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草原猛士的旅程
13743800000006

第6章 草原植食哺乳动物(4)

大多数大象每年会表现出与食物和水的季节性供应相适应的生殖周期,在食物短缺的旱季,雌象则会停止排卵。下雨后,食物供应好转,但约需要1~2个月的良好进食,才能使得雌象体内的脂肪达到排卵所需的水平。因此,雌象会在雨季的后半期和旱季的头几个月内进入发情期。

大象的怀孕期异常漫长,平均630天,有时甚至长达2年,这意味着幼象会出生在雨季初期,这时的环境适宜它们生存下来。特别是这个时候丰富的绿色植物能够确保母象在最初几个月内成功地分泌乳汁。通常认为,70%~80%左右的小象在第一年内能够得以幸存,但对跟踪调查的13只携带小象的母象的研究数据表明,超过95%的后代在出生后第一年内能够得以幸存。

非洲象出生时的体重约120千克。经历漫长的孕期之后,母象还会抚养小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小象吮吸(用它们的嘴而非象鼻)母象前腿之间的一对乳房,它们的乳房与人类乳房的大小和形状相当。小象成长迅速,6岁的时候,体重就能达到1吨。15岁后,体重增长的速度逐渐下降,但终生会不断增长,雄性比雌性的体重增加得更快。

小象出生时,其他雌象,即所谓的“接生员”,会聚集在小象旁边,帮忙除去胎儿身上的隔膜。此后,这些被称为“异体妈妈”的其他雌象在抚养小象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会努力增加小象生存的机会,同时为将来自己生育后代积累经验。

成年非洲象体形巨大,体重一般都在4吨以上,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0吨。非洲象一共分为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我们常见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们的耳朵大且下部比较尖,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看上去憨态可掬,非常可爱。非洲草原象的平均寿命为60~70年。

非洲象厚厚的灰色或棕灰色的皮肤上长有刚毛和敏感的毛发。为了保护皮肤不受阳光灼晒或蚊虫叮咬,非洲象经常在泥中打滚,或用它们的鼻子在身体上喷洒泥浆。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运东西或者作为攻击其他动物的武器。

非洲象主要以香蕉、树叶、树皮、果子为食,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素食主义者。非洲象一天要用16个小时来进食,但由于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只成年非洲象一天可以吃进150~280千克,其中60%会被排泄出体外。

非洲象喜欢群居。在象群中,雌性非洲象占主导地位,象群中的大部分是它的雌性后代,雄性非洲象在群体中没有地位,等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能回到群体中生活一段时间。为了进食,非洲象一年要走16000千米的路程,其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即使是茂密的森林也无法使非洲象群失散或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联络方式,无论彼此的距离有多远,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伴。

澳洲的象征——袋鼠

中文名:袋鼠

英文名:kangaroo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是有袋目袋鼠科的统称,主要栖息在草原地带中灌木丛或小树林里,多在清晨和黄昏结群出来活动,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袋鼠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4~160厘米,头小,鼻孔两侧有黑色的须痕,眼睛大,耳朵长。

袋鼠是覆有毛皮且长尾巴的动物,它们有细脖子、突出的耳朵,以及高度发达的后半身和臀部(这使其前肢和上身显得比较小)。一个长而狭窄的骨盆支撑着长而多肌肉的大腿;更加细长的胫骨并没有附着太多的肌肉,并在脚踝处结束(这是对脚部避免扭伤所作的一种适应,这样当袋鼠在跳跃时就不会拧了脚踝)。在休息和慢速活动时,它们那长而窄的脚底能承受身体的重量,使其成为一种靠脚掌着地行走的动物。然而在跳跃的时候,袋鼠会耸身立在它们的趾和后脚的“球”上。仅有2个趾——第四个和第五个——在实际上承受身体的重量,第二和第三个趾缩小成一个小小的残“桩”(上面各自长有爪甲,专门用来整理皮毛)。

袋鼠是用两后足一起跳跃的最大的哺乳动物,而跳跃是一种对大型的哺乳动物来说很为奇特的步态,不过这并不是袋鼠行走的唯一方式,当慢速移动的时候,它们也用四个脚掌爬行,但一对前肢与一对后肢一起移动而不是交替移动。

与其后肢形成对比的是,袋鼠的前肢相对比较小,也没有专门化。前掌长有5个同样大小的趾,上面都有强有力的爪甲,围绕短而宽的掌排列。袋鼠的前爪能够抓住或者处理食用的植物,还能用以紧抓皮肤,使育儿袋保持敞开,或者在梳理皮毛的时候用以刮挠。袋鼠还用它们的前肢进行体温调节:把唾液涂向它们的身体内侧,使唾液在那里蒸发掉,以便血管网(就位于皮肤的表面之下)中的血液得到降温。

当速度低于约10千米/小时时,跳跃最多是一种笨拙难看的动作方式,但是当速度高于15~20千米/小时的时候,与四足小跑或者四足飞奔相比,跳跃行进就显得能量利用效率极高。在每一次跳跃的末尾,能量都被储存在弯曲的后腿的肌腱里,以便在下一次跳跃的时候推动后腿展开。

这种爆发需要后肢长大、强壮而又协调一致,这样就促使了一种跳跃步态的产生。体型比较大的袋鼠能够以大于55千米/小时的速度保持跳跃前进,而体型较小的种类能够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跳跃式的奔跑。

袋鼠的四肢、爪甲以及四足还可作为武器来用。它们进行打斗的方式如下:前肢环绕着对手的头部、肩膀以及脖子,身体保持更加直立的姿势,用其强壮有力的后肢(这个时候的体重主要由其尾巴支撑)猛踢对方,把大大的脚趾用力地踢向对手的腹部。体型比较大的袋鼠中的雄性的肩膀和前臂比雌性的更强壮,而且雄性前掌的爪甲也更为发达有力。雄性还在腹部覆盖有一层加厚的盾状皮肤——是腰窝或者肩部皮肤厚度的两倍还要多——这帮助它们缓冲踢向腹部的冲击力。

袋鼠的头部表面上看来像羚羊的头,具有以下特征:有中等长度的口鼻部,有视野宽阔的眼睛并能双目并用,还有能够旋转以从各个方向捕捉声音的直立的耳朵;上嘴唇像兔子或者松鼠那样“裂开”。

袋鼠的口鼻部、牙齿以及舌头适于取食小的食物,而不是大口大口地吞食。在上嘴唇的后面有一排弧形门齿,能在上颔的前部围起一个肉质垫。

袋鼠能够使用其前爪处理或者挖掘食物。它们能用爪把植物拉向自己,并用前掌从嘴中除掉植物上那些不能吃的部分。

袋鼠的食物消化由一个扩展形成发酵腔的前胃协助进行。胃壁上的纵向或者横向的诸多肌索——具有结肠袋的特性或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以搅动胃容物。一段大小中等的小肠通向扩大的盲肠和最近的结肠——这里可能是作为附属的发酵场所,在它的远处,已消化的食物流过结肠长而具再吸收作用的远端。

袋鼠皮毛的颜色从浅灰色到暗褐色或者黑色不等。这些条纹在视觉上打破了它们的轮廓:爪甲、四足以及尾巴常常要比身体颜色深些,而腹部通常颜色较浅,使得这些动物们在黄昏或者月色下显得有些“扁平”。

初生的袋鼠幼崽非常小,长度只有5~15毫米。它们看起来还处在胚胎状态,长有发育不完全的眼睛、后肢和尾巴。这些新生幼崽使用其有力的前肢,依靠自己的力量沿着母袋鼠的皮毛向上爬到朝前开口的育儿袋中。在那里,它们用嘴夹紧4个奶头中的一个,附着在上继续进行多周的发育,时间因种类的不同而从150天到320天不等。育儿袋为幼崽提供了一个既温暖又湿润的环境,因为幼崽还不能调节自身的体温,并会经由其裸露无毛的皮肤快速地丧失水分。

一旦幼崽松开了奶头,很多体型较大种类的母袋鼠就会允许它从育儿袋里出来进行短期的“溜达漫步”,当母袋鼠要走的时候再把它找回来。在母袋鼠快要生下一胎幼崽之前会避免已生幼崽重新回到育儿袋中,但是这只幼崽会继续跟随母袋鼠,并且可以把头伸进育儿袋里吸吮奶头。当幼崽接近成熟的时候,母袋鼠所提供的乳汁的质量会发生变化。一只母袋鼠在给一只待在育儿袋中的幼崽哺乳的同时还要给一只“紧随母兽的幼崽”哺乳,它会从两个奶头中产出质量不同的乳汁——拥有这种本领是因为它的乳腺处在不同激素的控制之下。

产下非常小的幼崽是相对省力的。雌袋鼠靠尾巴和后腿的支撑向前坐着,并用嘴舔自己的泄殖腔和育儿袋之间的皮毛,形成一条在新生幼崽进入育儿袋之前一直使新生幼崽保持湿润的“小路”。分娩数天之后大多数的袋鼠类动物会再一次进入发情期。如果它们交配并受孕,这个新胎儿的发育会停留在未植入的胚泡阶段。“胚胎滞育”状态将会持续到当前育儿袋中的幼崽充分发育至距能够离开育儿袋约1个月时。然后那个胚泡会被植入子宫并恢复发育。在临产前的一两天,母袋鼠会拒绝接纳先前的幼崽到育儿袋中,这种回绝对幼崽来说难以接受,因为在早先的时候它一听到呼唤就回到母袋鼠身边并且爬到育儿袋里面去。之后母袋鼠会清洁并准备好育儿袋以迎接下一个幼崽的出生。这样,很多袋鼠类动物的雌性能够同时进行以下3种活动:给一个“紧随母兽的幼崽”哺乳;给另一只处在育儿袋中的幼崽哺乳;维持一个处于滞育状态中的胚胎。

两次生育之间比较短的间隔能使雌性快速填补上被掠食者杀死“紧随母兽的幼崽”而带来的损失,还能使它们较为轻易地补上抚育失败的育儿袋中幼崽的空缺。一只受到澳洲野狗紧追的雌袋鼠可能会放松靠近育儿袋的括约肌,边逃跑边把它的幼崽放下去让野狗吃掉。在干旱所造成的营养不足的压力下,育儿袋内的幼崽也会死去,但是它会很快被休眠的胚泡所取代——这个胚泡一旦受到上一只育儿袋中的幼崽停止吮奶的刺激就会植入子宫并恢复发育。以相对比较低的新陈代谢率作为代价,雌性还能够维持处于待发育状态的胚胎,一旦雨水突至或者情况转好,就会转入发育状态。

“紧随母兽”的阶段在幼崽断奶之后结束。对大体型的袋鼠来说,这个阶段会持续很多个月,但对小体型的鼠袋鼠如赤而言这个阶段几乎没有。类似地,大体型的袋鼠在繁殖之前要经历一个长久的未成年阶段。大体型袋鼠的雌性在2~3岁大时才开始繁殖,以后可能会繁殖8~12年。某些小体型的鼠袋鼠幼体能够在断奶后的1个月之内受孕,这个时候它们只有4~5个月大,但也有可能会延迟到10~11个月大时。

袋鼠的雄性的生理成熟期可能比雌性稍长,但是对体型比较大的袋鼠而言它们对繁殖的参与要受到社会性的限制。雌性的生长发育在其开始繁殖之后减速,但是雄性会继续快速地成长,这导致年龄大的雄性要比较年轻的雄性和雌性大很多。事实上,一只雌性大灰袋鼠或者大赤袋鼠处于第一次发情期时体重仅有15~20千克,却可能会被一只五六倍于其体重的雄性追求并与之交配。体型比较大的袋鼠类动物表现出了已知陆生哺乳动物中最为夸张的体型二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种群中体型最大的雄性能够获得大多数的交配机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体型比较小的沙袋鼠与树袋鼠的雄性与雌性成体大小相同。

除了雌性常有独立的幼崽跟随之外,大多数的袋鼠类动物都是独居的。然而,袋鼠属的某些种类会形成50只或者更多个体组成的群体(常被称做“帮”),然而,这些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当灵活多变,一天之内个体会加入或离开数次。基于性别和年龄方面形成的小团体,会倾向于和同它们相类似或者其他特殊的小团体联合在一起,雌性个体也可能和它们的雌性家族成员或者没有亲属关系的特定雌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较频繁而持久,但并不是永久性的。一只雌性在幼崽的不同发育阶段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以后的联系模式:如果雌性的那个幼崽将要离开育儿袋,它就会避免和其他有同一阶段幼崽的雌性接触,会退回到通常没有其他个体使用的部分地带。

这些种类的雄性在群体之间的迁移比雌性更加频繁,并且迁移的范围也更大。雄性都不是地盘防卫性的,它们也不会做出任何尝试去把其他雄性排除在一群雌性之外。雄性活动范围广泛,通过嗅泄殖腔和尿液的气味来检查尽可能多的雌性。如果一只雄性侦测到一只雌性接近发情期,它就会试着跟这只雌性配对,跟随在其附近,并在其进入发情期的时候与其交配。但是,这只雄性可能会被其他任何体型更大、更占优势地位的雄性取代。

体型比较大、具有社会性的袋鼠类动物全部生活在开阔的地区(草地、灌木林地或者稀树大草原),以前的时候经常受到掠食者的捕食,例如澳洲野犬、楔尾鹰,以及现在已经灭绝的袋狼。社会性聚群对大体型的袋鼠在反掠食者方面产生了很多好处,因为澳洲野狗较少能够接近大群大袋鼠,这样它们就能花更多的时间觅食。袋鼠群的大小与其密度、栖息地的种类、白天的时长以及天气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