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13742200000054

第54章 事务公文写作(19)

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是由王义锡同志为鼓励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扶贫工作而设立的。捐资设立该基金的王义锡是大型民营企业——青岛面粉机械厂原厂长,1994年王义锡同志设立王义锡扶贫基金,并专设全国性科技扶贫奖励基金,鼓励和支持在贫困地区从事科技扶贫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王义锡将基金的35%用于科技扶贫奖励,每年有150名左右的科技人员在王义锡扶贫基金的扶持下,深入到贫困地区第一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人民加快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有这些,都是对参与科技扶贫的科技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和激励,对科技扶贫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三、科技扶贫项目的确定与实施

(一)项目的确定程序

科技部每年有40个科技扶贫专项,科技部扶贫人员与地方科技部门一起提出项目建议书,然后报地方科委,通过科技部门渠道逐级上报,由科技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议书进行评审,确定后下拨资金。这些项目一般是由地方科委、农科所、地方大学承担,其程序可用图1表示。

(二)项目的实施与监督

项目确定以后,资金下拨到地方科技部门、项目的主管部门以及项目的实施单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干部和地方科技部门对项目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的质量。

(三)项目的验收程序

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的实施单位提验收申请,扶贫团和地方科技部门组织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一般是由省科技厅负责。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由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的分类标准,逐项进行审查。

(四)科技部的扶贫投入

(一)人力资源

——选派科技扶贫团15届共360多人,其中司局级干部67人,处级干部170多人。

——1993年设立的“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截止1999年度共奖励科技扶贫个人服务奖1540名,杰出贡献项目21项。

——先后动员科技人员3万多人次深入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地区等贫困第一线,传经送宝、释疑解惑,开展技术培训130余万人次。

(二)资金投入

——15年科技部共投入科技扶贫专项经费1.1亿。

——地方财政配套投入(包括省、地、县三级)14.8亿元。

——安排“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贷款3.5亿元。

——引入外资2305万元,其中UNDP1500万元,JICA350万,加拿大90万元,香港振华奖励240万元,贵州510工程75万元,亚太经社委员会50万元。

(三)技术投入

——15年向贫困地区提供技术人员3万人次。

——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580个。

——各地建立各种科技示范点1500余个。

——解决关键瓶颈性技术问题200余个。

——向贫困地区推广适用技术2000余项。

五、科技扶贫效果分析

(一)促进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

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几个定点扶贫片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别山、井冈山等地区已实现整体解决温饱问题;

——六个重点联系的贫困县农民纯收入增长明显,英山、平桥、永新、安塞四个县已于1998年底宣布解决温饱问题,金寨、平江将于今年底宣布解决温饱问题。

科技部重点联系的六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已从1996年的160万人下降到5万人,贫困面由47%下降到1.5%;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三大片贫困人口从940万下降到50万,贫困面由48%下降到2.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0公斤;大别山、井冈山地区已提前整体解决温饱。

(二)培育了一批重大区域性支柱产业,成为贫困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大别山区横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世界18个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包括25个县,其中贫困县有20个。通过系列科技扶贫措施,摆脱了传统的发展轨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科技扶贫之路——大别山之路。

各地、县改变分散扶持的办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按照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进行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系列开发,初步形成了沙水稻、蚕桑、茶叶、食用菌、板栗、中药材、高山反季节蔬菜、手工编制等主要产业和商品基地。通过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举办人才培训班,实现了主要靠资金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综合投入转变。

——井冈山区也是我国18个重点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其贫困是一种能力制约贫困,而能力制约型贫困必须依靠科技解决。近十年来,全区共推广“杂交桑扦异步成园技术”、“水库立体养殖”、“果树高位接换种技术”等一大批农村新技术,引进推广水稻、蚕桑、果树、猪、牛等新品种,使90%的贫困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增强了农民自主开发、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科技部扶贫团、省科委的牵线搭桥,井冈山区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较好地解决了供应源不足问题,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信息和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科技扶贫以来,井冈山区域性支柱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1997年,江西井冈山全区蚕桑支柱产业产值16435万元,果茶支柱产业产值12583万元,水禽支柱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陶瓷支柱产业产值2700万元。支柱产业的开发,打破了井冈山区农村经济结构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营格局。

——陕西省的贫困面仅次于云南省,有置之不理贫困县50个,仅延安、榆林两地区就有国贫县20个,占全省国贫县的40%,占两个地区25个县(市)的80%。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的白于山区和共河沿岸的土石山区两大特困区。科技部驻陕扶贫团、陕西省科委和陕北建委三方紧密结合,在陕北老区合力扶贫,成效显著。

1990年起,主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不同类型区域安排了科技扶贫试验示范项目。同时,围绕主导产业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开发名、特、优、新产品。1996年初,陕西在总结科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组织1000名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扶贫,抓好科技示范县、示范基地,开发枣、杏、薯、梨四个主导产业,并重点抓了菜、鸡、羊、桑四个后续产业。如陕北仅红枣一项,1999年面积达115万亩,总产量达7500万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红枣产值在沿黄河七县占农产总产值的33%,靠红枣已使沿黄地区70%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国际合作成绩显著

——1997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批准“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示范推广能力建设”项目,总计投资近3300万元。主要通过资金以小额信贷方式到村到户,将科技要素贯穿其中,以示范、推广“小额信贷+科研机构”和“公司+农户+科研机构”两个科技扶贫模式为重点,强调项目扶持到户和贫困妇女参与。项目在6个省10国定贫困县实施。三年来,项目总计发展了9580个贫困农户(59%妇女),组建项目中心356个,项目小组2018个,贷款农户家庭平均收入增长30%以上,而且还款率高达99.5%。

——“科技信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已通过立项,将于明年正式启动。总投入290万美元,在五个贫困县实施。通过建立县和乡级依靠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

——与日本JICA合作,先后组织了五期“日本农协制度运营与管理”培训班,并将于年底前启动“湖北大别山资源开发”项目。

——与加拿大科迪国际学院合作,进行四期社会发展同级培训。

六、科技扶贫的经验总结

十五年的科技扶贫探索出了大别山之路、井冈山之路、陕北合力扶贫、太行山道路、西北旱地区科技扶贫、喀斯特地区科技扶贫、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扶贫的开发,为我国扶贫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科技扶贫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心血乃至生命的结晶,昭示着中国科技界非凡的勇气、智慧和创造力。十五年来,全国科技系统以科技扶贫团、科技开发团、科技小分队和蹲点挂职等形式,选派了大批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到贫困地区开发科技扶贫工作。

扶贫奖励基金的建立和实施,开辟了吸引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的表彰和奖励。本次会议将表彰60个科技扶贫先进集体、20名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和320名先进个人。“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共奖励了1540名科技扶贫个人服务奖,杰出贡献项目21项。应该说,这些先进人物是成千上万为科技扶贫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广大科技扶贫工作者不但为贫困农民带去了富裕和文明,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对党和人民的满腔热忱,把艰苦奋斗的传统、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求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老区精神结合起来,凝结成新时期伟大的科技扶贫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奋斗,为21世纪国家扶贫开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科技扶贫的实践来看,在扶贫中设立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技扶贫之中去,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进展。

从我国扶贫的实践来看,在扶贫工作中建立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科技部科技扶贫的实践体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把治理贫困与提高人口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科技扶贫归根结底是“扶人”。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引导农民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必须致力于提高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把科技人员以及乡土人才活力释放出来,使他们的才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施展。十五年来,科技扶贫始终坚持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相结合,支柱产业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科技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把每一项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都作为一项衣人工程,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农科教三结合,送科技下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推广示范,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达到了“扶持一个项目,举办一项培训,教会一项技术,带动一批农户,形成一个产业,脱贫致富一方”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贫困地区人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科学技术种子已播撒在贫困地区的广阔土地上,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把解决群众温饱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证明,解决群众温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地方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基础环境条件的必要改善,就不可能真正稳定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科技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找准位置,注重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注重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全局性技术问题。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许多地方的科技扶贫工作打破了长期以来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单一的生产结构,为联结小生产与市场开辟了道路,为科技的全面深入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这项举措就使广大农民直接受益,又有效地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使贫困地区经济开始步入富民与富县相协调、当前脱贫与持续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三,把科技示范与面上推动紧密结合起来

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定点科技示范为主,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格局。无论是依靠科技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大别山之路”,还是坚持科技兴山的太行山之路无论是贵州喀斯特地区性“龙里模式”,还是广西环江的“环境移民示范”等等,不仅对于引导群众脱贫和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功能,而且也对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辐射引导作用。同时,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国科协都注重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和对科技界的影响力、号召力,不断加强对于全国科技扶贫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如科技部制订了《1996~2000年全国科技扶贫规划纲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意见》,中科院组织制订了《全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与开发研究》;中国科协在原有中央到地方各级科协的组织体系基础上,层层建立了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1997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还联合印发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扶贫攻坚进程的意见》;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联合印发了《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行动的纲要》。这些规划、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对于推动科技扶贫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