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36

第36章 其他便秘(2)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3例,服药一剂后排气排便、腹胀消失者为显效,共44例;服药一剂虽已排气排便,但仍有腹部胀痛,服药两剂方才达到效果的为有效,共7例;服药两剂仍无疗效的为差,共2例。

经验心得 临床骨折多数合并有暴力外伤史,如高空坠落或滑倒着地,在这一暴力传导过程中多对脊髓有一定震荡致伤;椎体骨折后局部血肿亦可刺激周围神经纤维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同时骨折后卧床,失去正常的大小便体位,患者心情紧张均可导致胃肠蠕动减弱而产生腹痛、腹胀、便秘。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中坚实,按之痛甚,二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坚数。中医认为本症为瘀血留内与燥热结屎相结,血瘀不畅致腑气不通;治疗应以攻下逐瘀之法,以清泻实热燥屎,逐瘀散结。大成汤中重用大黄、芒硝泻热逐瘀;枳壳、厚朴、陈皮破积导滞,木通行气利水,而且配合苏木、红花活血化瘀,利于骨折修复。诸药合用而收显效。它的应用体现了“通则不痛”、“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骨不接”等朴素的中医理论原则。

方剂出处 桂光明.大成汤治疗外伤性腹胀便秘53例报告.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55大黄粉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便秘治疗方法 以大黄敷脐治疗,用生大黄粉3g,以50~60度白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外用敷料固定。每日于局部用50~60度白酒5ml加湿1次,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泻下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0例,患者均有中风病史,排便间期延长达3日以上排便1次,均已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显效2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经验心得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因其全身脏腑功能减退,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症状。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在肾间动气之处,故神阙穴与脾、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刺激该穴可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速达病灶,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临床对于便秘的处理通常采用口服缓泻剂或外用开塞露等法,但前者易给患者带来胃肠不适,后者使用时甚为不便。

本方法克服了以上不足,以穴位刺激加药物局部吸收治疗,疗效较好,给药途径便捷。

方剂出处 赵美荣,等.生大黄粉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便秘4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7):26大黄逐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

药物组成 生大黄30g(后下),生姜30g,槟榔30g。

随症加减 脘腹胀满、腹中坚实、痛疼拒按、纳呆发热者加桃仁、当归、牡丹皮以活血化瘀,攻下通便;汗出过多、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者加麻子仁、杏仁、生地黄、麦冬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嗳气频作、腹中胀满、纳食减少者加沉香、木香、龙胆草、乌药疏肝理气,泄热导滞;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补中益气,养血润肠;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玄参、生何首乌、知母清热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治疗方法 上述药物加水500ml浸透后,煮沸,取汁约300ml,每日1剂,根据情况,酌情口服。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软坚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76例,服用1~2剂,12h内排出大便者86例,为优;服用1~2剂,加用开塞露等润肠药物12h内排出大便者64例,为良;服用剂量较大,2~3日内排便者22例,为可;服用剂量较大,2~3日内仍未排便者4例,为差;总有效率97.7%。

经验心得 胸腰椎骨折后腹胀、痛、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神经系统直接损伤,或血肿刺激压迫交感神经等,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括约肌松弛,致使腹腔内容物潴留,积气积液。治疗期间,长期卧床,气机不畅,传导运化失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粪质干燥坚硬,难以排出。脊柱骨断筋伤,督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脏腑由之不和。在中焦则导致肠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则糟粕积滞于内;或瘀血化热,津液内耗,不能润肠通便;或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糟粕内停,均可见到腹部胀满疼痛,大便干结难下,不欲饮食,甚则恶心呕吐、滴水难下等症。用大黄逐瘀汤治之,方中生大黄苦寒性猛,气味俱厚,寒沉而不浮,走而不守,长驱直行,直达下焦,能荡涤肠胃积滞,消痰下气;生姜可制约大黄的苦寒峻猛之性,使苦寒之品不伤胃气;槟榔味苦能降,味辛能散,降气行滞作用较强。气降则痰行水消,滞破则积除水化,所以槟榔具有降气破积,通行导滞,利水化湿之功。3味药等量配伍,能泻除肠胃积滞,软坚通便,使燥屎缓慢而下,使胃肠道积滞散,大便行,里实除,腑气通,腹部胀满疼痛诸症消除。

方剂出处 张勤.大黄逐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176例报告.中医正骨,2005;17(8):48抵当甘草汤治疗外伤性便秘

药物组成 水蛭10g,虻虫6g,桃仁10g,大黄12g,甘草5g。

治疗方法 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服150ml,服药后便通则停服,小儿、体弱、高年、孕妇、有内出血者慎用或禁用。

功效主治 峻下瘀热,祛瘀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治愈(1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1个月内无复发)26例,占86.66%;好转(1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3例,占10%;无效(2日内未排便,症状无改善)1例,占3.33%。总有效率96.66%。

治验:杨某,男,42岁,因车祸致腰部疼痛难忍,不得转侧6h入院。诊断为L3压缩性骨折。入院4日大便未排,前医诸法无效。症见:腹痛,腹胀,口干,发热汗出,胃纳减少,舌质紫红,苔黄燥,脉弦涩有力。予水蛭10g,虻虫6g,桃仁10g,大黄12g,甘草5g。嘱其加入水600ml,煎取300ml,再加水300ml,煎取150ml。两次煎取液混匀,每次温服150ml。服1次后未便,至3h再服150ml,服后1h排便1次,便质稍软,后又排便2次,腹痛、腹胀消失,发热汗出、口干明显好转,胃纳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再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调治善后。

经验心得 外伤患者由于瘀血内阻,气机不畅,血气阻滞,津液不布,加之外伤患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弱,推动无力,排空减慢,则见粪便干结滞涩,长期难以排出,故用抵当甘草汤峻下瘀热而通便。方中大黄苦寒沉降,荡涤胃肠,攻积导滞泻热通便,攻下逐瘀;桃仁活血润肠便通;但因蓄血停积坚硬,非用嗜血之动物,不能药病相当,故用虻虫走阳络,水蛭通阴络,攻下蓄血;甘草调和诸药,扶正解毒,以缓水蛭、虻虫峻猛之性。水蛭、虻虫均有抗凝作用,改善血液循环,虻虫还有轻泻作用;大黄含有蒽醌苷,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排便;桃仁含苦杏仁苷、脂肪油等,有降低血液黏滞性,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以活血润肠而通便;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苷、异甘草黄苷等,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解毒作用,因此具有减轻肠胃充血水肿炎症的作用,以缓和水蛭、虻虫的毒性峻猛之用。

诸药合用,具有攻逐瘀热、润肠通便之效,因此自拟抵当甘草汤治疗外伤性瘀热便秘效果良好。

方剂出处 何文绍.抵当甘草汤治疗外伤性便秘30例.四川中医,2003;21(9):79电针配合按摩治疗术后便秘治疗方法 电针疗法:患者仰卧,取双侧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常规消毒皮肤后,将28号1.5寸毫针直刺穴中,提插捻转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G-6805电针仪,选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按摩法:患者仰卧,暴露腹部。操作者用手掌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揉患者腹部三十六圈,再逆时针方向轻揉三十六圈,力量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然后用拇指向腹部垂直按压双侧天枢、石门、下关穴,每穴按压1~2min,诸穴按压3遍为1次,每日1次。

功效主治 补气益血,调理胃肠。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3例,全部治愈,其中治疗1次而愈40例,占93.0%;经治疗2次而愈3例,占7.0%。治疗后半小时内排便21例;2h内排便9例;4h内排便6例;8h内排便4例。

经验心得 术后便秘是由于手术麻醉对肠功能的抑制所致,且手术与麻醉重伤气血,气虚则转运无力,血虚则肠失润下,胃肠气机紊乱,腑气不畅,故治疗以补气益血,调理胃肠气机为主。天枢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两穴合用能鼓舞中气,培生化之源,中焦健旺,自能生气化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滋阴生津以润肠,且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三阴交能增强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加强肠道功能,使气机升降得顺以通便。而石门为三焦募穴,可化气输精,促进运化之功,下脘为任脉与脾经交会穴。针刺、指压诸穴配合腹部按摩可振奋脾胃阳气,濡养气血,调理胃肠被抑制之气机,醒脾胃,促运化,恢复胃肠蠕动,使术后患者的大肠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便秘自愈。

方剂出处 杨璀健.电针配合按摩治疗术后便秘43例.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25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便秘穴位选择 第1组:天枢、上巨虚、支沟(均取双侧)。第2组:大肠俞、支沟(均取双侧)、会阴、长强。

治疗方法 操作:2组穴位交替使用,第1日取第1组,第2日取第2组。8~10日为1个疗程。第1组治疗时治疗仪正负极分别按同侧天枢及上巨虚,左右两侧接法相同,支沟不通电。第2组治疗时治疗仪正极接大肠俞上,负极分别接长强或会阴。通电时间30~60min,多采用连续波。电流以各人耐受程度而定。电疗时患者能意念腹部大便运行,肛口肌肉作松弛与收缩运动更佳。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3例。痊愈27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有效6例患者半年后随访病情得到改善,治疗后大便有时干结,需配服软便药以助大便排出。

治验:俞某,女,46岁。患者10年来每次大便时间需半小时以上,总觉大便堵在肛内不能排出,便时肛口肌肉有挛缩感,常需用手指插入肛内帮助排便,便后总觉排便不尽,有时一日上厕达10多次,直肠肛门指诊见肛管变长,作排便动作时肛管不松弛。肠道传输试验第5日直肠仍有10~20粒标记物,提示直肠潴留现象。排便造影:排不出或只少量钡剂排出。用力排便肛门直肠角小于90°。诊断为盆底痉挛综合征便秘。采用上述G6805-2A治疗仪电针治疗。于第2日电针第2组穴位后即感便意,大便通畅,便后无便而不尽之感。连续电针1个疗程,各项检查及试验正常。半年后随访,每日大便1次,排便顺畅,盆底痉挛综合征、便秘各症状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 盆底痉挛综合征便秘多认为属肌肉功能异常,故治疗以设法恢复肌肉的正常功能为主,各种手术方法不一定能见效。临床采用的电疗方法旨在对直肠肛门及盆底的肌肉进行良性刺激,以纠正其排便时肛门直肠及盆底肌肉的异常活动。从中医的经络学说来看,我们所选天枢、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便秘的重要穴位;支沟、大肠俞、长强也是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会阴及长强的电针刺激,对肛周及盆底的肌肉、神经、血管都能起到良好的按摩治疗作用。如患者能结合作肛肌运动,则收效更佳。

方剂出处 王少光.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便秘36例.新中医,2000;32(7):29二薯汁治疗产后便秘

药物组成 马铃薯汁100ml,甘薯汁(地瓜)100ml。

治疗方法 上药文火煎沸后,加入蜂蜜10ml,香油5ml,睡前顿服,连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8例。疗效标准,痊愈:每1~3日排出软便1次,或1日排出软便3次,无其他自觉症状。好转:大便仍干燥,但能自行排出,不需服中西药帮助排便。无效:服药后大便同治疗前。68例患者用本法治疗后,痊愈46例,好转22例,有效率100%,多数患者服药2~3日,便秘明显好转,2~4个疗程痊愈。

治验:刘某,女,28岁,产后2周即出现大便秘结,服用酚酞或用开塞露均可奏效,但停药后便秘如前,现大便秘结已历时2个月,经常3~5日排便1次,便时困难,时而出现大便带血。近5日来便秘加重,便似羊矢,伴口干唇燥,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舌红少苔。嘱其用马铃薯汁、甘薯汁如法服用,服用3日,大便能顺利排出,继服3日,每日能正常排便1次,服至第2个疗程,大便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