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16

第16章 背针常用疗法(3)

二、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颈后区诸器官疾病,取颈1~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区内脏疾患,取胸8~12椎夹脊穴;治疗腰区和下腹区内脏疾患,取胸10~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冈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以“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摩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4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三、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乙醇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术后处置同上。

四、适应证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颈后区部、颞区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颈后区和颞区、额区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颈后区、额区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五、禁忌证

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六、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d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第八节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及其他常用药物。许多供肌内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做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临床上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示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腧穴,四肢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7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四、适应证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

五、禁忌证

孕妇的下腹区、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做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背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第九节指针疗法

指针是以手指按压或爪切某些穴位,代替针刺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操作方法

指针的基本手法可分为揉、扪、切、捏、点5种。

1.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轻按选下的穴位,做环形平揉的一种方法。

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以穴位为中心,做一小圆形转动,不要使手指与皮肤呈摩擦状态。每次揉一小圆周为1次,每穴位一般以120~180次为标准,2~3min。

2.扪法是用手指扪按腧穴或身体一定部位的手法。将手指端深深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同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施以轻重不同的指力,以感到酸麻胀痛为止。当指端按入时,应逐渐减轻指力,最后停止。每穴一般扪按3min左右。扪法又分为单指法和双指法2种。

(1)单指法:一般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

(2)双指法:即两手指同时扪按2个穴位。此法常用于头面、颈项、腹区、背腹部的穴位。

3.切法用拇指指甲切按腧穴。操作时可用脱脂棉少许,覆于指甲,防止切伤皮肤。指切时用力需要轻而缓慢,特别是压痛处更应注意,尽量避免切处剧烈疼痛。

4.捏法是用两个手指对称捏压穴位的手法,可用拇、示二指,也可用拇、中二指或拇指与其他各指,在上下方或左右方对称相向用力。可捏压一个或两个穴位。如果捏压一个穴位,拇指在这个穴位上,另一指或其他各指则在对称地方。

5.点法是一指或二、三指点在痛点或穴位上,先轻后重。逐渐深透。

二、适应证

由于指针疗法不需要任何操作器械及穴位消毒,可以随时随地应用,因此可应用于多种急症的处理,如晕厥、剧烈疼痛等。又因指针疗法具有疼痛小的特点,因此广泛适用于年老体弱、儿童、惧怕针刺者及孕妇等。也可作为患者自我治疗及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禁忌证

1.急性传染病、皮肤病、肿瘤以及腹痛拒按的患者,不宜使用指针。

2.小儿头部的囟门区和孕妇的腰骶部及腹区穴位等,不宜用指针。

四、注意事项

1.施术者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剪,以免切伤病人皮肤。

2.指力的轻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免病人产生不适或晕针;对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施术时指力不可过重。

3.指针的施术时间以1~3min为标准,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4.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宜用指针。

第十节穴位敷贴法

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器具及药物

1.药物包括敷药和溶剂(或赋形剂)。敷药多用具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作用的冰片、麝香、丁香、花椒、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等和气味俱厚、力猛有毒的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附子、大戟等。常用的溶剂(或赋形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剂型常用的有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区进行治疗。糊剂: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膏剂: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

饼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病变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穴位。

二、操作方法

1.选穴腧穴敷贴选穴力求少而精。一般多选用:病变局部的穴位、阿是穴或经验穴。

2.敷贴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敷贴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