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3743300000036

第36章 心力衰竭临床辨治体会(3)

讲述此案的目的,除帮助大家掌握心衰的证治外,另外,就是要告诉大家,在目前火神派广为流传的情况下,不可盲目追求大剂量、长疗程的使用辛温药,以免贻害患者,造成终身遗憾!

案3扩张型心肌病并重度心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扩张型心肌病的辨证施治过程。这位患者最早是通过网络找到我的。患者徐某,益阳市南县人,男,52岁。患扩张型心肌病7年,曾每年多次住院治疗,至2009年7月2日首次来我这儿就诊前,单2009年上半年就住院4次。来诊的时候,病人极度绝望,当时是面色黧黑,面肿,肢体高度浮肿,下肢肿得像柱子一样,按之铁硬,皮色紫暗,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经过中药治疗,水肿很快消退,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得以自理。曾送一匾,上书“妙手回春”四字。到此次就诊期间有11个月未曾住院治疗,此是闲话。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医药治疗心衰可以做到4点:①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②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③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西药利尿剂抵抗,减少西药的使用量;④部分患者心脏明显缩小,射血分数大幅提高。并且可以降低治疗费用,相当大部分顽固性心衰合用中药效果常出人意料。

2010年6月3日,患者因感寒出现肺部感染,病情迅速加重,再次出现重度心衰。来诊前在益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1个月无进展,至7月9日遂与我电话联系,建议其转我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入院时症见:胸闷气促,动则加重,不能平卧,彻夜不眠,心中烦热,口干,全身满布红色痱疹,瘙痒,四肢不温,双下肢水肿。舌质暗,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无力。

巩膜黄染,颈静脉充盈,心率108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肝右肋下2指,腹膨软,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心脏超声显示:LV:93mm,LA:51mm,RV:25mmRA:56mm,EF:23.4%。B超示肝淤血。可以说心衰很重。

入院治疗时住院医师西药用的是硝普钠、颉沙坦、速尿、螺内酯、地高辛等。

处理基本与西医院无出左右,只是硝普钠静滴西医院用的是50mg,每日2次,改161成了每日3次。中药以真武汤加减,用方如下:

制附片10g,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0g,葶苈子10g,生姜3片,大枣10个。

7月11日查房:服前方,小便量有所增加,下肢水肿较前有所减轻。但其他方面无明显好转,仍胸闷气促,动则加重,不能平卧。烦躁益甚,畏热,坦胸露体(病室有中央空调,其他病号都盖有薄毯,唯他只穿一短裤),诉心中烦热难忍,不能入睡,舌质暗而干红,但四肢扪之仍冷如冰铁,脉沉细结代无力。

病至此,该如何辨证呢?为什么服一诊方烦热加重?请大家思考。

其实,我们的医生,可能平时受我用方的影响,在辨证时产生了误差。平时治疗心衰的病人,即使有舌干无苔,大部分的时候,我都只使用温阳的药物,很少使用益阴药。理由仍然是两点,舌干无苔一是西药的利水药使用所致;二是中医所说的下焦阳气亏虚,不能蒸津上承所致。受我的影响,所以他就认为舌干红并非阴虚之证,因此,用方以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加葶苈子泻肺平喘。

前面我们讨论心衰病机和证治要点时说过,心衰一般以阳虚为主,很少有单独的阴虚,即有之也是阴阳两虚。舌干无苔,到底是阳虚还是阴虚,尚要结合四诊加以综合分析,若无其他阴虚证,则为阳虚不能蒸津上承所致。若兼有心中烦热,口干,喜冷饮,则兼有阴虚。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析患者的病机,四肢扪之仍冷如冰铁,脉沉细无力,为典型的阳虚症状。烦躁益甚,诉心中烦热难忍,不能入睡畏热,坦胸露体,加之舌干无苔,存在阴虚无疑。综合分析,就是阴阳两虚、水湿内停了。前面我说过阴阳两虚的心衰效方首选全真一气汤。以该方加大腹皮、猪苓、云苓皮增强利水消肿作用。用方如下:

制附片10g,白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怀牛膝10g,熟地黄20g,大腹皮10g,猪苓10g,车前子10g,生黄芪50g,云苓皮30g。每日1剂。

服上方后,躁热心烦即明显好转,至7月17日,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心中烦热除,不再畏热,下肢水肿消失。仍守上方。

7月21日:呼吸困难基本缓解,颈静脉不充盈,双肺湿性啰音消失,下肢无水肿,舌质暗,苔白滑,脉沉细。心衰基本控制,全身满布红色痱疹消失几尽,予带药出院,回当地治疗。

作为一个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衰的病人,在短短12天病情缓解出院,这是单用西医药很难做到的。选讲此案的目的,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掌握心衰阴阳两虚的辨证要点。

案4冠心病并重度心衰

再给大家说一个用纯中药治疗的心衰急症病例。

某年,我返回故里,一个大山区里,村里有一50余岁老者,久病,乡医治疗效差,病极重,村民均言要进棺木了。大家见我是大医院回来的医生,于是,本乡里的惟一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出面要我诊治一下,他曾给患者多次诊治,一则是希望能看好病人;二则想学学我的绝招,呵呵。

诊视患者仰靠于床,喘息不能平卧,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稀呈泡沫状,双下肢重度水肿,扪之不温,心悸有欲脱感,小便量少。查体:面色黧黑,颈静脉充盈,以耳贴胸壁可闻及两肺大量的湿性啰音,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无听诊器),腹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肋下2指,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结代,极细弱。

详问病史,拟诊冠心病、心功能衰竭3级,快速房颤,肺部感染。我只能说拟诊,这全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法了,没任何的西医检查,大山里人的悲哀!

遂辨证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水饮之邪凌心射肺,有心阳欲脱之象。治以温阳化饮,宣痹通阳。

方用真武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

制附子(先煎)20g,红参15g,白术10g,白芍10g,生姜15g,桂枝10g,瓜蒌15g,薤白10g,茯苓30g,生黄芪50g。3剂。

粗看这方违反了十八反,为什么我要这样用,看看哪位学友能答出!这里是运用了中药配伍中“相反相激”的技巧,以增强其温阳蠲饮的功效。

配好药,煎好,于晚上6时服下,是夜患者不断咳吐大量清稀痰涎,至晨痰积一大痰盆,视之有1000ml之多,小便量大增,有近2000ml。次日,喘息、咳嗽大减,查其下肢肿已减其半。3剂用完,前方去瓜蒌,加桔梗10g,细辛3g,五味子10g,山茱萸20g,红参减为10g。再进5剂,患者咳微,纳食增加,下肢水肿尽消,可略高枕而卧。时当返,遂对那医面授调方之法,后回乡谈及此病例,知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转平,1年后再发心衰而亡。

五、述心得,当言临证易见错误

临床上治疗心衰,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错误是极易出现的,此是我临证20余年心得,只言片语,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错误一肺心病,外寒里饮,不假思索使用小青龙汤肺心病常常由于受寒而诱发加重,多表现为外寒里饮,小青龙为正治方,然肺心病数年久咳久喘之人,肺气无不耗散,不可轻用生麻黄,宜用紫苏花、白果代之宣肺平喘。二讲中已详论,可参考之。

错误二肺心病,外寒里热,孟浪使用苦寒药

肺心病日久常有心肾阳虚,若感受外邪,表现为外有恶寒发热,里有咳痰黄稠、口干等症,不可孟浪使用大剂苦寒,只宜甘凉,勿伤已损之气阳,用药关键在于中病即止,表解后于益气方中佐入桑白皮、鱼腥草等味。

错误三上热下寒证,治上而忘下

心衰多由肺部感染而加重,临床上有咳嗽、咳黄痰、发热诸症,同时有下肢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等症,此上热下寒。初学者,只观肺热证急,投清解肺热药却忘下焦阳气虚,用药寒凉而熄已残之阳,此大忌!宜于交通阴阳方中佐入清解肺热之品,吾临床喜用《金匮》温经汤加鱼腥草、野荞麦加减,佐入瓜蒌、贝母、桔梗、桑白皮等味,或以苏子降气汤加减,当辨证施治。

错误四见肿就利尿,不明津液代谢之理

心衰出现水肿极为多见,初学者一见水肿就大剂使用利尿之品。孰不知,水肿之形成多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气虚不能转运、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有关,其中最重要之处在肾。肾阳足自能化气以行水,凡为气阳虚者,以温阳化气为大法,佐入健脾宣肺之药。《景岳全书》云治水肿“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痊愈者,愈出强勉。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真愈哉?!”《丹溪心法》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我在临床喜以真武汤佐入大剂黄芪、茯苓。桂枝化气行水可适当用之。然亦不可忘记辨证选方。

错误五见舌红无苔即言阴虚,不敢使用温阳益气药此在第3讲第三点中有详论,请参阅之。

错误六补气以党参代人参,不明药效

治心衰,常需使用人参以固气,临床初学者却喜用党参代之,此为不当。党参益气而无明显固脱作用,不可因价廉而取之。我在临床上发现使用人参疗效明显高于党参!考本草多言人参有大补元气作用,而言党参多为补益脾气,二者功效相差远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有良好的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这一讲,讲得不多,都是个人临床心得,不成系统,写得平淡,看起来也平淡,但其得来的确不易!希望这点滴的经验对诸位学友临床或许会有所帮助,能如是,则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