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55

第55章 尿血(1)

泌尿系统疾病出现的血尿概括在中医学“尿血”范畴内。由于历史的局限,祖国医学“尿血”仅指肉眼血尿,现代当包括肉眼血尿及显微镜下血尿。血尿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并指出邪热内热、七情太过、虚热内伤为主要病因。

尿血的治疗应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但尿血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临床中尿血病人常以表里同病,瘀热互结、寒热虚实夹杂等情况兼夹出现。因此,在治疗中应灵活变通,随证立法。且不可过用收涩、寒凉之品,以防瘀血留着不去,使病情缠绵难愈。

【病例1】

刘某,男,20岁。外感后,现无发热,咽痛,腰痛,少寐,乏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尿隐血(++)。舌淡红苔薄,脉略滑。

辨证:热伤血络。

治则:益气清热养阴。

处方:黄芪50g,熟地黄50g,山茱萸20g,续断20g,桑寄生30g,土鳖虫15g,益母草30g,桃仁15g,桂枝5g,木蝴蝶15g,黄精50g,青果15g,30剂,水煎服。

二诊:昨日化验尿蛋白(+)、尿隐血(-),咽痛好转,偶腰痛,入寐难,厌油腻,排便略难。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减青果、木蝴蝶,加大黄5g,白芍20g,30剂,水煎服。

三诊:尿蛋白(+)、尿隐血(±),腰不痛,手心热,大便调,舌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百合50g,7剂,水煎服。

【按语】

外感风寒或寒湿之邪袭人表邪虽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伤肾与膀胱血络,或素有蕴热,复感外邪,热迫下焦伤血络而致。本例表之大邪已解,但内热之邪灼络伤阴耗气,故治疗应以益气清热养阴为主。同时兼有在表之余邪结于咽喉,故应用清热利咽之品。方以黄芪补气固表,熟地黄、山茱萸、续断、桑寄生、黄精滋阴益肾强腰膝,土鳖虫、桃仁通经活络、去瘀生新。益母草通经利水桂枝振奋阳气助化气利水,木蝴蝶、青果清热解毒利咽喉。二诊时加大黄化瘀清热,白芍养阴和血。三诊时手心热,此为虚热之象,于上方加百合养阴清热和血。

【病例2】

丛某,女,50岁。腰痛,下腹痛满,尿频数,尿蛋白(+),尿隐血(+),而就诊,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脉细。

辨证:瘀热互结。

治则:泄热逐瘀,凉血止血。

处方:桃仁100g,三七100g,酒大黄50g,桂枝50g,生白芍100g,小蓟100g,白茅根100g,连翘100g,土茯苓100g,1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二诊:1个月后化验尿常规蛋白(±),尿隐血(++),舌淡苔薄,脉细。处方:熟地黄50g,桂枝10g,酒大黄5g,甘草15g,土茯苓30g,三七15g,桃仁10g,当归15g,3剂,水煎服。

三诊:4日后化验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舌暗红苔根厚前少苔,脉细。处方:上方加酒大黄5g,7剂,水煎服。

四诊:尿隐血(+),红细胞(0~3)劳累后腰酸不适,尿仍频。处方:上方加蒲黄10g(包煎),7剂,水煎服。

五诊:咽不痛,舌暗红苔根厚。处方:上方加紫草15g,小蓟30g,7剂,水煎服。六诊:痛轻,微不适,舌暗苔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血余炭15g,7剂,水煎服。查尿蛋白(-),隐血(-)。

【按语】

本例为热壅下焦,瘀热互结,血不归经所致,故治疗应以泄热逐瘀、凉血止血为主。以桃核承气汤化裁而成。方以桃仁、酒大黄为主药,桃仁活血润燥,酒大黄入血分泄热化瘀、凉血止血。三七活血止血化瘀,桂枝振奋下焦阳气,助破血化瘀,生白芍养阴和血,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连翘、土茯苓清热解毒散结。全方共奏泄热逐瘀、凉血止血之功。二诊时予熟地黄滋阴益肾,当归养血和血,甘草缓和药效,其余药功效同上。三诊时苔根厚,此为下焦邪热较甚之象,于上方加酒大黄增强泻热结化瘀之功。四诊时加蒲黄化瘀利水。五诊时加紫草、小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六诊时好转加血余炭化瘀利水,收敛不留瘀。

【病例3】

楚某,男,35岁。双肾区不适,排便不爽1个月,便前脘腹不时胀,不肿,下腹满痛,尿频,尿常规: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50个/HP。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瘀热互结。

治则:泄热逐瘀,凉血止血。

处方:酒大黄10g,桃仁15g,桂枝5g,三七15g,蒲黄15g,熟地黄50g,当归20g,枳壳15g,厚朴15g,20剂,水煎服。二诊:好转,上方减大黄5g,加黄精50g,生薏苡仁30g,小蓟25g,20剂,水煎服。三诊:尿隐血(++),尿蛋白(-),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处方:上方加黄芪100g,丹参15g,20剂,水煎服。

四诊:近日晨起腰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腹略胀。处方:上方加防风10g,减生薏苡仁,10剂,水煎服。另方7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本例与上例同为热壅下焦、瘀热互结、血不归经所致。但本例兼见脘腹时胀,故本例治疗以泄热逐瘀凉血止血同时,兼以行腑气消胀之品。酒大黄、桃仁、三七活血泄热化瘀止血。桂枝振奋阳气,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蒲黄活血化瘀利尿,枳壳、厚朴行气消胀,全方共奏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消胀之功。二诊时加黄精填精,血络伤日久必然精伤,生薏苡仁清热利湿,小蓟清热凉血利尿,减大黄量。三诊时苔薄黄于上方加黄芪补气,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四诊时湿热已除,于上方减生薏苡仁,加防风发表散风。

【病例4】

姜某,男,37岁。尿中红细胞(+)日久,血压120/95mmHg,乏力。舌红苔白,脉沉细。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处方:三七15g,黄芪50g,夏枯草30g,牛膝50g,熟地黄30g,桑寄生20g,桂枝5g,生白芍10g,水牛角25g,7剂,水煎服。

二诊:一周后尿红细胞(-)。处方:上方加生山楂30g,臭梧桐20g,7剂,水煎服。

三诊:舌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银杏叶20g,何首乌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患者素体阳盛,肝火上炎,肝阳偏亢,而见血压升高,肝火上炎,血伤络脉而发生血尿,故治疗应以清肝泻火、滋阴潜阳同时凉血止血为主。方以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熟地黄、桑寄生滋阴益肾降火,黄芪补气升清,桂枝合白芍阴阳调和,三七活血化瘀止血,水牛角凉血清热,全方共奏滋阴清肝、凉血止血之功。二诊时于上方加臭梧桐通经络、降血压,生山楂活血祛痰降浊降脂。三诊时加银杏叶、何首乌养血活血袪血中浊邪以降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