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26

第26章 内科疾病(2)

3.取定喘穴,用注射器抽取鱼腥草注射液4ml,垂直刺入穴位约1cm,抽无回血,将药液缓缓注入(穴注时嘱患者不得抬头)。哮喘发作期间每天1次,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液2ml,行双侧穴注;哮喘停止以后改为隔天穴注1次,剂量同上,双侧穴注,10次为1疗程[王伟.中国针灸,1999,19(11):667]。

4.取“喘宁穴”(肺俞外4.5寸敏感点,用指压时可感哮喘明显减轻),用毫针刺法,进针后局部胀感扩大,即可见效。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董俊峰.针灸临床杂志,1994,10(4):35]。

5.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合并肺心病者配神道,肺气肿者配身柱。以白芥子20g,延胡索25g,甘遂、细辛各15g,干姜10g,共研为末,用时以鲜姜汁调和,做成梧桐子大小药丸。以示指在穴位上稍施钝性刺激,得气后将药丸贴压于穴位。2h后有酸胀感后取下,儿童贴敷不超过20~30min。每年初、中、末伏第1天各贴敷1次。3年为1疗程,[杨元惠.河南中医.1989,9(1):27]。

6.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和地塞米松注射液5ml,于肺俞穴注射,一般圴在3~5min后病状很快好转[靳秀英.实用医学杂志,1990,6(4):36]。

【按语】

有观察证明,在背俞穴针刺4周后,机体总T淋巴细胞及T辅助细胞明显上升,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改善。表明针刺可改善哮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根本上增强抗病能力。适合哮喘发作期及预防发作的长期使用[韩艾.针灸临床杂志,2000,16(4):53]。

用贴敷疗法治疗本病使用较广,对寒证疗效略优于热证,此外,不同的诱因对疗效也有较大的影响,受寒、感冒诱发而属外感邪实者疗效较好,而过敏和劳累等体质虚弱者疗效较差,长期使用激素病人多表现为面部潮红、肌肤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内热证,使用贴敷疗法效差。不在“三伏天”贴治,同样有效。贴敷用穴可选肺俞、风门、大椎、定喘、膏肓俞、灵台等穴。

用小针刀治疗本病,是一种新的探索,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反映治疗后胸部紧憋感减轻,通气逐渐畅快,哮喘随之缓解。

埋线后嘱患者3d内不洗澡,半月内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肺炎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急性肺炎,一般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中医将其归属于“肺炎喘嗽”范畴。

【病因病理】

肺炎多由肺的实质感染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支原体、军团菌等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寒温失常,劳倦或酒醉后当风等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复感风热之邪,或风寒入里化热所致。

【诊断要点】

1.大叶性肺炎多突然发病,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铁锈色痰为主症,听诊有湿性啰音。

2.支气管肺炎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为主要症状。较大儿童可出现寒战、胸痛、痰中带血。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双侧肺俞穴为主穴。入院后1~3d可加用大椎穴,除去感冒因素、高热时加曲池。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4~5号皮试针头,快速刺入穴位(肌肉层),并上下提插,待病人局部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才由深至浅分层推注注射用水。注射完后立即将病人平卧,以防晕针。初次注射肺俞穴为1ml,1h后再注射1次为2~3ml(大椎穴1ml)。以后每日注射2次,连续7d,或体温降至正常,一般情况改善,改为每日1次。直至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X线复查肺部炎性阴影消散为止。如果治疗时间较长,中途也不能间断,一直注射至彻底痊愈。主治大叶性肺炎。

方二

1.取穴胸5~7夹脊穴。

2.操作用割治刺络拔罐法。常规消毒后,于5~7胸椎患侧旁开1.5~2cm处,用手术刀做一长4~6mm、深2~2.5mm的切口,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5min,暗红色血从切口处徐徐流出0.5~2ml后自止,婴幼儿则在剑突和胸椎联线病变侧旁开胸椎1cm处,做长2mm、深2mm的切口,于切口上拔罐5~10min。

方三

1.取穴定喘、大椎、肺俞。配穴:列缺。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穿心莲注射液4ml分别注入双侧定喘穴,并配合针刺大椎,肺俞、列缺。每日1次,直至痊愈。

方四

1.取穴大杼、风门、肺俞。配穴:高热加大椎、曲池、合谷;喘咳加天突、鱼际,内关;痰多加丰隆;胸痛加肺热、内关;胸闷、气急加内关、膻中;头痛配太阳、风池。

2.操作用埋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1号羊肠线的三角针从大杼进针,风门出针,又从风门原针眼进针,从肺俞穴出针,剪去皮外羊肠线,外盖敷料。配穴则用埋线法,埋入1号羊肠线1~1.5cm。10d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张生理用方一治疗大叶性肺炎62例中治愈56例,治愈率为90.3%,好转6例,有效率为100%,药物治疗组62例中,治愈52例,治愈率83.87%,好转10例,有效率为100%[张生理.中国针灸,1983,3(6):11]。吴花琦用方二治疗肺炎37例,体温24h内恢复16例,30h内恢复21例,胸痛当即消失6例,4h消失24例,10h内消失7例,X线摄片24h内阴影全部消失,痰培养全部转阴[吴花琦.北京中医,1989,(2):19]。薛远志用方三治疗30例,治愈25例,好转2例,显效3例[薛远志.湖北中医,1990;3(1):9]。用埋线疗法配合药物疗法治疗10例肺炎,治愈9例,好转1例(温木生,125种常见病穴位疗法经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2)。

【处方荟萃】

1.取大杼、身柱、肺俞、孔最、肺啰音相应区。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5~10min,每日或隔日1次。然后用栀黄散调醋外敷胸部啰音相应区(用于痰鸣长久,迁延不愈的各种肺炎),急性肺炎(肺热咳喘)用麻杏石膏散调醋外敷。每日换药1次(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12)。

2.肺俞、风门、大椎、肺热。用注射用水注入肺俞、风门1ml,1h后注入大椎2~3ml,肺热穴注入1ml,以后每日注射2次,直至正常(温木生,125种常见病穴位疗法经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2)。

【按语】

背针疗法治疗肺炎,热退病除,疗效显著,机制可能是通过背腧与脏腑的特殊关系,利用各种治疗方法畅通了气血运行,消除了肺组织充血、水肿的病理改变,促使炎变组织吸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有高热,皮肤青紫,鼻翼煽动,鼻色淡白,或高热已退,伴有泄泻,食欲缺乏,应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和保暖,加强护理,避免感受风寒。适量饮水,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饮食。病重者应结合中医药治疗。

第二节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中医学称为“厥心痛”、“胸痹”、“真心痛”。

【病因病理】

本病产生的原因,与脂质代谢失常,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动脉壁本身的变化有关,由于体内脂质如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堆积和沉淀,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血流缓慢、冠状动脉血管内壁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发生病变。中医学认为本病因年老心肾阳衰或思虑劳倦伤脾,复以七情内伤,膏粱厚味,寒邪外袭,引起心阳不振,鼓动乏力,血运不畅,心脉瘀阻,或平素心阳不振,寒袭胸阳,心脉失却温熙而滞涩不通,或由中焦痰浊上犯。阻遏胸阳,气机不畅,心脉不通,或由忧思愤懑,气机逆乱,心脉不通,或因心血不足心脉失养,拘急而痛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症状。

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的病人,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无其他原因可查,并有下列3项中之2项者:①高血压,②高胆固醇血症;③糖尿病。

3.40岁以上病人,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乳头肌功能失调,伴有休息时心电图明显缺血表现,并有下列3项中之2项者:①高血压;②高胆固醇血症;③糖尿病。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配穴:膻中、内关。伴高血压者配血压点、肝俞。

2.操作用埋线疗法。以1%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持医用埋线针将已处理好的2~3cm1号羊肠线送入穴位,背腧穴埋线持埋线针以45°向脊柱方向埋入羊肠线,埋线后将乙醇棉球放在针眼上,并用医用胶布固定,以防止出血及污染。48h后揭掉胶布即可。一般1个月埋线1次,病情重者20d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瘦人对羊肠线吸收较慢,待病情稳定后,可40~50d埋线1次。一般治疗1~4个疗程。

方二

1.取穴心俞、至阳。

2.操作用穴位贴敷法。用丹参、黄芪等提取物制成丹芪益心贴,每片含药5g,每次用2片,贴于穴位上,每穴贴1片,48h交替,4周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

2.操作用艾灸法。用特制固定器固定两只清(药)艾条,同时点燃,沿膀胱经一侧线肺俞至肺俞段(该段分布经穴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往复行温和灸(双侧),时间不少于30min。患者自觉有股温暖之气由背部向脾部(心脏)部位连散者良。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继行第2个疗程。

方四

1.取穴胸椎1~4棘突间隙中间,背正中线旁开8分处,共4对穴。

2.操作用电针疗法。每次选上下交错的1~2对穴,轮换使用。进针时针体倾斜15°~30°向脊柱刺入0.5~2寸,达横突根部后稍退针,以不刺入横突间隙为安全;捻针得气后接上电针机,电流强度能耐受为度,通电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4d。

【治疗效果】

柏树祥用方一治疗冠心病58例,显效36例,占62%;改善18例,占31%;基本无效4例,占7%;总有效率93%[柏树祥.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49]。戴居云用方二治疗本病45例,与其他两组对照组相比,其有效率分别为91.1%、95.0%、80%[戴居云.中国针灸,1997,17(10):588]。张志勇用方四治疗冠心病。典型心绞痛49例和不典型心绞痛20例,分别为症状消失32、16例,改善17、4例;心电图异常59例中改善32例;房性期前收缩、房颤、房室传导阻滞10例中改善3例;合并高血压60例中血压降为正常37例,[张志勇.浙江中医杂志,1983,18(9):396]。李红霞用方三治疗30例,占16.6%;显效13例,占43.3%;有效10例,占43.3%;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93.3%[李红霞.职业与健康,2000,16(3):74]。

【处方荟萃】

1.取心俞、厥阴俞。用5ml注射器配6号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2ml,刺入穴位,有针感后回抽无血,缓缓注入丹参注射液1ml后出针,另一侧同法操作。治疗隔日1次,两穴交替进行。10d为1个疗程[曹湘萍.中国针灸,2004,24(12):825]。

2.取厥阴俞、心俞用埋线疗法。患者取俯卧姿势,用利多卡因局麻,选用长度为3~4cm的羊肠线穿入12号腰穿针管内,将针与皮肤成15°缓缓刺入穴位,并使已刺入的针体贯穿厥阴俞和心俞穴,做旋转手法刺激5~10min,待有针感时,边退针边将羊肠线推入穴内,出针后用胶布固定,1周内局部保洁。2个月治疗1次,左右侧穴位交替施术[丁章森.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43]。

3.取穴厥阴俞、透心俞,配内关。针刺得气后选用电针针麻仪,用脉冲电连续波,频率为150Hz,波宽300ms。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随时调节强度大小。

每日1次,每次20min,7次为1小疗程,21次为1大疗程[金嫣莉.中国针灸,1987,7(2):4]。

【按语】

埋线时勿直刺以免刺伤脏器。并注意勿使线头露于皮肤外,以免感染。

嘱患者1周之内勿洗澡。

在治疗的同时,应配合饮食调节、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低糖、忌烟酒。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劳逸结合。

电针治疗不仅对心率、心律、血压及外周血管功能有明显调整作用,而且对左心功能、冠状动脉功能等,也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对冠心病患者能较快地反射性解除冠状血管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和镇痛,故对缓解冠心病,解除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背针疗法对改善冠心病自觉症状效佳,即时效果可与硝酸甘油制剂相比,缓解疼痛迅速,减少发作次数,对晚期效差。年龄小者,疗效较好。对于血液黏度大及高血脂患者可同时辅助溶栓降脂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