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35

第35章 胸痹(4)

【按语】

真心痛与胸痹本非一病,当予以区别,一为经病,一为脏病,发病及预后均有极大差别,今之医家已将二者合混,实为脏腑经络不分明之思维。内伤学研究何以发展,混淆了概念也就混淆了理论,渐渐的理论就消亡了,夫真心痛者,休作有时,痛及肩臂,不可触按,病在脏,甚者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千年之前,即有此论。胸痹之病,痛而持续,喜捶打,易治而不死,久不愈可传为心痹,或真心痛,古已明示,而观今人之书,常有自言遍读医经及百家者云云,竟不分胸痹与心痛,切不知其读书何言。其心痛之方,前人有苏合香丸等方,今人有速效救心丸,西医有硝酸甘油等,皆救急之方也。真心痛乃心脉瘀阻,实为难治或不治,其死多有顷刻之间。本患者为真心痛之别络痛,亦称久心痛,不即死者是也,心气大伤者,先补心气,其标也待心气稍复即渐以化瘀之品以通经络,经九诊而病情稳定,自非尽愈,症解而当继续调理。

【病例29】孙某,女,57岁。胸背痛半月,胸闷气短,郁怒而生,胸中热,舌淡苔白,脉滑。辨证:气郁生热。

治则:理气利气清郁热。

处方:柴胡20g,枳实15g,生白芍20g,甘草15g,杏仁15g,瓜蒌20g,半夏15g,生薏苡仁20g,天花粉20g,生石膏10g,穿山龙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病情好转,仅两胁下微热,背略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石菖蒲20g,桑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如今医学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大多医生过份依赖医技的诊断,而缺乏认真分析临床的表现意义。西医也每每如此,比如见到胸部不适,而有心电变化,即皆归为冠心病等,而实际上,在很多心电图变化的人群,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或者表现与医技诊断不对应,作为医生都应仔细分析,给患者一个明确认真的解释,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有时也缺乏对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结论的可靠分析,会出现一些盲诊、误诊的情况,现代中医已非远古,时代的要求已大不一样,因此中医要满足时代的需要,应大量吸取现代医学的成就与技术理论,充实自己。

本例患者病情比较简单,从症状上即可排除真心痛,诊在肝经,气病及血,郁滞为主,故治以和血利气清郁热,二诊而安。

【病例30】

吴某,女,55岁。胸闷气短,数年,逐渐加重,服丹参滴丸缓解,郁怒加重,食多不易消,大便数日一行,舌暗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三焦气机不利。治则:通腑气,利三焦。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生白芍10g,瓜蒌15g,桔梗15g,枳实15g,柴胡20g,甘草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大便调,仍胸闷,舌淡苔白。处方:上方加瓜蒌5g,薤白20g,旋覆花(包)2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减轻,胸闷减轻,能食,舌淡红苔薄,脉弦。处方:上方减旋覆花,加甘松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方7剂,病情明显好转,舌淡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加百合30g,木瓜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患者有明显的情志病因,气机郁滞日久多虚,三焦同病,当宜调理,不可重剂,古人以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桔枳姜汤,是其义也,药之平和,缓以取效,因此证于临床表现最杂,稍补即易生热,稍攻即易下利,仲景创润利之法,后世医家唯有叶天士解其心意,本方以建中汤加味,虽非茯苓、杏仁之剂,亦守其法,利气者,先通下焦,数年之疾,四诊即愈。

【病例31】连某,女,52岁。胸背痛,发于凌晨,近日多郁,鼻中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气滞血瘀。

治则:理气活血。

处方:旋覆花(包)30g,茜草20g,郁金20g,柴胡30g,瓜蒌15g,枳壳15g,黄芪50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10剂,腹泻,仍胸背痛,盗汗,晨起重,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数,改活血化瘀理气法。处方: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赤芍15g,枳壳10g,甘草15g,川芎10g,当归10g,生地黄10g,牛膝15g,桔梗10g,葛根20g,生牡蛎10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好转,舌暗红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威灵仙30g,甘松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阳气升发而不得行,血亦随滞,服方脉浮而不效,是药随泻走,不得入经,故二诊于化瘀活血理气法中加葛根、生牡蛎,仿古人之大词子汤法。

【病例32】

金某,女,32岁。胸闷半年,不痛,不气短,平素多郁怒,咽干,时腹满,食后脘腹不适,易感冒,带下多,舌淡红苔白,脉细。

辨证:三焦气滞,下焦伏邪。治则:利气养阴。

处方:橘叶25g,旋覆花(包)20g,白芍20g,杏仁15g,佛手15g,厚朴15g,沙参30g,麦冬20g,川芎15g,瓜蒌1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病情稍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土茯苓5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病情好转,带下仍多,舌尖略剥,苔白,脉滑。处方:瓜蒌15g,橘叶25g,枳实15g,陈皮15g,土茯苓50g,蒲公英50g,生牡蛎50g,苍术15g,杏仁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本证同上,便难不重,先治上焦中焦,自创调气汤以桔叶、旋覆花、白芍、杏仁、佛手加余药理气血养阴气,好转后二诊、三诊又入土苓、蒲公英治带下伏邪之剂。

【病例33】

王某,女,33岁。胸闷痛,时作,乏力半个月,先感冒,静脉滴注抗生素7日,易惊,心烦,舌暗红苔白,脉细数。辨证:风邪在胸,心气不定。治则:清利上焦,调心气。

处方:杏仁15g,豆蔻15g,桔梗10g,甘草25g,半夏15g,厚朴15g,生薏苡仁15g,桂枝15g,黄芪30g,通草15g,竹叶15g,威灵仙20g,沙参25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7剂,胸闷痛减轻,舌暗红苔白,咳重,改通经润利肺气法。处方:沙参30g,麦冬30g,陈皮15g,甘草20g,郁金20g,桃仁15g,款冬花15g,紫菀20g,瓜蒌15g,枇杷叶20g,细辛3g,百合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胸闷好转,不痛,不动甚不咳,动则心悸气短,头痛而木,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川芎30g,石菖蒲15g,仙鹤草5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此证系外感病,风邪在上焦,临床每易被诊为“心肌炎”,不可胜数,邪气伏留在经,脉象无促结代之象,显未在心,即使伤心亦未完成传变,故尤当解其外,治以三仁汤加黄芪、桂枝利上焦,通胸阳。二诊咳重,邪气入肺,风邪日久必有燥化,故改通经利肺之法。三诊咳止胸不痛,头痛者,表邪未解,正气已伤,故加川芎以祛头风,仙鹤草补气理肺。

【病例34】

温某,女,46岁。晨起胸闷,背窜痛,时目肿痛,全身关节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肝经风湿。

治则:利经脉,通经祛湿。

处方:威灵仙30g,葛根20g,瓜蒌15g,白芍30g,薤白15g,当归20g,独活15g,桑寄生30g,菊花20g,丝瓜络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7剂,好转,胸不闷,背不痛,下肢关节痛,舌淡红苔薄。处方:上方加熟地黄30g,何首乌50g,鸡血藤30g,木瓜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7剂,足肿,又感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处方:原方加桂枝10g,徐长卿3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7剂,病情明显好转,但畏寒,舌淡苔白,足肿。处方:徐长卿100g,威灵仙10g,葛根100g,白芍100g,旋覆花100g,防己100g,肉桂75g,当归100g,桂枝50g,何首乌150g,天麻100g,1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按语】

风湿日久,可由四肢传肩背,由肌肤而入脏腑,由气分而入血分。本患者即是风湿日久,传及胸背厥阴经脉,故必有血虚之先因,故仿独活寄生汤法,药取归走厥阴血分,此病虚实夹杂,宜当久调。

【病例35】

刘某,女,55岁。胸闷乏力,偶心悸,动则汗出,血压180/100mmHg,服降压药后130/80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风眩伤心。

治则:补气养心利血脉。

处方:菊花15g,丹参15g,知母15g,杏仁15g,黄芪100g,竹叶10g,甘草15g,瓜蒌10g,郁金15g,甘松20g,柏仁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病情好转,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生牡蛎100g,女贞子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7剂,好转,汗减,胸闷,肩背痛症状减轻,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黄芪100g,生牡蛎100g,丹参15g,枳实15g,瓜蒌15g,柏仁20g,牛膝15g,三七(碎)15g,桑枝20g,金沸草25g,10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10剂,好转,但胸中痞,背痛,舌暗淡苔薄黄,脉细。处方:瓜蒌皮15g,薤白15g,桂枝5g,枳实15g,厚朴15g,柏仁25g,炙甘草20g,远志20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方7剂,胸中气塞,短气,舌淡苔白,口干。处方:瓜蒌20g,郁金20g,枳壳15g,陈皮15g,甘松20g,枇杷叶20g,沙参20g,杏仁15g,厚朴15g,甘草15g,栀子10g,7剂,水煎服。

六诊:服上方7剂仍气塞,呃逆,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处方:茯苓15g,杏仁15g,瓜蒌15g,枳壳15g,甘草20g,陈皮15g,旋覆花(包)15g,生白术20g,佛手15g,甘松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

本患者为风眩日久,心气被伤,又病胸痞,痞者不通也,胸痞一证,虽轻于胸痹,而难于胸痹之治,临证多见,为气机燥涩,当久用调理之法,曾有一胸痞患者,反复误治多年,以调气汤加减治疗半年余方愈。正如此例患者,医者于临诊时不可轻视。

(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