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3743300000023

第23章 真的是“急则西医,慢则中医”吗?(2)

到12月6日病人转来的时候已经是术后30余天了。转入的时候呈醒状昏迷状态,也就是说两眼有时候睁得很大,可对外界给予的刺激没反应。右侧肢体偏瘫,牙关紧闭,喉中痰声漉漉,不断有白色痰从气管插管里向外涌,护士是不停地向外抽吸痰涎。听诊两肺大量的痰鸣音。家属说,还有偶而阵发性抽搐,根据以前的用药判定,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

这位患者情况真不妙,气管插管、鼻饲管、导尿管、吸氧管、深静脉置管、输液管,都齐了,一个也不差。西药的治疗开了长长的一篇医嘱,无非营养神经、供能、平衡水电解质……都是一些常规的,可以说和患者在三甲医院的治疗一个样,对这种病人西药无特别办法,说穿了就是对症处理。

患者肺部感染很重,抗生素不用不行。但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医生很担心,和我商量选哪种,为什么?我们现有的抗生素都是西医院用过的,且病人很多用过的高档进口抗生素我院根本没有,按家属的说法,就抗生素一天都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查其住院每日清单,前后共使用了50余种,多是三四种联用,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其中有些进口的抗生素我都没听说过,呵呵。没办法,就选我们现有的唯一的一个四代头孢头孢匹肟吧,就高吧。其实这药病人早已用过,压根没把抗感染的希望寄托在西药上。

中医怎么辨证?患者痰多而黄白相兼,撬开其口,视其舌质红,苔黄腻,诊其脉滑。按照中医辨证,证属痰热蕴肺,蒙蔽心神,治当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方以涤痰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处方如下:

枳实10g,竹茹10g,陈皮10g,姜半夏10g,云茯苓15g,菖蒲10g,郁金10g,远志10g,桔梗10g,前胡10g,田三七末(冲)3g,芦根30g,黄芪30g,浙贝母10g,白术10g。5剂。

方以枳实、竹茹、陈皮、姜半夏、浙贝母、芦根清热涤痰;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化痰止咳;菖蒲、郁金、远志祛痰开窍醒神;“脾为生痰之源”,故以黄芪、白术、云茯苓健脾渗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颅内出血,离经之血便为瘀,故加田三七化瘀。

12月10日查房,患者神志仍不清,痰较前明显减少,痰白而稀,张口呵欠频频,视其舌淡白,苔白腻。诊脉仍滑。陪人诉患者腹泻,水样便,每日1~2次。改方如下:

生黄芪30g,白参5g,云茯苓10g,白术10g,石菖蒲10g,扁豆10g,陈皮10g,姜半夏10g,郁金10g,三七粉3g,制何首乌15g,当归2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7剂。

前方清热化痰,热邪已清。现神志仍不清,痰白而稀,张口呵欠频频,便溏,舌淡白,苔白腻,脉滑。四诊合参当辨证为脾虚痰盛,痰蒙清窍。故方改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祛湿化痰,佐入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三七化瘀。久昏神志不醒,多有虚证夹杂,经云“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佐以制何首乌、当归、补骨脂、骨碎补补肾生髓。

12月17日诊视,患者似对外界刺激有少许反应,牙关已不紧闭。两肺啰音明显减少,仍腹泻。上方继用5剂。

12月22日,入院后经这中西医联合的方案治疗10余天,患者的肺部感染基本控制,咳痰量很少,两肺几乎听不到多少啰音了。患者对外界的刺激也有部分反应,比如其子站在不同的位置呼唤,患者可以向跟随呼唤声音传来的方向转头,右侧下肢也有自主性肌肉收缩了。也未发生一次抽搐。但仍腹泻,每日5~6次。

对于这种患者来说,这疗效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是否继续使用中药患者家属持有异议,为什么,患者转到我院前,每日大便虽溏,但也就1~2次,到我院治疗后,每日大便次数增多,多的时候5~6次,认为是中药引起的,是吗?怎么办?

依我的看法,这次患者腹泻系使用抗生素菌群失调所致,与患者家属交流,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既然肺部感染已经明显控制,患者气道开放,要想一点痰都没有是很难的,尽管仍有感染加重的可能,这时候我们还是作出了大胆的决定。停用抗生素,加金双歧、易蒙停。

12月28日泻止外,其他病情无明显变化。家属认同菌群失调。同意继续使用中药。患者神志较前好转,呈嗜睡,对外界反应淡漠,仍偶有痰可从插管中吸出,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沉细,但欲寐”,加之舌淡胖,边有齿痕,考虑有少阴阳气不足。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故于健脾化痰开窍方中佐于附片、桂枝。

生黄芪15g,党参15g,白术20g,茯苓20g,远志6g,石菖蒲10g,郁金10g,附片3g,桂枝6g,砂仁6g。

12月31日:患者神志转清,可以根据家属和医生的要求抬起左手,视其舌苔,可自行张口,可根据要求自行收缩右下肢,舌脉无明显变化。

上方加灵磁石30g,三七粉3g。5剂。

2008年1月4日再诊:陪人说再次出现腹泻。经反复交流,是在经气管插管吸痰时,患者闭气时出现的少量排便,其他时间无腹泻。神志进一步好转,家属诉说,患者对其女的问话含糊回答(气管插管未拔出),但可以听明白其意,回答基本正确,右上肢肌力好转,可以半握拳。

上方加石榴皮10g,赤石脂10g,收敛固肠再进。

1月6日再诊:泻止可与医生交流,只是语言含糊不清。前方再进。

1月12日:患者已可咀嚼,自行吞咽3日,检查已经能配合,对答切题,反应灵敏,已可靠起。至此,第一阶段治疗可以说是很满意了。

12月16日拔出了气管插管,其后病人步入坦途。

有人说,手术后,神志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或者说靠患者自行恢复,何以术后30天不得苏醒?现在有人说,重症感染中医无所作为,此患者又当以何解释?

但我认为中药的治疗依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治疗中,采用了放音乐、家属呼唤交流(无论患者有无意识)等辅助的综合治疗。

住院3个月患者语言、肢体功能恢复得非常理想。出院时,可自行站立,在搀扶下行走,语言、饮食都很正常。

这样的重症病例仅有一例大家可能认为是碰巧了,很难说明白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简要说1个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合并重度肺部感染病例。

这个病人是位老年男性,70余岁。因突发意识不清、四肢瘫痪入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磁共振、MRA等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后并发疗重度肺部感染,予气管切开,使用泰能、美平、万古霉素等多种高档抗生素,未取得明显效果,又并发了真菌感染。后并予肺灌洗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该院痰培养加药敏试验,显示56种抗生素除万古霉素外,全都耐药。但万古霉素该病人已连用10余日,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该科曾在美国留学、省内知名的神经内科专家某主任,建议家属将病人转入我科治疗。转入我科前,已在该院重症监护室抢救38天。入住我科时,病情已十分危重,患者神志不清、大量痰液不断从气管导管中涌出。同前面的患者一样,西医该插的管子是一根不少。转入后我们仍以中医辨证为主导,西医的静脉输液作支持。患者入院后1周不到,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神志转清,通过近2个月的治疗,病情稳定,拔出了气管插管,神志转清、语言、上肢功能基本恢复。不如前例患者幸运的是下肢不能站立,但必竟活了过来。限于篇幅,不再详述诊疗经过了。那所医科大学附院神经内科的两位主治医师看过这位病人后,由衷感叹:“祖国医学确有不可思议之处。”

四、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接下来再说一个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患者是我们手术室的一个护士,现在还在我院工作。

患者,女性,28岁。2008年5月左右,由于胆道畸形,在我们医院做择期手术,主刀请的是外院的肝胆外科的一个主任医师,手术时间4小时左右。出手术室6小时后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第2天早晨由于低氧血症持续不能纠正,外科的医生请我会诊。看完所有的检查、心电监护、胸片、血气分析等,我的第一印象是并发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告诉外科的负责医师,外科医生就紧张起来,为什么?这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况且是本院的职工,不好交待啊。

于是,当日,也就是术后第2天,那位肝胆外科的主刀医师就及时赶到会诊。

呵呵,他比我们的外科医生更紧张,为什么?毕竟他是在外院手术,丢不起这个面子。当时啊,他提出,不要用国产抗生素了,用进口的吧。很快,进口的抗生素就调进来用上了。

第3天,病情毫无好转,并再加重,那位肝胆外科的主刀医师便请来了他们医院呼吸科的主任,会诊的结果,诊断成立。当时提议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乌斯他丁,这种药可减轻术后肺部的炎性反应。另外加用了大剂量的沐舒坦(氨溴索),每次300mg,每天2次,静脉滴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药这么大量地使用。呵呵,见识不够啊,毕竟是学中医的,更不是搞呼吸科的。

由于是本院的职工,而且是年轻的职工,这事引起本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发下话来,不论花多少钱,要尽一切力量抢救!呵呵,湖南某全国知名医院的呼吸内科教授们也就很快应邀参加了会诊,诊疗方案再次作了部分调整。

术后,第4天,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第5天下午,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情况下,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合度下降到0.60左右,心率上升至120余次,病情益发危重!外科的医生再请我会诊。

呵呵,外院的医生不能随叫随到啊!

几天的会诊,病情并不见好转,家属几乎失去希望,接下来的治疗怎么办?

我心中没什么底,为什么?这种并发症我也没有太多的抢救经验!按照一般的做法,可能要做气管切开了,予有创呼吸了。和家属谈,家属只说你们想办法,做不做这气管切开,就是没明确态度。

怎么办,西医疗效不好,这就给我们中医机会了。我心想中医能否对本病有作用呢?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于是告诉家属,西药用到现在情况一直不好,用点中药吧,同时密切观察,真不行再说吧。家属立即表示同意。危重人在绝望的时候啊,是我们大胆运用中医药的极好的机会,呵呵。

从第一次会诊,一直到后面外院的教授多次会诊,不管有没有请我,我每次都到了,为什么?因为这病我治的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因此,病人的病情我了解得非常清楚。

从一开始会诊,患者就告诉我,呼吸憋闷,总感到提不上气,唯恐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同时感到全身无力,极度疲乏。其后,由于低氧血症,心率一直在100次以上,患者一直诉说,心慌得厉害。再查,患者全身汗出不止,视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而无力。于是断为手术耗损正气,以致宗气亏虚。为什么这么断定,宗气亏虚的诊断要点,请朋友们参考本书的有关内容理解。于是,把升补宗气作为了基本大法。用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60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山茱萸30g,麦冬10g,五味子10g。1剂。

下午5时,家属将此方浓煎好,喂服第1次,夜间,再服二煎。

本方以升陷汤升提宗气,合生脉散益阴补气,汗多必致阴伤气耗。更加大剂量山茱萸以固脱!

次日,查完房后,我去看病人,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合度已高于0.93,家属是非常的高兴,于是告诉原方再进1剂。

当天下午,便撤了呼吸机。其后第3天出院,时症仍见周身乏力,头晕,多汗,再求方,以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未再使用西药,十数剂而症平。

这位患者最后病情逆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我的看法是中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在西药未能改善病情,且治疗方案未加更动的情况下,患者病情得以迅速好转,摆脱危险,可以说中药的功劳是万万不可谋杀的!

中医能治危重症吗?我看能!

关于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成功案例,在众多医籍中是比比皆是,希望热爱中医的人能用心地探讨研究,以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艺!

中医不仅对于一些慢性病,而且对于一些急危重病都有着可靠的疗效,关键在于我们:

1.要有信心,不要人云亦云,还没实践,就臆断中医只能看慢性病。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水平,在危重疑难病辨证中能做到准确辨证,合理组方。

3.勇于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