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52

第52章 外科疾病(8)

一般针灸治疗主要是以局部取穴为主。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本病的产生,更主要的是脊柱的病变导致支配股四头肌运动的脊神经功能出现异常,进而使股四头肌运作不平衡,髌骨软骨面与股骨关节面之间出现异常摩擦而损伤,最终导致膝关节出现炎变。临床上也的确发现此症患者多在腰椎有相应的病变反应,如腰椎生理弧度变直(减小)、脊柱两侧有压痛及条索状结节、棘突偏歪、第3腰椎横突处有压痛等。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采用针刺夹脊穴为主的方法,必要时还行手法矫正脊柱偏歪。针刺夹脊穴可以调整脊神经的功能,恢复对股四头肌运作平衡的调节能力,使髌骨滑动的位置恢复正常,从而消除髌骨软骨面与股骨髁面的异常摩擦;再配合局部温针灸等改善膝部的血循环,控制局部炎症,促进组织再生。临床观察表明:标本兼顾则本病可愈,且远期疗效也较理想[阮志忠.江苏中医药2003,24(11):46]。

十八、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常与跟骨跖面结节的慢性损伤有关。当足部在肌力衰弱时,或不能适应长久行走和站立时,通过跖腱膜牵拉引起跟骨结节处的慢性炎症、损伤、骨质增生而引起足跟痛症。从广义上讲,足跟痛包括跟骨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骨骨刺、麻痹性跟痛症。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滞留足跟,或外伤、劳损而损伤足跟,或气血虚弱而失濡养,或肾气不足不能主骨,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诊断要点】

1.足跟痛多为刺痛或灼痛,常波及踝部,不能久立或远行,局部无红肿。

2.跟骨骨刺压痛点多在跟下外侧,且可有高突感。

3.跟部脂肪垫的损伤和滑囊炎,大都有明显的外伤史,跟部呈肿胀状态,大多足跟不敢着地,行动困难,局部有尖锐疼痛感。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命门、肾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2寸毫针,先从命门进针,针尖与皮肤成60°刺向夹脊穴,再从肾俞穴进针,向夹脊穴由浅入深透刺,至夹脊穴深度为1.5寸左右。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腰2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3寸毫针刺入患侧穴位,进针2寸左右,提插捻转得气,最好得气感向下达足尖,然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何天有用方一治疗足跟痛45例,治愈28例,占62.2%;显效9例,占20.0%;有效7例,占15.6%;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97.8%[何天有.中国针灸,2003,23(10):592]。刘柄权用方二治疗马某,左足底痛一月余,行走不便,用方二治疗2次,3年未复发(刘柄权.背针疗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78)。

【处方荟萃】

取腰3、4夹脊穴。配穴:昆仑、太溪。用埋线法。用12号一次性埋线针,在针端放入1号羊肠线2cm,将针刺入穴内,得气后推入肠线,然后退针,外贴创可贴,3d后取下。15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按语】

临床观察表明,用背针法治疗足跟痛,对无骨质增生的患者治疗效果最好,因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效果次之。治疗期间应嘱患者穿缓冲力较好的鞋或软底拖鞋,以防对足跟造成新的损伤,其保护作用对提高疗效及防止复发,尤其有益处。

十九、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部结构异常病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痿证”、“骨痿”、“骨极”范畴。

【病因病理】

在人体进入老年后单位体内骨组织量减少加速,随着骨量不足,矿物质的含量也逐渐降低,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质变薄,髓腔增宽,骨小梁变小,发展至骨质疏松、骨韧性和强度减弱,常引起疼痛,并可因轻微外伤而出现骨折。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肾精不足,则髓无以生,特别是妇女绝经期后肾气更加衰弱,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致骨髓空虚而发生骨质疏松症。

【诊断要点】

1.局限性疼痛,骨压痛,自发性骨疼痛,改变体位及震动时疼痛加重。

2.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3.有畸形表现,如长年的短缩,椎体压缩呈“驼背”畸形。

4.化验见尿羟脯氨酸可能增高。X线显示骨钙量减少,至少损失25%时才能显示腰、胸、骨盆及肢骨上段是最明显缺钙区。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百会。配穴:关元、气海、肾俞、脾俞、悬钟、太溪、足三里、三阴交、上髎、次髎。

2.操作用针灸法。每次治疗时,主穴必取,酌加4~6个配穴轮换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留针4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以补法为主。留针时用艾条温和灸2~3穴,每穴灸15min,以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局部疼痛较甚者,可加用皮肤针轻叩痛处,而后用艾盒温灸,每次灸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d,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3~6个疗程。

方二

1.取穴肾俞。

2.操作用埋线法。用埋线针将0~1号羊肠线5mm注入腧穴内0.8~1.2寸,出针后按压片刻以防出血,用无菌胶布固定。每2周1次,连续治疗6个月。

方三

1.取穴大椎、肾俞、关元俞。配穴:足三里。

2.操作用温针法。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继而将2cm左右艾灸段穿套在针炳上,点燃艾条,使之缓缓燃烧,待艾条完全燃尽即出针,隔日1次,每周3次,8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加服西药钙尔奇D1片。

方四

1.取穴大杼、膈俞、肾俞。配穴:合谷、至阴。

2.操作用电针法。针刺得气。接通电针仪,大杼与膈俞同侧接一对电极,余穴电极常规安放。用连续波,中等度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1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刘广霞用方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28例,显效10例,占35.7%;好转12例,占42.9%;无效6例(其中2例中断治疗)占21.4%。有效率达78.6%[刘广霞.中国针灸,2000,20(9):529]。林志苇用方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56例,证明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疼痛和骨密度减少均有明显疗效[林志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刘丽君用方三治疗21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48%[刘丽君.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35]。Maras治疗1例自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9次后即感好转,疼痛完全消失[Maras.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2):51]。

【处方荟萃】

1.取命门、脾俞、大椎,配合足三里穴,用毫针刺法,行平补平泻捻转提插手法,隔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d[黄诚.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30]。

2.取大杼、大椎、命门,配悬钟、膈俞、足三里。用补肾药条进行温和灸,每次15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d[吴明霞.中国针灸,2002,22(5):334]。

3.取肾俞。配穴: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肾俞穴,深0.3~0.5分,再由上向下推按顺压被点刺的穴位,并刺断少许红色纤维组织,使之充分出血。再拔罐,但不能出血过多。用同样方法用于阿是穴。每次15~20min,隔日1次,5d为1个疗程。主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痛[周斌.针灸临床杂志,2002;18(4):33]。

4.取大杼、肾俞、肝俞、脾俞、大肠俞等穴用梅花针刺络后,再拔火罐10~20min,拔出10~20ml血液,对痛点或压缩性骨椎体的左右重叩出血后在穴位上拔罐,出血50ml以上。10d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按语】

背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有一定效果。对因骨质疏松所引起的腰背疼痛和肢体疼痛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所形成的剧烈疼痛有快速的止痛作用。多通过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阴经为主来调动机体各脏腑功能,沟通肾、髓、脑、骨体系,进而治疗本病。据观察,针灸督脉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且能提高机体对钙的利用率,促进骨形成,并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达到肌注雌激素相同的效果,又可避免外源性性激素过重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李广霞.中国针灸,2000,(9):529]。研究结果还表明,肾俞穴位埋线明显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提高患者腰、髋部的骨密度值,尤其对髋Nect骨密度有显著效果[林志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

第二节普通外科疾病

一、胆囊炎

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中医学归属于“胁痛”、“黄疸”、“结胸”等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胆囊炎多由细菌感染、浓缩瘀阻的胆汁刺激或反流入胆道的胰液的化学刺激而引起,轻则仅见充血、水肿,重则出现化脓、组织坏死甚至穿孔。慢性胆囊炎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可因结石、浓缩的胆汁刺激或代谢障碍,导致胆固醇沉积于胆道黏膜上形成结石及慢性炎症,出现胆囊壁增厚,内壁粗糙,黏膜有溃疡面,胆囊萎缩。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和;或因饮食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热交盛肝胆;或因蛔虫上犯,堵塞胆道,胆汁外溢,从而造成本病。

【诊断要点】

1.急性胆囊炎①多以油腻晚餐为诱因;②突发上腹持续性阵发性疼痛,可向右肩胛部放射;③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④化验检查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⑤多普勒超声检查及X线平片可助诊断。

2.慢性胆囊炎①上腹或右季肋隐痛、胀痛,多在进油腻食物后加重;②胆囊区可有压痛,可能扪及肿大之胆囊;③胆囊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十二指肠引流可助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椎6~9旁开1寸处。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次取3~4个穴。用针刺1寸深,得气后留针15min,取针后再拔火罐1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胆俞、肝俞。配穴:胆囊、足三里。口苦、恶心甚者加内关。

2.操作用毫针刺法。局部常规消毒,用50mm毫针,进针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运针1次。每穴每次运针10min左右,采用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治疗,主治慢性胆囊炎。

方三

1.取穴胆俞。配穴:日月(右)、胆囊穴。

2.操作用埋线疗法。用11号刀片按上述穴位做纵行切口,长0.5~0.8cm,用蚊式钳分离至肌筋膜下,并钳夹数次,将0~1号消毒肠线2~4根(0.5cm长)放于肌筋膜下,表皮缝合1针,覆盖消毒纱布,加压包扎,7d后拆线。一般治疗2~3次,每次间隔2个月。主治慢性胆囊炎。

方四

1.取穴灵台。

2.操作用针罐法。常规消毒后,用26号不锈钢毫针向上斜刺(约45°),根据患者的体态胖瘦不同,分别刺入穴位0.5~1.5寸,以得气为准(但此处绝不能深刺),得气后用龙虎交战法行强刺激2min,留针30min即可。如疼痛不能缓解,需摇大针孔,出针后在此拔一火罐,吸出少量血液。对于急性疼痛多数1次治愈,对于迟缓性疼痛可每天1次,7d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王文惠用方一治疗胆囊炎14例,基本痊愈14例[王文惠.陕西中医,1992,13(8):38]。胡涛用方二配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对照组50例,痊愈21、11例,好转28、29例,无效3、10例,总有效率94.2%、80%[胡涛.上海针灸杂志,2005,24(3):14]。盖景彬用方三治疗慢性胆囊炎67例,痊愈18例,显效27例,好转17例,无效5例[盖景彬.中级医刊,1990,25(3):63]。张庆熙用方四治疗胆囊炎25例中,治愈13例,占52.0%;好转11例,占44.0%;无效1例,占0.4%。有效率为96.0%。[张庆熙.中国针灸,2001,21(9):547]。

【处方荟萃】

1.取胸椎6~9旁开1寸处,每次取3~4个穴。以上均针刺1寸深,留针15min后,拔火罐1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王文惠.陕西中医,1992,13(8):368]。

2.取肝俞、胆俞、脾俞交替应用,用揿针按于穴位,胶布固定,3日换1次,三穴交替应用[柳红涛.上海针灸杂志,1987,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