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草原猛士的旅程
13743800000019

第19章 草原上的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2)

吃动物的蛇,无论是吃蜥蜴、其他的蛇、鸟,还是哺乳动物,都希望可以有更先进的方法攻击和制服猎物。蛇主要运用收缩身体和注射毒液的方法来对付猎物可能对它们带来的危险。所有的蟒和巨蟒都采用收缩身体的方法制服猎物,如闪鳞蛇、侏儒蟒和几种游蛇。这类蛇采用缠绕住猎物并使对方窒息的方法杀死猎物,同时中断其血液循环,有时这样会加速对方死亡。一旦这种蛇确定猎物死亡,它就会稍稍放松缠绕,寻找猎物的头,将其从缠绕圈中拖出,从头部开始吞食。

毒蛇可以咬住猎物直至其死去,有时也会咬到猎物后将其释放,稍后又去寻找其尸体,这样就避免了自己被反噬乃至受伤。蛇会用舌头和犁鼻器去寻找猎物。

蛇是捕食者,但同时它们也是被捕食对象。尽管那些体型较小或中等尺寸的蛇最易受到侵袭,但巨蟒也不会高枕无忧。食蛇动物可能是杂食动物,比如浣熊或乌鸦;也可能是肉食性动物,比如猫鼬或蛇鹫。相当多的时候,其他种类的蛇也是它们最主要的掠食者。

对蛇来说,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就是防止被发现。蛇是伪装高手,因为它们能随时改变其外形,或蜷曲,或伸展,或处于二者之间的任一形态。其他任何脊椎动物都没有同样的能力以阻止掠食者建立起固定的猎物的印象。此外,多数蛇的颜色和它们所栖居的底色是一样的,同种蛇的颜色还会随着各栖息地底色的不同而改变。蛇身上的花纹有条状、带状、点状或者不规则的斑点和暗纹。于是,当蛇栖息在自然环境中时,其身上的花纹就可以帮助其隐去自身的轮廓——虽然我们在动物园看到的它们是那么的惹眼和炫目。

眼镜蛇科的成员通常身体颜色很亮,周身排列着红、黑、白和黄色的环,这些都是阻止捕食者的警戒色。一旦受到袭击,这些蛇就会四处拍击并急速地抽动身体,同时不断地变换身体的颜色,从而既让捕食者受到恐吓也造成其视觉上的错乱。这种带有警戒色的蛇类一般产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南非、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多数被称为珊瑚蛇。

无毒蛇会模仿上述种类。所谓的“伪”珊瑚蛇主要存在于美洲的王蛇属牛奶蛇和一些中南美游蛇中。在其他地区并没有发现模拟珊瑚蛇的蛇。其他一些无毒蛇类则模仿蝰蛇,它们通常体型粗短、头部宽大。

一旦被发现,蛇就会试图迅速逃脱——滑到缝隙中或浓密的植物丛中。但是在紧急情况下,有的蛇也会反击,以把敌人赶跑。这些蛇会鼓胀着身体并发出“嘶嘶”声,有时还会不断地发起攻击;眼镜蛇会将它们躯干的前1/3部分抬离地面,并通过向前旋转其颈部变长的肋骨,形成一个展开的盖状。

响尾蛇通过抬起并迅速地摆动其尾巴使得其尾部的响尾环节互相碰撞在一起,发出很响的“嗡嗡”声。而那些北非和中东的沙漠蝰蛇则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出声音:它们侧腹上有变化了的鳞片,鳞片上倾斜排列着锯齿状的脊突,一旦受到袭击,它们就会形成一个独特的马蹄铁形的圈,通过将身体一段与相邻一段在相反方向上的的移动,鳞片会制造出大的刮擦声。普通食卵蛇也有相似的鳞片和行为,它们会使头变得扁平,摩擦自身的鳞片,佯装攻击。非洲和亚洲的黑颈眼镜蛇通过它们尖牙前部的一个小孔喷射毒液。这些眼镜蛇抬高它们的头部,将毒液高速精确地射出,如果这种毒液射入人的眼睛,就会引起人的剧烈疼痛和暂时性失明。

还有一些蛇通过将身体盘绕成一个紧凑的球,并将头部放在中心的方式来进行防卫——球蟒就是因为这种防卫方式而得名的。还有一小部分蛇会装死,它们翻转身体躺在地上,张开口并伸出舌头,同时,泄殖孔还会释放出难闻的分泌物,可能是在暗示掠食者自己已经腐烂了。

蛇的生育周期因其栖息地而各异。生长在热带的蛇类并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但是雨季会增加其求偶和交配的频率。而栖息在温带的蛇通常在春季交配,这之前是一段冬眠和不活跃期。一些种类还会以群居的方式冬眠,这样就可以使它们在来年春天分散之前更容易求偶。这些种类通常在春天蜕皮后、捕食活跃期之前的时间段立即进行交配,但有些蛇的交配期较晚。此外,雄蛇能利用气味来跟踪雌蛇并辨别出那些愿意交配的雌蛇。有的种类,如树蟒蛇、蝰蛇和响尾蛇,雄蛇间会将身体绕在一起,以争夺配偶,每只雄蛇都尽力迫使另一只雄蛇贴在地上。这些回合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争夺间隙也有长时间的休息期,最终的获胜者通常会在胜利后立即与雌蛇进行交配。

蛇可以将精子储存很长一段时间(与一些蜥蜴相似),这就使得它们能够选择在一年的任何时间进行交配,或等到下一个更合适的季节再进行受精——这期间的间隔可能会长达几个月。比如,活跃期很短的一些蛇类可能会在秋天交配,然后把精液储存到来年的夏天。雌蛇也能在一次交配中产下2~3窝的受精卵,这对于那些零星地栖息在一大片区域而很少有机会遇见并交配的蛇来说是很适合的。在通常条件下,雌蛇在交配后的约第40天产下卵。胎生的蛇的妊娠期很少有少于4个月的,而且从受精到产仔的时间可以长达10个月,这还不包括储存精液的时间。

决定一个种类是卵生还是胎生,很大程度上与其分布以及进化历史有关。这很容易理解,相对于那些栖居在温暖地区的蛇来说,栖居在寒冷地区的蛇更有可能是产下幼蛇,因为雌蛇可以将卵保留在体内去寻找最暖和的地方晒太阳,以加速卵在体内的发育过程。产卵蛇产下的卵则听天由命——在温暖地区可能不算个问题,但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则难以孵化。

蛇的繁殖方式也会受到家族倾向的影响。比如说,所有的蚺蛇科成员,除了一种之外,都是产下幼蛇;而所有的蟒科成员都是产卵的。相反,大多数蝰蛇和蝮蛇都是直接产下幼蛇。据目前所知,所有那些最原始的科都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另一方面,一些蛇属也有产卵和直接产下幼蛇两种繁殖方式,例如,在北半球的欧洲,游蛇直接产下幼蛇,而在南半球,它们则产卵。更不寻常的是,在单一蛇种内部,繁衍后代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南美的水蛇——安第斯渔蛇和非洲草蛇都有既能产卵也能直接产下幼蛇的个体,而那些直接产下幼蛇的一般都栖居在较为寒冷的地区。

产下后代的数量与它们是否为卵生或胎生的关系不大,而与各种类体型大小有更大的关联。在一个种类中,体型较大的雌蛇会产下较多的后代。繁殖能力最强的种类,包括两种体型最大的蟒蛇——网纹蟒和缅甸蟒,它们一窝产下的卵能够达到100枚;非洲地蛇和鼓腹蝰蛇一次能产下约100条幼蛇。但是大多数种类的蛇一窝产下的卵或幼蛇为5~20枚(只),而一些体型最小的种类一窝所产下的卵或幼蛇只有1~2枚(只)。热带地区的种类繁殖期较长,产卵频繁,但每次的产卵个数并不像每年只产1次的那么多。栖息在寒冷地区的种类,由于每年中只有一段时间较为活跃,因此每隔2~3年才会繁殖1次。

目前所知,只有1个种类的蛇可以不经过交配就直接繁衍后代,这种蛇是婆罗门盲蛇,是生活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一种单性生殖蛇。这个种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雌性,当个体发育成熟时,便产下卵,这些卵孵化成与它们母代相同的克隆雌蛇。由于这种蛇体型小不易被发现,且每个个体一到发育成熟时就具有繁殖能力,因此这种蛇被偶然地引进到了世界上许多气候温和的地区。由于这种蛇经常躲在植物根部,盆栽植物的泥土中以及用做商业贸易的植物如橡胶树中,因此它们特别容易被人们在不经意间带到另外的地方,而这种特性也使它们赢得了“花盆蛇”的雅号。

草上飞——蝮蛇

中文名:蝮蛇

别称: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

分布区域: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毒蛇,从福建的北部到东北各省的平原地区都有。辽宁旅顺口外的蛇岛上,都是清一色的蝮蛇。蝮蛇长30~50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头颈很细,身体较胖,尾巴较短,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它的身体颜色像泥土,所以江苏、上海一带叫它土灰蛇;又因为常盘在地上像堆狗屎,浙江人便称它狗屙蝮。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蝮蛇受惊的时候,尾巴就像鞭打什么似的,使劲向左右乱甩,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蝮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个小小的凹窝,叫做颊窝。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这就便于蝮蛇及时发现温血动物,进行捕食或防御。鼠、鸟、蜥蜴、蛙和鱼,都是蝮蛇喜欢的食物。

蝮蛇捕食鸟类的情景很有趣:它先咬住鸟的头部,使鸟嘴自然地弯向后面,然后把头颈吞进去;接着,它好像把张开的折扇折叠起来那样,将鸟的翅膀左右合拢;最后,才将整只鸟使劲往嘴里咽。整个过程要花15分钟。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进入冬眠。

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中文名:黑曼巴蛇

英文名:black mamba

别称:黑树眼镜蛇

分布区域:非洲南部,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的地带

动物世界里,无论大小,也不管强弱,它们之间永远都避免不了战争。几乎每天都会有血腥场面上演,这是它们的生存法则,我们也都习以为常。见过凶猛的,也见过歹毒的,但是有一种动物人们一提起它,犹如叫人毛骨悚然的死神降临一般。死神这个名字还真没叫错,它们就是被称为“非洲死神”的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又称“黑树眼镜蛇”,是一种攻击性强,杀伤效率极高的动物杀手。是非洲最大的毒蛇,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的地带,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它体型修长,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它名字叫黑曼巴,其实不是指它身体的颜色,发黑的是它的一张大嘴。它体色是灰褐色的,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像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黑曼巴蛇也是冷血动物,需要外界热量来保持其自身的温度,所以黑曼巴蛇每天都要舒舒服服地躺在岩石上晒几个小时太阳,而到了夏天地表温度过高的时候,它们也会钻到地下的洞穴中避暑。

之所以叫它“非洲死神”,当然是有原因的。黑曼巴蛇最独特的,便是它的口腔内部为黑色,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黑曼巴蛇的毒液藏在口中的两颗中空的大牙里,每当咬到猎物的时候,黑曼巴蛇嘴里可移动的嘴骨就会把两颗毒牙往前顶,把毒液注入目标体内。毒液可以使目标迅速麻痹,这样方便黑曼巴蛇一口把猎物吞下去,其体内的生化酶可以让消化工作在猎物到达胃部之前就开始,这样即使是最难消化的食物也会在几个小时内消失。剧毒的毒液是黑曼巴蛇真正的武器,这让黑曼巴蛇的主要狩猎对象比如蝙蝠、蜥蜴都没有任何存活的机会。

黑曼巴最令人畏惧的不仅是它有庞大有力的躯体,致命的毒液,更可怕的是它的攻击性及惊人的速度。黑曼巴蛇在捕食的时候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地面爬行,在攻击的一瞬间它的头可以窜到大约一米的高度,而即使在爬行的过程中它的头也可以保持高于地面50厘米的高度。

黑曼巴100毫克的毒液可以毒死10个成年人,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伤者死亡率接近100%!被黑曼巴咬到的人并不会有痛苦的感觉,反而会感到像酒喝多了似的,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庆幸的是它咬人的事并不常见。

黑曼巴蛇全身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非洲,很多人都有听过关于黑曼巴蛇的传奇故事:有人说黑曼巴蛇能追上一匹正在奔跑的马;也有人说,一条黑曼巴蛇在短短一分钟内,杀死了13个围捕它的人;更有人说看见了一条黑曼巴蛇扑到了汽车的玻璃上!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未经科学的验证。不过无论如何,这也算是黑曼巴蛇的一个特色了。

黑曼巴蛇在春夏两季产卵。雄性蛇会长途跋涉以寻找理想的配偶,在交配过后雄蛇和雌蛇都会回到各自的巢穴。雌蛇一次大约产10~25个卵,一般都产在腐烂的植物丛中,因为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会散发热量,有助于蛇卵的孵化。初生的黑曼巴蛇就有半米长,并且它们在出生之后不久就会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开始捕食小老鼠一类生物。黑曼巴蛇虽然凶猛,但它们也有天敌,幼年的黑曼巴蛇经常成为獴的美餐,成年的黑曼巴蛇则很容易被蛇鹫及同类的大型鸟类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