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18

第18章 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第一节适应证

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记载,背腧穴多主治相应脏腑病症和相应脏腑的五官、五体病症等。根据背针疗法的治疗机制,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基本上都在背部有其对应的背腧穴,故对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可选用相对应的背腧穴,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都是背针疗法的适应证。

1.诊治相应脏腑疾病通过脏腑辨证来选取背腧穴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多有描述:“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腧也。”这是背腧穴治疗其相应脏腑疾病的理论依据。由于脏腑和背部腧穴的特殊联系,脏腑有病,就可以在相应的背腧穴出现阳性反应,由此可通过探寻这些阳性反应点,对疾病进行诊断或辅助诊断。同样原理,也可寻找出这些敏感点,进行刺激,以治疗脏腑疾病。正如《黄帝内经》云:“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因此,背针疗法主要的适应证还在于治疗其相对应脏腑的疾病,如心病取心俞,肾病取肾俞,胃病取胃俞或脾俞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治疗相表里脏腑疾病由于经络的密切联系,脏与腑之间自然形成一主里一主表的隶属关系,使气血相互沟通,故针刺背腧穴或相应的夹脊穴,不仅能治疗相应的本脏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相表里脏腑的疾病。如脾俞不仅可以治疗脾虚诸症,而且可以治疗胃痛不适等症;肾俞不但可以治疗肾脏的病变,也可以用于治疗尿频、尿痛、遗尿等膀胱疾病。

3.治疗相应脏腑所属器官及五体病根据中医脏腑学说,五官、五体由脏腑气血所濡养,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都隶属于各个脏腑,因此,通过对背部腧穴不但对相应脏腑有治疗效果,对其所属的五官和五体病也有较好治疗作用,如眼睛有病,根据“肝开窍于目”的原理,可取肝俞和第9夹脊穴。又因“肾主骨”,肾俞就可治疗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等骨的疾病。

4.治疗相邻脏腑病背腧穴之间由于纵向经气散布的联系,上下相邻的背腧穴位置相近,经气相通,故背腧穴可治相邻脏腑的病。如肺俞可治心神失常之“妄言”,心俞穴也能治“寒热咳唾”,除此以外,上下部背腧穴也可治疗相关脏腑病,治胃脘痛取肾俞,咯血取肝俞等。

5.治疗脊柱与周围组织疾病督球纵行于脊柱正中,夹脊穴挟行于脊柱两旁,而脊柱两旁的竖脊肌正是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所循行分布之处,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背部腧穴对脊柱及周围的软组织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禁忌证

1.对于咳嗽、躁动不安患者,以及年幼儿童不宜在背部留针,以免因活动而改变针刺深度而伤及内脏。

2.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

3.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区、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如妇女行经时,除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针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6.肝、脾大,肺气肿患者不宜针刺过深。

第三节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胸背部一定要了解局部解剖情况,掌握针刺方向,切忌乱刺、深刺。对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在背部腧穴针刺时,应避免针刺过深,不宜反复提插,尤其是对一些瘦弱患者更应注意深度,避免意外。对体弱而针感不强或无针感者,可留针候气,不宜多方向找针感,以防不小心刺入内脏。

4.在有放电感及强烈针感出现时宜停止行针并将针体上提少许或变换方向,不宜再做强手法,以防损伤神经和脊髓。

5.针夹脊穴时,针尖应置于椎弓板附近或横突上下缘处,这些地方都是安全针刺范围,即使患者突然咳嗽,或移动身躯亦不会造成意外。

6.肩疙瘩系结缔组织,直接将针体刺入应有的深度有-定困难,要捻转进针方可顺利。

7.进针操作时病人感觉刺入点“痛”不能忍受时,可将针拔出,应在原有的穴位附近刺入,以避开皮肤痛觉神经区。

8.施针体位尽可能采取伏卧位,这样脊椎的两旁肌肉较为松弛,施针方便,并可避免晕针的发生。

9.脊针刺激性较强,往往给病人造成一定疼痛和难受。施针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酌情掌握刺激的强度,否则患者恐惧,不能与医生很好地合作。慢性病症不要急于求成。每次刺激的剂量虽小,久而多之,其刺激由量变到质变,按疗程治疗,疾病就可逐渐获得痊愈。

10.患者身体过分衰弱或有晕针史者,不宜做脊针针刺治疗,孕妇亦应慎用。因脊针刺激性较强。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