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66

第66章 传染病(2)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至阳、筋缩、命门、长强。配穴:水沟、上星(或百会)、风府(或哑门)、涌泉。语言障碍加金津、玉液放血,通里、廉泉;智力障碍加神庭、内关、丰隆;抽搐加合谷、血海;面瘫加下关、颧髎。

2.操作用毫针刺法。选取28号1.5寸亳针,依据腧穴所处的不同位置,采用平刺、直刺或斜刺等方法,进针0.8~1.2寸,采用捻转补泻法,拇指向前、示指向后为补法,反之为泻。主穴均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40min,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d。

方二

1.取穴取脊针穴:双颈穴、双口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毫针快速刺入,先以90°直刺1~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转,得气后用左手拇指或示指指腹压在穴下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1.4寸,同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峡放留针30~40min。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

闫海飞用方一治疗12例经12~54次治疗,临床治愈8例,显效4例。其中12~36次治愈6例[闫海飞.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9]。王惠敏用方二治疗6例,2例痊愈(王惠敏.脊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7)。

【处方荟萃】

部位腰丰,位于腰区,第3腰椎棘突下缘,左右旁开各5分。左右计2穴。采用一指禅推法。操作者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腰丰穴推拿点上。推动速度每分钟为100~160次,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69)。

【按语】

病毒性或结核性脑炎在急性期经西医治疗,发热等症消失后,往往不同程度的遗有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这时采用针刺调督法治疗,可以加速患者康复。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达头巅,入属于脑,手足三阳经均与之交会,为阳脉之海,刺之可以畅达全身阳气,振奋脏腑功能。因督脉在循行中“上入络脑……上循膂络肾……上贯心入喉”(《素问·骨空论》),与心、脑、肾关系密切,因而与人体真元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代君主而统神明,调节督脉可通髓达脑,改善精神及运动功能。涌泉为肾经井穴,刺之可振奋肾经经气,通窍开闭,与调督法共达健脑益髓而治本之功。

治疗中发现,病程长、结核性脑炎效果较差,但坚持治疗也能取得良效。

也可用背针预防流脑,用5分至1寸毫针刺入大椎穴,针感向下传导至尾首处为佳。配曲池针1~1.5寸,针感至手指。均留针2~3min。捻转泻法。

发病率可由1.1%下降到0.2%[江西中医药,1985,(2):47]。

二、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早期属于中医学中“湿温”范畴,后期属于“痿证”范畴。

【病因病理】

患者在感染病毒后,随血液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并形成后遗症。中医认为是外感风热暑湿时行疫毒所致,邪毒由口鼻而入,侵入肺胃,流窜于经络,导致气血滞涩,肢体萎弱不用而成瘫痪。

【诊断要点】

1.当地有该病流行,有接触史。

2.发热,多汗,烦躁不安,感觉过敏,疼痛,颈背强直,腱反射亢进转为减弱,肢体不对称弛缓性瘫痪。

3.血象:急性期血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中性粒细胞稍增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11~腰4夹脊穴、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委中穴。抬腿困难取髀关、伏兔、阴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操作用电针法沿所选的经向按照选定的穴位用30号毫针连续进针,每针相距1寸使之成排,依次运针,行补法。用导线分经、分区、分节段上下,将每根针柄缠绕连接,用626-1型半导体问动电流刺激器通电20min。2d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

方二

1.取穴相应脊椎间隙。

2.操作用电针法根据小儿麻痹肢体功能障碍的部位选择相应脊椎间隙,如股四头肌瘫痪致膝关节伸直功能障碍,而支配其运动的脊髓节段在腰相应的脊椎间隙。成人是胸12~腰3。患儿俯卧,用1~3寸毫针,用左手示指固定两椎棘突间隙,进针达深度后分别接71-3型综合治疗机。4~5min断电1次,每次2min。治疗20min,每日1次。主治小儿脊髓灰质炎初发症。

【治疗效果】

朱舜丽用方一治疗100例。经1~3个疗程后,基本治愈22例,显效31例,好转43例,无效4例[朱舜丽.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7,2(3):105]。吴夏忙用方二治疗小儿初发病181例,痊愈55例,显效74例,好转52例[吴夏忙.中级医刊,1986,(4):49]。

【处方荟萃】

1.取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腰阳关穴。下肢瘫痪: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髀关、解溪。足内翻:足临泣、悬钟、飞扬;足外翻:照海、太冲、复溜、萎缩肌群穴位。上肢瘫痪:尺泽、曲泽、中渚、阳溪。用三棱针或毫针刺络法。

腰背穴为主刺部位,一定要刺到病变脊髓相对应处的椎后静脉丛上。每次取4~5穴,每次针后都要拔火罐,每次出血量控制在40~60ml。急性期间隔1周进行1次,病程长者可10~15d1次。

2.上肢颈5、8,胸1~2夹脊;下肢:腰1、5,骶1、3夹脊。针刺后接通脉冲针疗仪,正极在上、负极在下,选用疏波,电流量以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d(高维滨.针灸六绝,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88)。

【按语】

有人主张本病初期要安静休息,尽量避免刺激,包括针刺以及电针,针灸多在热退后瘫痪症状明显才开始应用。但实际上在初期危重病例抢救中应用电针,不仅无不良反应,而且具有明显的退热和解痉作用,因此对发热未退、发现肌肉疼痛或有麻痹趋势者立即给予电针治疗,收效较快,且似有控制瘫痪发展的可能。

本法适用于本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对出现的瘫痪症状,也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一些患儿在发热和出现瘫痪之时,立刻治疗不但能退热和控制病情发展,而且可在1~6d后症状就很快好转。通过背针治疗可刺激运动神经中枢,使瘫痪部位的运动神经兴奋,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故电针可列为瘫痪前期至恢复期的有效治疗手段,特别对前驱期和瘫痪前期疗效较好,非极重症一般都能治愈。对瘫痪关键在早治,发病3个月内治愈率高,后遗症少;6个月至1年治愈率已明显下降,超过1年治愈率更小,对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者则需手术治疗。

用方一对其中16例观察针刺前后血中胆碱酯酶(ChE)的活性变化结果:

①针刺后本病患者血中ChE活力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②经电排针治疗后患者血中ChE活力显著降低(P<0.05),疗效优于排针组[朱舜丽.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7,2(3):105]。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

一、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甲、乙型肝炎分别为感染甲、乙型肝炎病毒而发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并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甲肝早期主要是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而损伤肝细胞,引起炎症和坏死,后期可能主要是免疫病理损害,导致肝细胞破坏;乙肝主要是病毒与肝细胞结合,改变其抗原性,形成慢性肝炎。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脾胃每先受累,聚湿生热。肝胆为湿热所熏蒸,疏泄失畅,胆汁不循常道,浸渍面目,泛溢肌肤而成黄疸。若疫毒化燥生火,内攻脏腑,耗伤营血,蒙蔽心包,则发为急黄。若湿热疫毒留滞不去,正气渐损,则可累及肝肾,形成邪恋正虚之候,病程漫长。

【诊断要点】

1.有接触史或受血史。

2.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乏力、食欲缺乏、厌油、肝大或黄疸,应考虑急性肝炎,半年未愈可考虑慢性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3.肝功能检查和病原及血清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并鉴别是甲型肝炎还是乙型肝炎。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陶道、胸椎1~9旁开1寸处。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次取3~4个穴。用针刺1寸深,得气后留针15min,取针后再拔火罐1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乙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方二

1.取穴脾俞、肝俞、肾俞。

2.操作用穴位贴敷法。乙肝转阴散1号:金银花100g,虎杖100g,黄连50g,苦参100g,田基黄100g,丹参100g,藿香50g。乙肝转阴散2号:何首乌100g,五味子50g,当归50g,沙苑子50g,肉桂20g,人参20g,赤芍50。将以上两组药分别烘干,研细末,分装备用,使用时取装好的药物,加醋适量,调成直径约1.5cm的圆饼,前两个月用乙肝转阴散1号,敷贴双侧的脾俞和肝俞穴。第3个月用乙肝转阴散2号敷贴肾俞和肝俞,外用伤湿膏固定,每3d1次,以上3个月为1疗程。主要用于乙肝大三阳患者。

方三

1.取穴大椎、肝俞、胆俞。配穴:腹股沟淋巴结(HBsAg阳性者以大椎和腹股沟淋巴结为主)、足三里(用于腹胀者)、三阴交(用于尿黄者)。

2.操作用针刺法。用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和深度进针,提插3~5次,得气后,即退针,每日1次。大椎:先将针垂直刺入,然后退至皮下再向左右横突方向刺入2~3cm,至左右肩部有酸麻胀感起针。肝俞、胆俞:有两种刺法。①肝俞、胆俞针刺方向为针尖向后正中线成45°刺入2~3cm,得气后退针;②在9、10胸椎下缘,从后正中线刺入棘突间(相当于筋缩、中枢穴),此时针感为向上、下传导,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向左右横突方向成45°刺入2~3cm,随提插待肝脾区出现抽动感觉而退针(此穴不宜深刺,严防刺入胸腔)。腹股沟淋巴结:触到淋巴结后,用左手示指、拇指固定,右手持针快速刺入淋巴结,针感沿下肢淋巴管传导,即退针。双侧交替针刺。主治急慢性肝炎。

方四

1.取穴华佗夹脊穴(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共17对)。

2.操作用刺血法。用5分或1寸毫针,刺3~5分深,速刺放血,最好每个穴都有少量渗血,如所针穴位出血不理想,可用乙醇棉球拭擦,以助出血。

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王文惠用方一治疗乙型肝炎69例,慢性肝炎16例,基本痊愈分别为56、15例,显效12、1例,有效1、0例[王文惠.陕西中医,1992,13(8):38]。王金林用方二治疗本病大三阳患者60例中,有19例全部转阴,治愈率为31.67%;表面抗原转阴21例,转阴率35.00%;E抗原有37例转阴,转阴率61.67%;表面抗体阳性者为8例,占13.33%;R抗体产生者占26.67%;HBV-DNA转阴者为35例,占53.33%[王金林.中医外治杂志,2003,12(6):44]。赵吉民用方三治疗急慢性肝炎130例,急黄肝HBsAg阳性者45例,转阴41例,转阴率占90%以上。而转阴时间较短[赵吉民.中国针灸,1983,3(2):11]。张连成用方四治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240例,全部转为阴性。其中1个疗程转阴者140例,占58%,2个疗程转阴者50例;3个疗程转阴50例,各占21%[张连成.中国针灸,1994,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