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41

第41章 中风(1)

【病例1】

尚某,女,47岁。患者于2个月前起床后,发现右颜面麻木不仁,嘴角斜,入院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给予常规处置及针灸治疗,至今仍恢复较慢,故来中医寻求治疗。现症状:右颜面瘫,乏力,纳呆,月经不调,量少,舌暗红苔厚,脉细。

辨证:风中经络。

治则:补气通阳,化湿通瘀。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15g,防己15g,威灵仙20g,穿山龙20g,土鳖虫15g,红花5g,当归20g,僵蚕15g,蜈蚣2条,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食欲好转,颜面麻木感减轻,略乏力,舌暗红苔黄,脉细。处方:上方加连翘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面瘫好转,舌暗红苔白厚,脉细。处方:上方加苍术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面瘫明显好转,乏力,心烦,汗出,舌暗红苔白厚,脉细。处方:杏仁15g,豆蔻5g,桔梗10g,甘草20g,生薏苡仁30g,连翘50g,厚朴15g,通草15g,竹叶15g,生牡蛎50g,黄芪50g,防己15g,地丁30g,蜈蚣2条,7剂,水煎服。后患者反馈又服方14剂,面瘫痊愈。

【按语】

通过了解病史,可以推断该患者为风邪入中颜面经络,正气损伤较重,邪气结于经络,损伤经络,往往易化生湿邪。通过西药及针灸治疗,风邪基本已除,而湿邪存留,湿邪壅滞正气,故恢复较慢。治以补气通阳,化湿通瘀。方中黄芪、桂枝、白芍补气通阳,防己、威灵仙、穿山龙祛风除湿,利水通经。因邪气胶固,故用僵蚕、蜈蚣搜剔络脉中之邪,以重通经络。二诊:苔黄,疑为桂枝助热所致,故加连翘清热散结。三诊:舌苔仍厚,为湿邪未除,加苍术以加大方中化湿利湿之功。四诊:基本痊愈,但舌苔仍厚,故处方三仁汤加补气祛湿散结通瘀之药。

【病例2】

金某,男,67岁。“高血压”病史20年,3个月前右半身麻木1日,经过入院治疗静点改善循环药后略好转,现仍右半身略感觉麻木,乏力,头晕,背痛,斜靠加重,鼻衄(服降压药后好转),舌红苔白,脉细滑。

辨证: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养精。

处方:黄芪50g,地龙15g,土鳖虫15g,桃仁5g,红花5g,赤芍20g,川芎15g,当归15g,牛膝50g,熟地黄30g,石斛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病情明显好转,舌红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黄芪50g,丹参10g,7剂,水煎服。后嘱患者再服7剂,以善后,并需长期服用降压药,间断服用降脂药及调畅情志。

【按语】

根据病史及症状,患者因病情日久暗耗气血,气虚气不能行,血瘀血不濡筋,经络瘀阻则半身麻木,气血不足,脑脉失养则头晕,局部经络劳伤则背痛,血气上涌则鼻衄。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养精药,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另气旺血行,瘀去络通。配当归活血不伤血,川芎、赤芍助当归活血通经化瘀,地龙、土鳖虫、红花、桃仁活络化瘀。诸药合用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因患者本有血气上涌,故加熟地黄、石斛养精以防止方中大量补气药化火,加牛膝以引血下行。

【病例3】

于某,女,57岁。脑动脉硬化多年,近2个月右半身不利,右手晨起肿,无麻木感,肌力正常,颈项不利,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精气不足。

治则:精气并补,调畅血脉。

处方:黄芪100g,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5g,威灵仙30g,牛膝15g,远志20g,丹参15g,何首乌30g,7剂,水煎服。

二诊:患侧肢体不利明显好转,手不肿,乏力,口干,舌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知母20g,黄精30g,7剂,水煎服。

【按语】

对中风病因的认识,李杲认为“正气自虚”,如《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云:“故中风者,非外来之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本案即属精气不足,气虚血行乏力,血脉郁阻则为半身不利;“血行不畅则为水”,局部的经脉不利,血行障碍则右手肿、颈项不利;口干不欲饮为精气不足口干特点。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补气通经活络,加威灵仙以通利经脉,首乌养精血,通血脉。二诊,加知母为防止黄芪助热,黄精养精。

【病例4】

赵某,女,56岁。半月前因“TIA”发作入院,经溶栓治疗后缓解,现仍右半身不利,微头晕,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精血不足,经脉不利。

治则:补养精血,通瘀疏利血脉。

处方:地龙15g,土鳖虫15g,熟地黄50g,石斛20g,葛根20g,石菖蒲15g,麦冬20g,远志20g,焦山楂30g,银杏叶20g,何首乌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期间,右半身不利逐渐好转,舌暗红苔少,脉弦细。处方:上方加石斛10g,7剂,水煎服。

【按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TIA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提倡1954年Fisher提出的微栓子学说,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而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辨证多属燥,属虚瘀,所以妄用辛温而燥之活血化瘀药通瘀未必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案用大量养精血药的目的就在于润燥通瘀,但如果单用地黄饮子补养精血,润燥通瘀力量还不够,故加地龙、土鳖虫通瘀活络,焦山楂、银杏叶疏利血脉,何首乌补养精血,疏利血脉。后又加石斛加大通经络力量。

【病例5】

左某,男,74岁。西医诊断:“脑萎缩”。现行路困难,头晕,微咳,舌红苔白厚,脉细数。

辨证:精血不足,经脉不利。

治则:壮力气,补养精血,通瘀疏利血脉。

处方:熟地黄50g,通草15g,山茱萸20g,石斛30g,麦冬20g,五味子5g,石菖蒲20g,远志20g,地龙15g,茯苓15g,肉苁蓉30g,桂枝5g,生薏苡仁25g,14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14剂,体力明显好转,头不晕,舌暗红苔黄,脉细数。处方:上方加黄芩20g,续断30g,狗脊30g,制成丸剂以长期服用。

【按语】

脑萎缩中医辨证应属脏损精亏,为不可逆,所以治疗重点在于壮力气,补精血,通经络。患者年迈体虚,脏腑虚损,肢体经脉不利则行路困难;精血不足,脑脉失养则头晕;舌苔白厚为气分有湿。仿地黄饮子以补精血,通经络,化痰开窍。再加上通草、生薏苡仁通经利湿以祛除气分湿邪。除气分湿邪意义在于:养精药易助湿,再加本身气分有湿,湿不除则经不通。二诊,舌苔黄疑为桂枝、肉苁蓉助热所致,故加最善清血分郁热之黄芩,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强筋骨。

【病例6】

崔某,女,74岁。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现左半身肢体麻木,胸闷,畏寒,膝以下冷,口干,大便干,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

辨证:精血不足,气分有湿。治则:补气填精,利湿通络。

处方:地龙15g,土鳖虫15g,熟地黄30g,肉桂5g,附子5g,巴戟天5g,通草15g,瓜蒌15g,半夏15g,生白术20g,山茱萸15g,远志20g,黄芪50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7剂,肢体麻木减轻,胸不闷,头晕,下肢乏力,舌淡苔白厚,脉细滑。

处方:上方加桑寄生30g,石菖蒲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膝以下冷,左半身微麻,余症状均减轻,舌淡苔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加天麻20g,龟甲20g,制成丸剂服用。

四诊:服用2个月丸剂,头顶后时痛,余症状均无,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减通草,加吴茱萸10g,天麻20g,制成丸剂以继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