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13

第13章 便秘(2)

三诊:大便每日二行,无不适,舌淡大苔微黄。处方:上方加海金沙3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年轻,食佳,知痛不在脾胃,腹满便难者,实也,查苔不黄,脉不数,而见口干,是大肠积滞化燥。病系日久,必有肠络之瘀。故以当归芍药散治法加枳壳、厚朴行气,桃仁辛润迫瘀。二诊虽未行,但气已通。加紫苏子润肠,降香活血利气。三诊大便通行,气机得畅,腑中积热循经上行,苔虽微黄是病转之证,加海金沙以清热。

【病例11】

刘某,女,19岁。腹满1年,食少,夜卧不安1月。现排便难,心悸,反酸,易惊,唇裂,盗汗,心烦,手心热。舌淡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辨证:脾虚生燥。

治则:健中化气生血,润燥通便。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厚朴10g,知母20g,山药30g,黄精30g,佛手15g,旋覆花10g,7剂,水煎服。

【按语】

年方19,多思之季。脾气之结,不得化生气血,故以诸多精血不足而燥热症,虽求诊便难,又兼腹满,病位实在脾脏,累及心胃大肠,尤当建中益气,化生气血,并虽日久未成虚劳,自当速愈。

【病例12】

隋某,女,39岁。现胃脘不适,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弱。

辨证:脾胃虚弱,气机无力。

治则:振奋脾阳,化生精血,益气养阴通便。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0g,党参30g,山药20g,知母10g,炙甘草20g,葛根20g,鸡血藤30g,7剂,水煎服。

二诊:胃脘不适减轻,余症仍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生白芍10g,当归20g,郁李仁15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排便2次,不难。处方:上方减葛根20g,加生白术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好转。处方:桂枝50g,当归100g,茯苓100g,生白术100g,泽泻100g,郁李仁100g,桃仁100g,杏仁100g,1剂为丸,每丸12g。

【按语】

该患者脾阳不足,大肠虚滞,胃气不得成顺,大肠虚滞之病,不得壅补,不得攻下,治当调顺为度,故拟清补清顺之法,此肠络之伤自当缓解。

【病例13】

毛某,女,30岁。感冒1周以后,症见排便难,手心热、盗汗、口干。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外感后,脾之津气两伤。治则:健脾生津,行气通便。

处方:黄芪40g,桂枝15g,生白芍30g,黄精30g,枳壳10g,厚朴10g,知母10g,山药20g,神曲2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平素气血不足,又因外感之伤,耗津动气,益用建中汤法。

【病例14】

吕某,女,36岁。自诉排便难,时胃脘痛,恶心,食即胀,易饥,口干。舌淡苔薄,脉沉细。

辨证:脾胃精亏,运化无力。治则:健脾化精助运。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黄精30g,知母15g,连翘30g,鸡血藤30g,山药30g,旋覆花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胃脘痛好转,仍排便难。上方加砂仁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系脾胃俱病,脾虚不运,胃虚气滞,腹气不行,拟以健脾消积之法,轻补轻通。

【病例15】

汤某,女,21岁。尿频,形瘦,大便干,梦多,健忘焦虑,食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脾虚不化,大肠燥结。治则:健脾化气生津血。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当归10g,生白芍10g,木瓜15g,鸡血藤20g,远志15g,7剂,水煎服。

二诊:经前期,并痤疮。处方:上方加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

【病例16】

丁某,女岁。排便难,乏力,食少,胸闷,恶心,手足烦热,口唇干裂。舌淡苔薄,脉细。

辨证:脾虚不化,精血亏耗。

治则:振奋脾阳,化生精血,滋阴润燥。

处方:黄芪30g,知母20g,菊花20g,桂枝10g,生白芍30g,黄精30g,山药30g,竹茹10g,旋覆花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便稍好,时有头痛恶心排便难。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生龙骨10g,生牡蛎4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腹满、乏力、头晕。处方:上方加枳壳10g,厚朴10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食少,排气难。处方:黄芪50g,知母20g,桂枝10g,生白芍30g,升麻10g,当归15g,生白术20g,陈皮15g,桃仁10g,土鳖虫5g,莪术15g,厚朴15g,7剂,水煎服。

【病例17】

王某,女,25岁。便秘不通,手热足冷,焦虑,闭经2月余,两肋时有痛胀。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劳思伤脾,精亏肠燥。

治则:生化气血,理气润燥通便。

处方:桂枝10g,生白芍25g,当归15g,生白术25g,黄芪30g,知母15g,肉苁蓉3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四肢好转,大便多日未行,食后呃逆,带下黄而多,口干目涩。舌淡苔白,根略黄,脉细。处方:莪术25g,枳壳15g,土茯苓50g,蒲公英50g,赤芍20g,牡丹皮15g,降香10g,生白芍30g,连翘30g,7剂,水煎服。

三诊:仍排便难。处方:土茯苓30g,当归15g,川芎15g,生白芍4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酒大黄10g,杏仁15g,知母25g,枳实15g,厚朴15g,7剂,水煎服。

【病例18】毛某,女,24岁。便秘半年,食后腹胀,夏季手足心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大肠气滞。

治则:理气、和血、通大肠。

处方:知母25g,桂枝5g,生白芍30g,黄芪15g,熟地黄20g,枳壳10g,厚朴10g,桃仁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可,排便1~2日一行,食后腹仍胀。处方:上方加黄芪15g,地骨皮20g,生白术2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排便每日1次,食后仍胀。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生白术20g,黄柏20g,黄精30g,枳实15g,佛手15g,7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排便每日1次,腹不满,感冒2周手心热,舌尖红苔白。处方:上方加枳壳10g,黄芩20g,荆芥15g,7剂,水煎服。

【病例19】

葛某,男,7岁。代诉面色不泽,食少,排便难时有腹痛,易感冒,头晕、咳、咽红,今晨吐。舌淡苔厚,脉细数。辨证:太阴不足,运行无力。治则:通阳、运脾、消积。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5g,砂仁10g,百部15g,连翘20g,白茅根25g,半夏10g,陈皮10g,地骨皮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缓解,有微咳。处方:上方加射干10g,槟榔片10g,芦根20g,7剂,水煎服。

【病例20】

单某,女,39岁。乏力,下肢痿软,足下如虫行,食多即便难,心悸、烦,手足烦热,少寐。舌淡少苔,脉弦细。(血红蛋白16g/L,缺铁性贫血)辨证:脾虚不化失运。治则:健脾助化,益精血。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枸杞子30g,桑寄生30g,女贞子50g,生白芍10g,7剂,水煎服。

二诊:稍可。处方:上方加何首乌50g,鸡内金30g,7剂,水煎服。三诊:好转。处方:上方加阿胶15g,1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病例21】

刘某,女,17岁。梦多乏力,起即头晕,排便难,行经不利,胸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数。

辨证:气血不足,运行无力。治则:健脾、益气、助运。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生白芍10g,远志20g,黄芪20g,女贞子30g,益母草30g,7剂,水煎服。

二诊:经行,梦多,处方:上方减益母草,加柏仁20g,郁金15g,7剂,水煎服。三诊:时胸痛,便调。处方:上方加菊花15g,7剂,水煎服。

【病例22】

丁某,女,9岁。排便难,2~4日一行,不欲食,面色萎黄,乏力,心烦,手心热,盗汗,卧不安。舌淡红苔白,脉细。辨证:脾虚不运,积滞在里。治则:健脾助化,消积。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槟榔片10g,桃仁10g,枳壳10g,厚朴10g,远志15g,7剂,水煎服。

【病例23】张某,男,10岁。现食少,形瘦唇干裂,时胃脘痛,排便难。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脾虚精亏。

治则:健运脾胃。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生白芍10g,焦山楂10g,鸡内金20g,7剂,水煎服。二诊:舌红苔少。处方:上方加枳壳10g,党参1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腹不痛,便调,食仍差。处方:上方加神曲15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上方14剂,水煎服。

【按语】

以上9例,年数虽有不同,或因思虑,或因饮食,或因劳累,其证均以脾伤为主,其气涩滞,故均以建中法,稍有加减或合病兼治,或稍重攻法,药不多填,重在取其病机,效亦易求。

【病例24】

张某,女,34岁。排便难,便后乏力,面白神疲,食可,腹满,饥时甚,食后好转。舌红苔薄,脉沉细。

辨证:大肠精气两亏。

治则:补益精气,理气血通便。

处方:厚朴10g,党参30g,当归30g,川芎15g,生白术20g,生白芍20g,枳壳10g,黄精20g,桃仁15g,杏仁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脾虚尚可,以腹满便难为主症,便后气乏,是气虚大肠虚损,故当轻补通调,养精活络,方以当归芍药散调气和血,少加枳壳行气,黄精益精血,桃仁、杏仁辛润活血利气,润肠通便,此证须缓图。

【病例25】常某,女,5岁。排便难1年,不欲食,腹中胀满,多冷食,盗汗。舌淡苔白,脉数。辨证:肠积便秘。

治则:行气消积。

处方:槟榔片15g,枳壳10g,厚朴10g,杏仁10g,桃仁10g,鸡内金15g,胡黄连10g,银柴胡10g,白术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如今小儿娇贵,各家视若帝王,多肥甘冷食,伤脾成积滞在小肠,而成积滞之证,或成口糜咽痛,或成腹痛便难,或成风气咳哕,或成腹痛惊悸,垃圾食品充斥小儿腹中,父母亦不知如何调养,只任其性而食,已成小儿杂病一因由,消其积滞,亦当慎养小儿,节其饮食,小儿食品食之不慎已成一害,为医当明示其父母。

【病例26】

邹某,女,23岁。腹满,排便难,喜热怕冷,手足寒,畏寒,腹中冷痛。口干,少寐多梦。舌暗红苔白,脉弦细滑。

辨证:阳虚气滞。治则:温运理中。

处方:生白术30g,干姜15g,厚朴15g,枳壳15g,党参30g,远志20g,7剂,水煎服。

二诊:脉弦细,大便行,口仍干。处方:上方加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5g,7剂,水煎服。

三诊:梦多口干,舌淡苔薄黄。处方:蒲公英30g,生白芍30g,桂枝10g,黄芪30g,知母20g,山药30g,远志20g,天花粉15g,7剂,水煎服。

【按语】

伤寒太阴病,寒邪入里,而成下利,此速病也。内伤脾阳不足。阳气渐弱而络脉滞气不行,渐成腹满便难,同时中阳不运,表现相反,此证中寒不运,又兼阴气不足,大建中无运通之力,故先以理中,理中者,以干姜、生白术一温一运而成其法。二诊便行,阳气已通,故以小建中法助之。三诊阳气已复,去其理中而独以小建中汤。

【病例27】刘某,女,38岁。排便难日久,近日脘胀,面色萎黄,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阳虚气滞。

治则:温运理气行滞。

处方:干姜15g,白术40g,党参20g,枳壳15g,厚朴15g,莱菔子30g,炙甘草20g,续断30g,7剂,水煎服。

二诊:仍畏寒,便日一行,舌暗红苔少,脉细,腰痛。处方:上方加杜仲25g,寄生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纯为理中证,固守理中法兼壮腰膝之品。

【病例28】

成某,男,64岁。发热5日,运动而感寒,全身关节疼痛,大便数日不行,食不下,胸满,腹痛拒按,汗少,口渴,乏力,干呕,尿赤。舌暗红苔白,脉沉。

辨证:阳明腑实。治则:通下里实。

处方:大黄15g,枳实15g,厚朴20g,芒硝30g,党参30g,甘草30g,2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已行,下利稀水,恶心,干呕。处方:上方减芒硝,加半夏15g,生石膏15g,柴胡30g,2剂,水煎服。

三诊:体温36.6℃,头痛,不能食。处方:上方加石菖蒲15g,桂枝5g,减大黄,2剂,水煎服。

四诊:头昏困倦,舌暗红苔剥,体温36~39℃,头痛。处方:杏仁20g,阿胶15g,陈皮15g,旋覆花10g,甘草15g,柴胡20g,桂枝10g,生白芍20g,葛根15g,附子10g,2剂,水煎服。

【按语】

此乃时气感寒重证,表证不已而里实已成,发热五日,津液已伤,伤寒虽云当先解其外,表解乃可攻之,但腹痛拒按,恐成结气,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党参,二剂里实已下,恶心干呕不解,系在少阳,兼前口渴者,阳明经亦有热,减芒硝,加柴胡、半夏、生石膏,热止而头痛不除,此太阳不解,故去大黄,加桂枝、石菖蒲。四诊,邪轻,余邪未净,正气已伤,头晕困倦,舌苔光剥,阴阳俱伤,拟疏表温经,养阴和胃之法,药均轻取,以复正气散余邪。

(梁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