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3743300000016

第16章 从病例谈“随证施治”(2)

二、头痛痼疾再发,证属中气亏虚,益气升阳建功2007年1月6日患者诉昨夜血管神经性头痛再复发,感头部疼痛,时发时止,夜寐不安,寐则头部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少言,纳差,大便日1次,便溏仍未成形,胃脘疼痛基本消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查:腹软,胃脘无明显压痛,左下腹压痛消失。

很显然,现在这患者以头痛为主症了,泄泻已经基本控制。“急则治其标”,当从头痛入手辨证施治了。这组症状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这是一个中气亏虚头痛证型,久泻脾虚,清阳不能上升,清窍失养,所以头痛痼疾再发,当从头痛论治。清阳不能上升,头部卫表不固,故头汗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用方如下:

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5g,炙甘草15g,丹参20g,蔓荆子10g,葛根30g,百合20g,浮小麦10g,桑叶6g。3剂。

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加丹参和血止痛,蔓荆子为止头痛之要药。加葛根升清止泻,百合、浮小麦、桑叶相伍益阴敛汗。

1月7日,服方1剂,头痛止,然大便次数增加到3次,便溏,腹不痛。头汗仍未止,遂在前方中加入赤石脂15g固涩止泻。另用五倍子打粉醋调外敷神厥穴敛汗、止泻。

1月8日头痛未再发,大便日1次,质偏溏,头汗无明显好转。为什么服方后又出现腹泻加重呢?脾虚久泻滑肠之患者,当归、百合为阴柔之品,与脾虚不宜,故泻再加重,复再加入赤石脂加强了固涩止泻之力,故病又向愈。

三、头胸膺汗不止,证属大气下陷,升阳举陷汗敛1月9日查房,患者情绪很紧张,诉寐则胸膺以上汗出不止,醒来头发湿如水浸,气短,动则感提气不上,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从腹泻到目前汗出不止,主症是接连发生变化,但其均与中焦脾胃虚弱有关,那为什么又出现在胸膺以上部位寐则汗出不止呢?是因为营卫出中焦,脾胃亏虚,卫气化生无源,久泻常导致中气有下陷之势,所以上焦卫气更虚,以致胸膺以上部位寐则汗出不止。或云“盗汗属阴虚”,此不可胶柱固瑟。明·张介宾说过:“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当合四诊而辨治。

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3g,柴胡5g,炙甘草15g,桂枝10g,防风6g,生白芍10g,淮小麦30g,大枣10g,生姜3片。3剂。

这方子其实是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玉屏风散的复方了。方中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桂枝汤调合营卫,患者有汗出、畏风之症,当有营卫不和证候了,合玉屏风散意在益气固表以止汗。

炙甘草、淮小麦、大枣组成了甘麦大枣汤,为什么我会在方中用到甘麦大枣汤呢?请大家思考。

1月12日再诊:患者精神很紧张,诉说非常害怕入睡,在眼将闭似闭之时,总感到心气欲脱,惟恐睡去不再醒来,入睡总要小女儿坐在床边,抓着她的手方敢入睡,其女告诉我,其母入睡则头汗出如豆粒大,很快就湿透头发,上衣尽湿,醒来则有欲脱之感。心悸、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少气懒言,极感疲倦。大便已成形,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当时我的辨证是大气下陷了,为什么这样辨证?在后面“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质”一文中,我会详谈大气下陷的辨证要点。先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先思考,然后接着向下看。

1.大气下陷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这位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大气下陷呢?

3.又为什么出现了心神不宁的症状呢?

根据四诊合参,当时疏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30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知母6g,山茱萸30g,怀山药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麻黄根10g,酸枣仁15g,炙甘草15g,大枣10枚。5剂。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先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玉屏风散以止汗,为什么没取得好疗效?问题可能出在没有加用敛汗药以标本同治上,尽管辨证不错,依旧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汗为心之液,久汗不止,必耗心气,心神失养,也就出现了精神紧张、心悸不宁的症状了。气随汗泄,肺气不足,故出现了气短不足以息症状。同时,气耗则卫表更加不固,所以汗出加重,少气懒言,极感疲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虚之征象。四诊合参,以心肺经气虚为突出表现,宗气司呼吸以行心脉,心肺气亏,当责之于大气(亦即宗气),所以选用了升陷汤加减。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固涩止汗,同时龙骨、牡蛎具有重镇安神的功效。伍以酸枣仁养心安神,标本同治。佐入甘草、大枣内含甘麦大枣汤之方意,对于精神紧张属心气亏虚者,用该方甘润缓急,常能获得满意疗效,此为个人临床心得。

患者服药第二天汗就止了,精神慢慢好转,气短乏力逐渐减轻,心悸消失,服完5剂复诊时已判若两人,惟服药5日内未大便1次,腹无所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我先不说接下来使用的处方,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为什么患者会出现便秘?

2.便秘使用什么方法治疗为好,请大家开出处方来。

四、大便秘结不通,证属气虚阴亏,益气润肠得行1月17日患者复诊,说服前方,第二日汗止,精神好转,心悸慢慢消失,气短乏力、神疲肢倦明显减轻,思食,饭量明显增加,惟自服上方5日以来未解大便,问其腹无所苦,视其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细弱,较前明显有力。

为什么患者会出现便秘?其因有二:一是汗出过多伤阴,肠道失润;二是使用了煅龙骨、煅牡蛎等收敛之品,肠道更加失润。六腑以通为用,尽管患者腹无所苦,亦当通其便。但大家要注意,通便之法,不惟是泻下。此等患者中气亏虚,久泻才得痊愈,若攻下,必泻下不止,惟当以益气润肠为正治。此为学友们必须牢记的地方。随疏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30g,升麻3g,枳壳6g,当归30g,白术30g,怀牛膝20g,肉苁蓉20g。4剂。

方以白参、生黄芪、白术益气健中,升麻、枳壳升清以降浊,清气升,浊气自降,大便易通,此为虚证便秘治疗要点之一。复入当归、白术、怀牛膝、肉苁蓉润肠通便,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几味药用量特别大,“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几味药用于通便,量小则难以获效,临床亦当牢记。

患者带药出院,第三天电话告诉我便畅,很正常,食欲再增,惟偶有胃部隐痛,持续时间短,嘱其服药完再诊。

后更方为参苓白术散进一步巩固疗效,西药在抑制胃酸药的基础上加用了灭滴灵、氨必仙抗杀幽门螺杆菌,为什么?胃炎患者大部分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嘱其使用1周。

后电话随访,一切安好。

此患者入院后,很快停用了抗生素,西药只予能量作支持治疗。故其疗效当为中药之效无疑。住院期间,病情一变再变,先是腹泻,再是头痛,接下来为头胸汗出不止,最后表现为便秘。仔细分析,其脾气亏虚贯穿病之始末,但每一主症出现,其辨证角度均有不同,先从泄泻辨治,健脾祛湿固涩;再从头痛辨证,治以益气升清止痛;接下来是从汗证辨证,治以升阳举陷敛汗;最后从便秘入手,治以益气润肠收功。尽管益气贯彻始终,但随着证的变化,选方各有侧重,法随证转,方从法出。虽有曲折,终获全功。

看完我的这篇稿子,不知大家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