潭。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谁都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万事皆通的全才,然而,如果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必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进步。

20.国王的金床

遇事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过于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时,也往往是迷失人生、丢失自我的时候。

古希腊有一则关于金床的故事,说一位精通数学的国王,按照全体市民的身高平均数,非常精确地计算和设计了一张金床。实际上,平均值是根据小孩、年轻人、老人、侏儒、巨人等身高而得出的,整个城市没有一个真正合乎平均值的人。每当宾客来临,国王都用这张床招待他们,而且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客人必须适合这张床,床是无价之宝,不能有任何改动。于是,客人太矮就要被拉成与床一样长,客人太高就要锯掉一些适应床。那国王也许是带着世界上最好的意图做每一件事的,但是苛刻的标准使他适得其反。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穷人的身旁出现了一个魔鬼:“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魔鬼就不见了,在他的身边,真的有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穷人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第二天,他很饿,想去买面包。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

他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并且不吃不喝地拿。终于,他生病了,不久,他倒下了,死在他的长凳上。

临死前他说了句:“我怎么没拿钱看病呢?”

站在金钱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人类的灵魂将接受巨大的挑战。怎么做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照单全收还是转身折回,只留下冷冷的似乎高尚的背影?

每个人在世上都面临一个问题——生活。而生活是否圆满,人生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自我选择和造就的结果。

生命是广阔无限的,用某一个定义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说,用某一个标准苛求人生,或者克隆人生,只会作茧自缚。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人生短暂而会衰老,要尽量毋负人生。迷失了自己,自然也就迷失了一切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