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54

第54章 外科疾病(10)

穴注当归1号、2号各2ml,在受损脊髓平面棘突下0.5~1寸选2个穴位(右夹脊、左背腧或右背腧、左夹脊交替),每个穴位注射2ml。然后根据病人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程度,配合按摩、功能锻炼等进行全面康复。针刺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2d,再进行第2疗程。

【治疗效果】

秦家超用方一治疗本病40例,基本治愈14例,占35.0%;进步21例,占52.50%;无效5例,占12.50%[秦家超.中医外治杂志,2002,11(4):42]。

王若梅用方二治疗截瘫68例,临床痊愈14例,占20.6%;显效23例,占33.8%;进步24例,占35.3%;无效7例,占10.3%[王若梅.针灸临床杂志,2003,19(4):20]。徐凡用方三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治愈9、3例,显效8、5例,进步11、12例,无效2、10例,有效率均为100%[徐凡.针灸临床杂志,1995,11(8):13]。米建平用方四治疗本病50例,对照组34例,结果分别为基本痊愈7、2例,显效12、10例,有效21、12例,无效10、10例,总有效率80%、70%[米建平.中国针灸,2000,20(9):518]。

【处方荟萃】

1.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在受损脊髓节段上方和下方各取督脉一穴(椎间隙处),尽量靠近损伤节段但针刺应避开手术瘢痕,沿棘突方向进针至硬膜外,连接电针仪,频率1~2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刺激时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6次[陈之罡.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6]。

2.尿潴留八髎、会阳。用毫针刺入腧穴30~60mm,得气后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40~8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刺激时为度。每日1次,每次30min,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d[周凌云.中国针灸,2006,26(4):237]。

【按语】

针刺治疗截瘫主要用电针法,选穴多用夹脊穴、督脉穴和膀胱经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夹脊穴位于脊神经后支,电刺激通过脊神经根可直接作用于脊髓及其他包膜,有利于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夹脊电针的效应可能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受损的脊髓神经纤维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进而促进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临床上通过康复训练和矫形器等作用,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以防止多种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遵循“卧床-上体位转换-倚物坐-扶坐-独立坐-站-扶行”顺序,逐步锻炼运动功能。

有人通过观察,探讨针刺在脊髓损伤早期治疗作用,探寻其最佳治疗时机,于致伤前、致伤后30min,1.5h、3h、6h、12h进行针刺治疗,观察24h内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其结果显示:针刺可抑制伤后脊髓血流量的下降趋势,2~8h针刺治疗作用明显,尤其4h针刺组较对照组差异最为显著(P<0.01)。

提示:针刺对早期脊髓损伤具有明显治疗效益,其最佳时间为脊髓伤后2~8h[吴永刚.针灸临床杂志,1995,11(7):29]。

五、泌尿系结石

泌尿道结石又称“尿石症”,是指泌尿系统中有晶体块形成和停滞。临床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砂淋”、“石淋”、“血淋”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泌尿系感染,细菌分解尿素后,使尿中磷酸盐和晶体沉淀,细菌本身及坏死组织、脓块等成为结石核心,晶体逐渐沉积在周围,逐渐扩大成结石。泌尿道的管腔狭窄、梗阻、长期卧床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也会使尿液淤积,使其中晶体和胶体沉淀,而全身代谢紊乱可使构成结石的成分过多进入尿液,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营养过盛,尤其是维生素D摄入过多易诱发肾结石;而营养缺乏,则易发生膀胱结石。结石形成后,易对泌尿系造成梗阻、感染和损伤,影响肾功能。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同外感湿热之邪滞留于下焦而得,也可由平日多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积滞生热,下注膀胱而生;还可因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侵及膀胱引起。也可由肾气虚弱,无以行气化水,影响膀胱气化而成。

【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血尿伴绞痛、腰痛以及尿中排石史,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不同部位的结石,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可有所不同。

2.体检时不少病人在患侧肋角有压痛及叩击痛。

3.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尤其是肾绞痛发作并发感染时,尿液的红细胞或脓细胞增多,有时可出现尿沙或盐类晶体等。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夹脊穴。

2.操作用电针法。取夹脊穴T10~L2椎棘突旁开0.5寸,每棘突两侧取一对穴点,共5对,用2寸长针,垂直刺入深达椎板;在每穴外侧再旁开0.5寸,用2.5寸长针进针达横突,退针少许,25°向上并向内倾斜20°,沿横突上下缘进针1寸左右,到达椎间孔附近,此时常出现异感,双手快速对捻,使局部酸胀强烈,患者不能承受时逐渐慢行,加电针线绕过先前刺入夹脊穴的针柄,通过留针30~50min后,患者一般感觉腰痛减轻或消失,起针休息片刻,嘱大量饮水,连续针治2~5d。

方二

1.取穴经验穴(患侧第1~5腰椎横突旁寻找压痛敏感点)。配穴:水泉、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均为患侧)。

2.操作用毫针刺法。“经验穴”取定后,用1.5~2寸毫针直刺1~1.5寸,行泻法直至疼痛缓解;配穴用平补平泻法。诸穴交替行针,留针30min,中途行针1次,每日1~2次,绞痛反复者可随时再针,亦可将主穴与配穴分组接脉冲电针仪,用快波刺激。

方三

1.取穴双侧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伴恶心呕吐者加胃俞;伴寒战发热者加大椎;高龄体虚或疼痛日久,饮食减少,一般状态不佳者加关元。

2.操作用拔罐法。根据其胖瘦取3号或4号玻璃罐3~4个,用闪火法将罐左右上下先后交替拔于上述主穴上。依次反复起之反复拔之。一般5~10min绞痛可止。如有不止者,可继续交替拔罐至痛止。大椎、关元、胃俞可酌情留罐10~15min。排石者每日1~2次,每次5min,7~10d为1疗程。

遇有多发性结石绞痛周期性发作或反复发作者,可视病情连续治疗或按绞痛周期治疗。

方四

1.取穴肾俞(双)、膀胱俞(双)、阿是穴。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ml空针套7号针头,抽取醋酸曲安奈德(醋酸曲安缩松)混悬液(摇匀)2.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2.5ml,用强刺激手法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推入,每穴1ml,再以苦酒膏外敷。配合中药肾石通冲剂10g、每日3次口服。

【治疗效果】

胡倩用方一治疗本病30例,临床痊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胡倩.黑龙江中医药,2005,(6):36]。马朝斌用方二治疗30例,28例及时缓解率达93.33%,其中16例配合饮水和运动,即排出了结石,3例结石较大者配合服药或体外碎石综合治疗后排出,1例失败。总排石率达96.67%[马朝斌.中医外治杂志,2004,13(4):17]。李平治疗本病100例中痊愈8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0%[李平.中国针灸,2001,21(7):391]。张洪瑞用方四治疗16例全部治愈,有效率100%,尿中见有结石排出最多4d,最少1d,平均2.5d[张洪瑞.针灸临床杂志,1999,15(5):35]。

【处方荟萃】

1.上中段结石取肾俞、膀胱俞(均阳极)。配阿是穴、三阴交(均阴极);下段结石:肾俞、水道(阳极),配阿是穴、三阴交(阴极)。电针20~30min。结合中药及饮水跳跃法[刘成玉.中级医刊,1984,(9):52]。

2.取穴胸11至腰1旁开0.5寸处选压痛点。配肾俞、委中、三阴交。阿是穴及肾俞斜向脊柱刺入0.8寸,委中及三阴交直刺1寸。用G6805-2型电针仪,每对导线接同侧2穴。用疏密波,电流强度2.5mA。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于澎.中国针灸,2001,21(3):135]。

3.操作:用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定位,在结石上2cm处及患侧膀胱俞穴(横刺1.5寸)。针刺得气后接G6805-2A型治疗仪,50Hz,频率26/min,疏密波,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5次。配合饮水及跳跃[甄洪亮.中国针灸,2002,22(12):799]。

【按语】

应用针灸治疗尿结石,应嘱患者多饮水,并做跳跃等活动,反复进行。结石直径>0.5cm者,可予配合服用排石冲剂,或行体外碎石治疗后再做针刺排石。诸法配伍使用则能大大提高排石率,缩短病程。对于针刺以外治疗方法,应根据结石的大小,适时选用。结石直径在0.5cm以下的,一般经针刺疗法配合饮水、运动即可排出;直径在1cm以上者,最好先行体外碎石后再做以一次治疗;直径在0.5~1cm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病程等,配合药物排石或体外碎石治疗。

另有观察表明,输尿管结石的排出效果最佳,肾结石次之,多发性肾结石特别是肾下极结石的排出效果最不理想。结石的排出快慢又与其形状、大小有关。大而不光滑者不宜排出,且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碎石以后的结石形状多不规则,且常成串排列于输尿管中,龙头挡道,每排出1cm都很艰难[李平.中国针灸,2001,21(7):391]。

方二主穴“经验穴”经指压、针刺均能迅速止痛;如果患者压痛敏感点不明显,可直接取患侧第2腰椎下夹脊穴,以起到止痛排石作用。

六、肾绞痛

肾绞痛是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一个常见疼痛症状。中医归属于“腰痛”、“腹痛”、“石淋”、“血淋”。

【病因病理】

本病常见于肾或输尿管结石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因结石移动或下降时,刺激尿路蠕动收缩痉挛,以及结石梗阻近端压力升高,刺激肾髓质内前列腺E2合成与释放增加的结果。中医学认为,本病系下焦湿热蕴蒸,尿液为热所灼,结成粟状固体,梗阻不出,热郁气滞,小便固涩而难通,湿热与沙石交阻于水道致通降失利发为绞痛。

【诊断要点】

1.腰腹疼痛如绞,面色苍白,汗出,恶心呕吐。

2.患侧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走行区深压痛,镜下或肉眼血尿。

3.腹部X线平片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肾或输尿管结石。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肾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关元俞。

2.操作用刺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2~3次,深0.2~0.4cm。随后用中号火罐以闪罐法拔罐,留罐10~15min,放血数毫升。

方二

1.取穴志室。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5ml注射器7号针头垂直刺入患侧志室穴(或压痛点),深2~4cm,回抽无血后向不同方向注入2%利多卡因3ml(60mg)。

方三

1.取穴压痛点。

2.操作用点穴法。取患侧脊后线与第12肋平行处,相当于三焦俞与肓门穴之间,用指按压疼痛明显处。按压10~15min,如力量不够,可用双手拇指重叠按压。

方四

1.取穴痛点。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在患侧腰部找出皮肤上最明显的痛点,局部常规消毒,注射用水1~1.5ml,注入痛点皮内。嘱患者站立或行走。

【治疗效果】

孙平用方一治疗肾绞痛30例,显效19例,占63.33%;有效8例,占26.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孙平.针灸临床杂志,2004,20(5):52]。王积安用方二注药后30s~5min疼痛完全缓解30例:注药后10~30min缓解9例:注药30min后疼痛仍明显者,为无效3例[王积安.针灸临床杂志,1995,11(2):35]。高开泉用方三治疗50例,显效41例,占82.%;好转9例,占18%。总有效率100%[高开泉.中国针灸,1996,12(12):45]。赵琍珏用方四治疗82例,显效47例,好转23例,无效12例。有效率85.37%[赵琍珏.中国针灸,1999,19(7):403]。

【处方荟萃】

1.医者用右手拇指用力按压肾俞穴,以患者自觉局部酸、胀、麻为止,一般5min后疼痛逐渐减轻,25min左右后疼痛消失[高茉香.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28]。

2.用维生素K3进行穴位注射,取穴肾俞,刺入1.5~2.0cm,注入8mg,每穴4mg[吴铁.吉林中医药,198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