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09

第9章 操作方法(1)

第一节心理准备

千百年来,先贤们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针刺过程中配合治神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神在针刺治疗上居于首要的地位,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亦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其实质就是指要做好“心理准备”,即要调理好医患双方的心态,使之处于镇静和平稳的状态。治神之义,着重在于阐明针刺之时医患双方的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针刺前的心理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生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是患者的心理准备。前者是医生在针刺时要聚敛心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后者是患者精神保持松弛,消除恐惧心理,以平静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操作。

一、施术者的心理准备

1.施术者固有的心态《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意即医术差的医生只知拘守针法和病变部位治疗疾病,而医术高明的医生在针前首先调整自己和病人的心态。特别是作为医生,首先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夫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致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无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大医精诚》)。同时,对患者要有同情心,把给患者治病看作是自己应尽之责任,这样才能摆正心态,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观察患者时的心态《千金要方》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医者针前首先必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辨神施治。“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详细询问病情,结合病人的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疾病之虚实,方可运用补泻手法。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持针之道,欲端于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应补则补,应泻则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操作时的心态在针刺前,由于患者多有紧张的心理,所以医生针前又须安定患者之心神。医者要善于调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应热情耐心地向患者讲解,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如《灵枢·师传》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使患者对针灸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医患合作,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在操作时,应“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并“详察形候,纤毫无失,”

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说明医者在操作时,一要心态平衡,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静下心来为患者诊治,方保无虞;二是诊治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详细诊察,不得出半点差错。这些,都是医生在刺络时必须具有的正确心态。

二、病人的心理准备

《标幽赋》曾说过:“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心主神明,主血脉,心神定则血脉和,经气易至,则见效快;否则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经气逆乱而不利于治疗。由此可见,患者在针刺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针刺前,患者的精神应放松,要认真听取医生的讲解,消除恐惧心理,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言:“古人刺法取血甚多,如头痛腰痛大泻其血,今人偶尔出血,惶恐失措,病何由除。”言之有理。

针刺时,患者眼睛不要看针刺的过程,医者可通过与患者谈话而分散注意力。有的人对出血高度敏感,更不要看刺后流出的血液。以免产生“晕针”现象。

第二节体位选择

背穴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得是否适当,对取穴准确、操作方便、持久留针和预防气胸、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背部针刺还可能因体位改变而导致气胸,亦易因紧张或刺激过强而产生晕针。因此,体位选择十分重要。选择体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便于施术者取穴和操作,二是便于患者治疗时舒适和持久。背针时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一、俯卧位

俯卧位在背针疗法中最为常用。患者俯卧于床上,胸部垫一枕头,双手前臂放于下颌部,亦可头部放在枕头上,面侧向一方,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主要用于背、腰、骶部穴位的针刺。

二、侧卧位

侧卧位对因身体原因不能采用俯卧位的患者较为常用。患者侧卧,双膝屈曲重叠在一起,背部略后突,主要用于督脉穴的针刺。

三、俯伏坐位

患者采用坐位,双前臂放在胸前桌子上,头部略为前倾,或额部放在双前臂上。用于肩背部和上背部的针刺。

四、侧伏坐位

患者采用坐位,胸前小桌子上放一枕头,双手抱于枕头上,头部向一侧倾斜,颞部枕于手背上。适用于肩、上背部的针刺。

背针时选择体位要尽量让病人舒适或有所依靠,能尽量暴露所取穴位,坐位时容易发生晕针,故应尽量采用卧位,如必须采用坐位,刺激应轻,同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安慰,以防晕针。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2种或2种以上的体位。

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2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第三节针具的选择

《灵枢·官针》篇中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由于背穴的特殊性,对针具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针具的选择主要从针的规格、针的质量等多方面进行。

一、规格的选择

毫针规格即针的粗细长短。

毫针的长度分为:13mm(0.5寸),25mm(1寸),40mm(1.5寸),50mm(2寸),75mm(3寸),100mm(4寸)6种。背针常用的长度有25mm(1寸),40mm(1.5寸),50mm(2寸),75mm(3寸)几种。其中,1寸和1.5寸多用于肩背部,2寸和3寸主要用于腰区。

粗细分为0.45mm(26号),0.40mm(28号),0.35mm(29号),0.30mm(30号)0.25mm(32号),0.22mm(34号),0.20mm(36号)7种。其中背穴常用的是29号和28号。

在临床上,针具的选择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背部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腰骶部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同时一定要按所取穴位安全深度选取针具,以防寻找针感时无意中超过安全深度。其安全深度参见第7章。

二、质量的选择

针刺前对毫针的质量应仔细检验,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四个部分。

1.针尖要求圆而不钝,不可太尖锐,以类似松针状为佳。用前须检查针尖是否有卷毛或曲钩,方法是:以消毒棉球裹住针身,将针边捻转边退出,如觉有涩滞感或退出后针尖带有棉絮,即表明针尖毛钩,应弃之不用。

2.针身以挺直、光洁、润滑而又富有弹性者为佳,用前要注意针身是否有弯曲、折痕、锈蚀、斑剥等情况。一般来说,弯曲不明显者可修复平直后使用,有其他情况者应弃之不用。

3.针根针根指针身与针柄连接处。临床实践发现,断针事故多发生于针根部,因此,仔细检查针根有否松动,或出现剥蚀,如有这种情况,应弃之不用。

4.针柄指金属丝缠绕部分,如松动等亦可引起针灸意外事故,尤其是温针灸时,易引起艾火脱落烧伤。可用右手执针柄,左手拇、示指紧捏针身,并行拉拔晃动,以检查针柄是否松动。

第四节消毒法

古代医家虽然缺乏当今的消毒概念,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已认识到对针具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去除“毒气”,减少感染发生。在现代,消毒更成为针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具或皮肤未经很好消毒可能引起感染或带进包括血清性肝炎在内的病毒。其中,针具最为关键,针体上多携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消毒不严,即可植入体内。

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病人的施针部位。

一、针具消毒

针具用后即应消毒,暂时不用的针具也应定期高压消毒,夏天3d,冬天1周,没有高压消毒的针绝对不用。针具的消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高压消毒一般应采用高压消毒。具体方法是:将毫针、体穴或耳穴用的埋针针具等用具用特制的金属消毒盒装盛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于15磅气压,120℃高温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过的针,使用一次即须再次消毒。

2.煮沸消毒在条件不具备情况下,可将针具置于净水锅内,煮沸后再煮15min以上。一般可在此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用2%的溶液,可提高沸点至120℃,并能减低沸水对针具的腐蚀作用。另外玻璃罐具也可用此法消毒。

3.乙醇消毒在应急的情况下,采用75%乙醇浸泡20~30min。另外,对一些不宜用高压或煮沸消毒的针具如皮肤针,也可用乙醇浸泡消毒。将针具放在75%乙醇内浸泡30~60min,取出擦干后使用。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也需进行消毒。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外以消毒纱布遮覆。

近年,临床已推广使用由工厂采用环氧乙烷消毒过的一次性针灸针,应该大力推广。穴位注射用的针具必须使用一次性针具。

其他与毫针接触的针管、针盘、针盒、镊子等,可放入2%来苏尔溶液浸泡1~2h。经过消毒的毫针,要放在消毒后的针盘内,消毒巾盖好,或放在消毒后的针盒内。

二、术者手指消毒

术者的指甲应每天修剪,术前用肥皂认真清洗,用乙醇棉球擦拭消毒,不宜使用苯扎溴铵溶液擦拭方法。先用左手持镊夹住乙醇棉球,自指尖向下擦拭至根部,换一棉球再依次用此法消毒其余部分。待乙醇蒸发干后,右手持乙醇棉球消毒左侧手指。消毒后方可持针操作。

三、穴位皮肤消毒

皮肤消毒应用止血钳挟持乙醇棉球,禁止用手握1个棉球从上擦到下,因为这不仅达不到消毒的目的,相反造成了细菌的传播,待乙醇干后再开始进针。每一穴位,用1个乙醇棉球消毒,棉球不可太干或太湿,亦不可撕开再用。

更不要1个棉球消毒数个穴位。也有人主张一般直径1.5cm的乙醇棉球最多分三面消毒3个穴位。消毒时,注意将棉球由内向外绕圈擦拭。消毒后,应等到乙醇蒸发后才可施针。取针后,可用一较干之乙醇棉球或高温消毒过的干棉球按压针孔。在用穴位注射时,可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乙醇脱碘,即用乙醇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

四、进出针时的消毒

进出针时的消毒主要是解决已经消毒的皮肤和针具不再受污染。进针前,用干净镊子挟针柄取针,并用无菌棉球裹住针身,押手(左手)示指或中指稍重压于穴位旁,2寸以下的针用推刺法,即右手拇指、示指持针柄,中指端压在押手指的对侧,并以指腹抵住棉球裹针身之下段,右手拇、示二指稍用力向下将针刺入适当深度。2寸以上的针用剁刺法,即左手拇、示二指压在穴位两侧并稍崩紧,右手持裹棉球的针下端,露出针锋2~3分,对准穴位刺入适当深度,再按要求行针,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眼,防止出血。

五、室内消毒

针灸室应干燥通风,避免潮湿,每周应进行1~2次紫外线消毒。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床单等物品,要经常换洗晾晒。治疗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卫生洁净,并定期用专用消毒灯照射消毒。

第五节持针法

持针法就是医生进针前手持毫针的方法。持针不正确,就会在进针时产生疼痛,影响患者情绪,使进针不顺利,有时还易引起弯针。因此,对持针的方法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一、“刺手”与“押手”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施行手法操作,押手的作用则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协助刺手进针,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还有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作用。正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确是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