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玩意儿之画外烟云:收藏背后那些事儿
1374100000010

第10章 双赢!史上最成功的“做局”(4)

原始天尊,道教三清之首,由于地位最尊贵,所以大伙都要上门找他去。东华和南极是道教诸神中的两位上仙,定期去朝拜三清也是规矩,所以许是今年到时候了,一大帮神仙浩浩荡荡,诸神将、仙女等排成纵队,场面蔚为壮观。吴道子就掐取了这个恢弘的场景,画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群像画,这幅画的主要视觉冲击力就是它的气势,人物众多,衣饰繁复,凸显画家超强的技巧。

从画面结构上,复杂程度上,单线白描的技巧上,这幅画与后来的《清明上河图》近似,所以国画艺术史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将《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魅力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摆到同一个位置上去。

这是简单介绍一下绘画本身,而最终让它成为传奇的,则是它背后的故事,这故事始终是围绕着徐悲鸿展开的。《朝元仙仗图》

北宋武宗元绢本墨笔纵443厘米,横580厘米私人收藏1939年,徐悲鸿在新加坡办画展,那时,他觉得出门在外,这幅宝画放在哪儿都不保险,于是便托了香港银行,觉得保险柜里应该安全一点。

但是,当他到达了新加坡以后,又改主意了,他觉得银行里头也未准踏实,这年头净抢银行的了,还是把画搁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舒坦。

悲鸿便托可信之人把画带了回来。

当时正值“二战”爆发与扩大之际,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也随之遭受牵连。

这里从此便不再安全了。

徐悲鸿在这里还有很多展品和画作呢,东西太多在慌乱的时候无法一次性运回祖国。

于是他就在当地把这些东西托管给了一个朋友,自己先回国避避难去,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头可断,国画不能烂;血可流,国画万万不能丢!

悲鸿原想等形势稍微缓缓,瞅准一个时候赶紧从新加坡把画取回来。

可是他没想到他这辈子也取不回来了。日军一颗空投炸弹,咣当一下,整砸在藏画那地方,不偏不倚,按说是怎么那么巧,怎么那么寸!

这地方极其秘密,当时只有一个学校的教导主任知道画放在哪,他日本人怎么那么牛,一下就找着了。

噩耗传来,徐悲鸿差点没晕过去,幸亏是《八十七神仙卷》被他随身携带回来了,要不然估计徐悲鸿艺术人生至此就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了。

这幅画虽然在这次灾难中被万幸保留了下来,但是后来,还是没能逃脱一场“杯具”。

1942年,正是“二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抗日战争也是进行到了无比艰难的时刻。

徐悲鸿在昆明举办画展。按说云南那地方已经算是中国内地的“最里间屋”了,太深了,日本人怎么也打不到这儿来呀。是,日本人不来,日本飞机来。

当时的昆明上空几乎每天都有敌机划过,并扔下几枚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