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人情世故
13748000000022

第22章 人要识时务,“喜新厌旧”不为过(3)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即随同姬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姬昌如鱼得水,相见恨晚,回宫之后,立即拜姜子牙为太师,视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并且为灭商兴周出了大力。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在商纣王这棵大树即将倒下,无法再行依靠的时候,略施小计便攀上了姬昌这棵长势茂盛的大树,果断地弃暗投明,做了周朝的太师。倘若他愚顽地抱定“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死也不过是商纣王宫中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官吏,永无出头之日。

虽然姜子牙做人稍显厚黑,但就因为他懂得人情世故,善于变通,才能留名青史。而事实证明他的举动无论是对于自己,对于武王,还是对于商周子民都是有利的。

7、把握时机,才能越跳越好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选择“跳槽”便是选择另一条奋斗之路,选择一位赏识你的上司。但是“跳槽”一定要看准时机,不要乱“跳”,否则只会让自己的情况越来越糟。

“跳槽”这个词近几年在我国特别得宠,许多懂点世故的年轻人都把“跳槽”挂在嘴边,只要别的单位的待遇比现在的好,就立马“跳槽”。

如果有机会能跳到好单位,并且又是相关行业,那也不妨一“跳”。但“跳”之前,一定要灵活把握,不要有了机会就“跳槽”,那样只会“越跳越糟”,而不会“越跳越好”。

其实,“跳槽”的风险也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两年过去了,人混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分分地上他的班,以求生活稳定;有的为了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行业中试试运气。

“跳槽”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付诸实践的,深谙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跳槽之前一定要衡量好利弊关系,才能让自己离理想更近一步。

“跳槽”要讲天时、地利,最好要“三思”而后行。

①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②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是不是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③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④“跳槽”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把握这个机会“跳槽”了。

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劝你还是别“跳槽”,理由如下:

①做事靠经验,经验是累积而来的,而不是可以从速成班学来的。如果你跳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从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②做事要想有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一到了一定年龄,冲劲就会减少;在要收成的年龄“跳槽”,就算有冲劲,也会少了许多,守成的心态反而会让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不得,于是一转眼,四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话虽这么说,但并没有让你委屈自己老死本行的意思,但“跳槽”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的决心和把握最好不要轻意去冒这个险,尤其是不能听别人说哪个行业如何地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哪边好往哪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跳槽”,一辈子不得安宁。

如果非要“跳槽”,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哪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跳也不迟,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要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这样灵活处理的话,虽然形态改变,但并没有损害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

8、识时务者才会有出路

古人说:“成者王败者寇。”而古今中外之成大事的人,无一不是识时务的俊杰。“识时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的哲学。“穷则变,变则通”实乃千古不变的真理。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人若想成功要懂得人情世故,“识时务”就是要能看透世事发展的趋势,并顺应世事发展,及时采取应变之策。

识时务者大都是深谙人情世故的聪明人,他们知道如何防患于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对识时务者往往感到不齿,这缘于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特别是在考验一个人是否识时务的关键时刻,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有了这样的生存适应能力,人生往往能够平稳地走下去。

时务是指事态的发展状态,发展趋势。根据这趋势把握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据趋势决定自己何去何从。

时务学理论认为,任何世事的构成或运动变化都是由系统内外条件和多种因素决定的。当某些条件和因素达到一定的排列组合和结构状态时,只要从系统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质,整个世事就会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而身处局内之人可能就会因此而被卷入这一变化之中。即将发生变化的这一转折点称为“世事”。“世事”的事机对应着的时间数轴上的某一点,被称为“时机”。事机和时机统归于时务的涵盖之下。时务在事机和时机之上更具有待选择、决策和行动的意味。抓住时机和事机选择、决策和行动,能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仅时效高,效能大,运动的势能强,而且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最大。任何世事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时机和事机,尤其是对人生选择、经营决策、计划实施等至关重要。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时机和事机的到来,并据此作出人生抉择,即为识时务的俊杰。

时务中最重要的是时机问题。准确地把握时机,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时机,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不说,走向失败甚至毁灭的境地也不无可能。而良机不能坐等,捕捉时机,转移视角或重新选择都贵在积极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机具有开放价值,它对每个人都公正无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和驾驭得好,其原因正如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有辛勤劳动、反复思索,才能抓住灵感,赢得最佳时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坐失良机和不思变通而留下了千古悔恨和终生遗憾。

审时度势是识时务最基本的功夫之一。看透世事发展的趋势,并顺应世事发展,及时采取应变之策,才是识时务的要义之一。人生总有各种各样难以应付的局面出现,关键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保全自己。越王勾践对夫差俯首称巨,表面上是软弱,实则为东山再起积聚力量。

孙中山、郭沫若、鲁迅,早年都是学医的,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各自都先后进行了人生大目标的调整。

孙中山后来投身政治,为推翻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鲁迅转而献身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倡导者之一。

郭沫若则亦文亦政,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又参加过南昌起义,担任过新中国中央政务院副总理等高级领导职务。

以上三个成功者,都先后把学医之志调整了。

毛泽东早年想当好一个教师,学的也是师范,后来却转向闹革命,成为大军事家、政治家。

王朔是当代中国市民文学的知名人物,可后来也改行从事影视公司经营工作,当起“总经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