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3743300000029

第29章 如何摆脱西医思维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束缚(1)

从实例谈如何排除辨病对辨证施治的干扰前一讲我们说过,目前青中年中医在临床上进行辨证施治的时候,很难逃脱西医思维的干扰,为什么?

一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教学模式,从一开始中医的基础还没扎好,就开始大量地学习西医的知识,西医课的设置课程常常不少于中医课。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过早地接受了西医的线性思维,常常阻碍了中医复杂辨证思维的形成。

二是目前我们大部分的青中年中医临床课教师多是从书本走向书本,由于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缺少感性认识,如果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讲下来,我想课堂里会有很多学生睡大觉。因此课堂教学热衷于把中西医疾病对照进行讲解以增强趣味性,把中医课变成西医课,在课堂上大谈西医,不说中医。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中医思维培养出来吗?因此,一谈到辨证,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西医的“病”,然后才会想到中医的“证”,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中医辨证思维了。

三是学生在刚接触临床的时候,临床的老师们热衷于西医的讨论,而在中医临床带教方面,常常忽视结合病例进行辨证施治讲解,学生们一上临床就泡在西医西药的环境中,当然也就很难形成好的中医辨证思维了。分配到单位多被送到西医院进修学习,很少听到有谁再被送去跟某名家去抄方学习,以至于毕业多年还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对疾病进行正确地辨证。

但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你的惟一出路就是学好中医,用你的中医强项去解决一些西医没办法看好的疾病,那样,你就不再会因为成为一名中医的接班人而自卑。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要看好病,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地掌握辨证施治。

为什么要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辨证施治呢?这是由于中西医不同的学派特点所决定的,中医学是在整体观念的前提下通过观察生命现象进而研究其生命规律为特点的一门学科,它是从非解剖结构入手,以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为前提,探讨疾病诊治规律的高深学问。与之相反,西医呢,是以研究各解剖结构为基础,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作为探讨疾病诊治的出发点,所以若用西医的思维来指导中医用药,那就一定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请记住,中医的证是什么?用很简洁的一句话说,证就是人体功能态的外在表现形式,辨证就是对患者的内稳态做出评估的过程。通过这个评估过程我们可以掌握患者的功能状态,或正常我们说其是“平人”,或不足谓之“虚证”,或有余称之为“实证”,它是中医诊治疾病和保健的出发点。

以我的临床教学经验来看,教会学生如何打破西医思维束缚,正确、合理地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施治是最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形成。

那如何才能做到不受西医思维的影响,正确地辨证施治呢?我们还是来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

以西医的脑梗死为例,西医分为两大类,一是脑血栓形成;二是脑栓塞,相同点是血管不通。于是老师们根据部颁的标准,讲课中就把西医的脑梗死叫做中医的缺血性中风,十分强调活血化瘀的治疗,为什么啊,血管不通等同于中医的血脉瘀阻啊,不信你去看看现在的有关中医血瘀证的研究,多是以脑梗死或者冠心病为观察对象的。目前中医的有些科研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不能离开西医疾病的约束,研究一个证一定是以一个西医的病为前提的,这本身就是违反中医辨证思维的,这种研究作为学术探讨可以,但其研究成果一经推广,必然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我讲了,中医的证是人体功能态的表现归纳,中医是以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为切入点作为人的养生治病的出发点,它是非解剖结构医学,与西医的解剖结构医学根本不同,我们不能说中医的经气不畅就等于西医的血管不通,反言之不能说西医的血流受阻就等同于中医的血瘀证。刚上临床的学生以致很多青中年中医,治疗脑梗死、冠心病就摆脱不了活血化瘀的桎梏,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西医学科的特点,浑浑噩噩之中,把西医的解剖概念和中医的功能概念混为一谈了。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病案来谈谈。

一、突破西医思维正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必须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在辨证时必须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心中绝无西医的半点尘染。

案1脑梗死睑废

首先我得说明,这位患者是我导师看的,患者系我省已退休的卫生厅某领导,我还不够资格,呵呵。这案子的辨证非常精彩,思维非常值得一学。

该男性患者,60余岁,患脑梗死5个月,肢体功能恢复得较为理想,语言无明显障碍,神志也很清晰,但就是左侧眼睑不能闭合。患者本身是学中医的,知道这病后期的康复治疗西医没什么好办法,于是就寻求中药治疗,看了很多名家,用方虽然不同,但活血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则放在主要位置。当然了,效果不好,好了我们也就看不到下边这精彩的辨证思路了。

我的导师竟然在四诊合参后开出了一个补中益气汤来!

为什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请大家思考以后再接着向下看。

补中益气汤属于补益剂,功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反推之患者当有脾气亏虚的证候,那与眼睑不能收缩闭合有什么关系呢?

在中基里我们学了眼科“五轮学说”的基本理论,眼睑即中医的胞轮,属脾所司,“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眼睑不能收缩闭合,同时又见到脾气亏虚的证候时,当责之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所以眼睑废而不用。

脾气虚有哪些症状,不需赘言,大家尽知。

这个案子是摆脱西医思维干扰的典范,在进行辨证时,只从中医的睑废入手,合四诊所得资料而辨证,辨证结果就是患者处于一个中气下陷、升举无力的功能状态,“陷者,使其升之”。全然没有西医的脑部某根血管不通的束缚,也没有使用一味化瘀的药物。

此等用方,非学验俱丰者不能!

二、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要做到的第二点,就是要学会运用中医四诊采集患者资料。

案2脑梗死偏盲

这是一个中风急性期的患者,男性,50岁,起病时头痛,右眼颞侧半个视野缺如,肌力、肌张力尚可,无典型的口眼歪斜,血压180/120mmHg,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梗死。入院时,予以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血塞通(三七总皂苷)400mg静滴,同时予以支持治疗,平衡电解质。中药予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治疗3天,患者趋于加重,视野缺如增大。时余查房,查看此患者,头痛,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而这些中医的辨证要素在病历中均无反映,有的就是西医的检查结果,视野缺多大范围、肢体的肌力几级、肌张力如何等。

中医有个“十问歌”,大家别小看了这十问歌,你要是把这十问歌的内容问全了,一般的辨证要素你就获得了。现在的青中年中医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很少注重这十问歌内容的问诊,找不到辨证的依据就说无证可辨,是这样吗?不是,是问诊不到位!

视其舌红,苔薄黄,诊其脉弦。

于是我就辨证为肝阳上冲,损伤目精了。停用脱水剂,中医治以平肝泻火潜阳为基本大法,处方如下:

黄芩10g,白菊花10g,石决明30g(先煎),生地黄30g,白芍20g,制大黄15g,谷精草10g,木贼草10g,怀牛膝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