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伤寒有六经三阳三阴之法;温病有三焦卫气营血之辨;内伤之治,当以脏腑经络为纲,气血精分为目,自是古人心法。内伤者,伤损于内。杂病者,百千万端,自各成病。内伤之原由,多因时气杂感而起。时气杂感虽为小邪轻病,却易伏留而成内伤杂病诸端。仲景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虽为小邪,入里伏留,与正搏结,或虚或损,夹杂邪气,久成内伤,迁延不治,易成积聚,病若至此,已属难治。

古来医家论外感者为多,尤以伤寒、温病为典范。论内伤者少而杂乱,尤其是今人多以伤寒、温病概括内伤,混淆内伤、外感之界限,并以辨证施治统领诊治全局,沿至今日,中医学对内伤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内伤病的始动环节——辨病分病未有深入的认识与发展。外感重邪气,内伤重正气,自是阴阳之辨。当今之士,诊治外感,不重邪气,不明传化,不论本气、复气、化气之变。不辨伤寒或中风,却言表虚或表实;病无发斑,而言温邪。至于内伤,不探其因,以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统以概之,语不中的,未言其本。不言偏邪伏邪,不分脏腑经络。诊脉即言肾虚,见烦概称肝郁。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内伤脾阳虚,腹满便难。不知内伤之异于外感,何以把握阴阳,视死别生?

一家之言,立而不破,随意而发,即谓创新。《素问》云:“常有言于人者,必有厌于己。”此之谓也。趋世之士互为赞赏,实为泱国泱民之害,偶有评议之声,即被视为离经叛道。古人举金买谏,我等何如?

我学习中医已23年,困惑颇多,虽穷思尽智,也难尽其中之学。从为人子弟,到为人师,常惶恐在心,恐误人前途。尤其医学之术,实为难进。但几十年来,一直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并与我的学生乐于其中。授课之余,亦诊于堂,不求企踵权豪,愿为布衣保命。

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然而看过许多今人医案,从原理上来说,觉得不切实际,有编造之迹;或很多医案,仅属个案,只论其效,对起效之因未能探及,亦未总结归纳,并将其升华为理论。对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不能真实反映临床实践。学生看完之后,但觉神奇,却不能心领神会,为己所用,故只叹其才秀,而拜退失己。

所以,本人医案,是从近3年的门诊病例中,以病症为名,抽出部分,如实列出。由于诊病较多,年诊万余,故临诊之时,病例记录不够细致,展示于人,却又不敢有不实之修饰,其效与不效如实记录。按语均由我的在读硕士生编写,虽不能完全阐明我的论点,却也由此验其所学。

中医质疑与批判不足,是其不能快速进步的主要原因。医生的诊疗是现实的,而非神奇的。有批判才有进步,故而出此书作为学生思考批判的试题,供初学者借鉴;并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后学之砺。

桑希生

关于中医学的几个观点

1.在内伤病为主的时代,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占据着临床学术的主流,这是很不正常的。一方面,说明内伤学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学者没有跳出外感学说的束缚,没有认清内伤与外感的区别与联系。现代中医学要发展,就必须要深入走向内伤学术研究之中,这是时代的要求。

2.内伤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大力发展,必须建立完善而深入的脏腑经络与气血精的生理与病理理论,以支撑内伤学的发展。

3.内伤学必须建立完善的病因学说,以往的内伤病因学过于分散而且笼统,无法满足内伤学的需要。

4.中医内伤学必须建立疾病诊断学。证候诊断学仅仅是一些基本阶段的病理。没有疾病诊断学,中医学便无法形成独立完善的内容集合,病因学、脏腑经络学等便无法深入发展,学生也无法学到完整的知识内容,也就无法将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起来。

5.单纯的辨证论治是很困难的,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才是清晰、简约而有依据的。在辨病为先的基础上,四诊才更有价值。

6.中医学发展,坚持自身的理论特点最为重要。中西医结合不应该以失去中医理论为代价,盲目地应用现代医学概念会导致中医学自身概念及理论的丢失。

7.面对病人的求诊,应先予以诊断,辨有病无病,偶感不适便诊为疾病是不正确的。明确地诊断是诊疗方案的依据,也对治疗目标和预后有指导意义。不辨病与不病,不辨因何而病者,不可为医。

8.内伤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传变规律的,内科学中多将内伤疾病进行简单地分型,各型之间没有紧密的规律可循,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内伤学中证候的动态连续变化构成了整个的疾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病因学的变化。

9.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的观点,在具体病因病机或具体疾病理论中,应尽量摆脱宏观阴阳五行学说的限制。

10.内伤学的疾病定位诊断应具体而准确,不可含糊其词。这样对病机的认识才能更清楚,诊断才能更明确,疗效才会提高。

11.内伤疾病应以核心病机以及疾病的提纲症状的好转为疗效判定的依据。比如:伤寒者从不言乏力的表现,因为乏力在伤寒病中是必然的,却不是提纲症状。

12.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体系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虽然都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但两者在概念及内容上是不一致的,两者不可以画等号。

13.内伤疾病的发展是缓慢的,因而病因病机更为复杂。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处方用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针对病因病机的用药处方,药味少、针对性强,这是经方的特点。抓不住核心病机而仅依据疾病症状进行组方会使处方繁杂无序,这是时方的特点。所以,依据病因病机进行组方,方可称为“上医”。

14.内伤疾病,初期多以伤气为主,病机以气郁为多,继而可致气结,结则入血伤血;后期有不同的伤损之证出现,以精伤为主,在病机层次上则更深一层。故伤寒多死于汗、吐、下后,为阳气、阴气之脱。温病多死于发斑,为血气耗散。内伤多死于脏腑衰败,为精之竭。

15.很多内伤病的病因为伏邪,是邪气伏留于内,缓发而致。伏邪是很难认清的,种类亦多,但其常与外感相引而发,这是其中的一个特点。

16.很多内伤病是不可治愈的,“经损者难治”“邪气入脏者死”等是古人在临床上的认识。所以,虽然医者诊疗疾病的最终目标是治愈疾病,但对于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医者应认清治疗目的和治疗能力,承认那些即使辨证准确也无法治愈的疾病,并从理论上明确不能将其根治的缘由。

17.各种疾病都有最佳的诊疗手段,有适于西医诊疗的,有适于中西医结合的,有只适宜中医诊疗的;医者应尽量优化诊疗方案,不可仅仅囿于中医诊疗上。

18.内伤疾病中往往用药时间较长,应慎重用药,注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毒性,应及时评价治疗过程中的得失,避免得不偿失的治疗。

19.中医学与任何医学或其他科学一样,没有特殊的思维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正常的科学思维。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中医学,用严谨的科学思维来思考、认识、研究中医学。

桑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