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通于体表、肌肉、筋骨之外之皮部。通过艾灸穴位的良性刺激,即可激发经气,而产生热效和药效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阴阳、调整脏腑、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增强抗病力、治愈疾病、维持健康的目的。但随其灸法、药物、和穴位不同,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艾灸疗法同属针灸疗法范畴。临床应用艾灸疗法或同时配合其他疗法,所涉及穴位很多。现就与本疗法有关的常用穴位的定位、功用、主治与灸法分述如下。
(一)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本经经穴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左右共22个穴位。
中府(募穴)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穴下约1寸,在前胸壁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处。功用:调理肺气,养阴清热,止咳平喘。主治:喉痹、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胸闷烦满、腹胀、肩背酸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尺泽(五输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侧凹陷处。功用:调理肺气,清热和中。主治:潮热、咳嗽、咯血、气喘、哮喘、鼻出血、咽喉肿痛、胸胁胀满、腹痛、吐泻、小儿惊风、上肢瘫痪、肘臂挛痈、乳痈、舌干、感冒、咽炎、喉炎、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麻疹、丹毒、高血压,及胎位不正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孔最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下3寸,太渊穴上7寸,桡骨掌面正中处。功用:调理肺气,疏通经络,清热利咽。主治:咳嗽、气喘、肺炎、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疮、身热无汗、肘关节炎、失声、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腭扁桃体炎、头痛及痔疮出血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凹陷中。功用:调理肺气,疏通经络,疏风解表,平喘利咽。主治:偏头痛、正头痛、头项强痛、咳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半身不遂、手腕无力、腕部腱鞘炎、上肢瘫痪、惊痫、溺血(血尿)、小便热、阴茎痛、面目水肿、糖尿病、蛋白尿、感冒、鼻炎、喉炎、风疹、荨麻疹、落枕、腕部扭挫伤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渊(五输穴、原穴、八会穴)位于手腕掌面桡侧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功用:调理肺气,止咳化痰,消肿利咽。主治:胸满、咳嗽、哮喘、肺痨咳血、无脉症、前臂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流行性感冒、目痛、生翳、呕血、胸背痛、掌中热、喉痹、腹胀、噫气、乳痈、手腕无力疼痛、冻疮、手皲裂、鼻炎、百日咳、支气管炎、脉管炎等。灸法:艾条灸3~5分钟,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少商(五输穴)位于拇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处。功用:清肺利咽,清热醒神,启闭苏厥。主治:中风、中暑、呕吐、昏迷休克、癫狂、癔症、肘指痉挛、失声、喉痹、咽干、小儿惊风、外感、腭扁桃体炎、鼻出血、咽喉肿痛、食管狭窄、慢性肠炎、垂舌、唇焦、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精神分裂症及胎位不正等,为急救穴之一。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穴本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左右共40穴。
商阳(五输穴)位于示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处。功用:清热醒神,疏泄阳明,宣肺利咽,开窍苏厥。主治:中风、昏迷、耳鸣、耳聋、结膜炎、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热病无汗或昏厥、腭扁桃体炎、桡神经麻痹、疼痛、腮腺肿痛、青光眼、口腔炎、手足麻木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合谷(原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拇、示指间)之中点,约于第2掌骨中心处。功用:清泄阳明,舒经镇痛,通经开窍,通降肠胃。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齿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小儿惊风、小儿消化不良、痄腮、面肌痉挛、前臂神经痛、眩晕、耳聋、面肿、疔疮、失声、咳嗽、胃脘痛、痢疾、疥疮、疟疾、感冒发热、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哮喘、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风疹、荨麻疹、带状疱疹、丹毒、神经性皮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单纯性甲状腺肿、急性胰腺炎、痤疮、酒渣鼻、面部黄褐斑、面部疮肿、冻疮、唇裂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附注:孕妇慎用。
阳溪(五输穴)位于手腕上侧腕横纹两筋间凹陷中。翘起拇指凹陷更明显。功用:清泄阳明,疏筋利节。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生翳、咽喉肿痛、齿痛、食管痉挛、腕部腱鞘炎、臂痛、手腕痛、无力、半身不遂、癔症、热病心烦、无汗、癫狂、痫证、小儿消化不良、荨麻疹、冻疮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手三里位于前臂内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当曲池穴下2寸,筋肉之间处。功用:清泄阳明,疏风通络,健脾和胃。主治:齿痛、颊肿、颌痛、痄腮、瘰疬、胃脘痛、腹痛、腹泻、高血压、腰背痛、肘臂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上肢麻痹、酸痛或瘫痪、乳腺炎、失声、消化性溃疡、睾丸炎及目疾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曲池(五输穴)位于肘窝横纹尽头处(桡侧)筋骨间凹陷中。功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舒筋利节,疏风解表。主治:咽喉肿痛、牙痛、手臂肿痛、肘痛无力、上肢酸痛、麻痹、中风、癫狂、高血压病、瘰疬、瘾疹、丹毒、腹痛、腹泻、流行性感冒、肺炎、热病、月经不调、疮疥、痢疾、目赤肿痛、目不明、胸中烦满、瘛疭、疟疾、感冒发热、闭经、不孕、肺炎、腭扁桃体炎、肩胛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臂臑(八会穴)位于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下端凹陷中。功用:疏经散风,明目止痛。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瘰疬、目疾、癫癎、瘿气、上肢瘫痪、肩周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肩髑(交会穴)位于肩头前面正中凹陷中,三角肌上部中点处。功用: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主治:颈项强痛、肩周炎、半身不遂、麻痹、瘫痪、瘿气、瘰疬、肩臂酸痛、手臂拘挛、抬举困难、三角肌风湿病、高血压、风热瘾疹(荨麻疹)、风疹、腋臭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扶突位于颈侧部喉结旁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功用:理气化痰,清咽利膈,消肿散结。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唾液过多、胸锁乳突肌或舌骨麻痹、音哑、声带疾患、甲状腺肿大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足阳明胃经穴本经起于承泣,终于厉兑,左右共90个穴位。
地仓(交会穴)位于平口角旁开n 4寸,直对瞳孔。功用:清热散风,疏经镇痛。主治:小儿口角流涎、牙痛、颊肿、口眼喎斜、失声、眼肌痉挛、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小儿惊风、唇缓不收、鹅口疮、面痒、口唇皲裂、面颊疔疮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颊车位于下颌角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咬肌隆起处。功用:祛风清热,通利牙关,疏经止痛。主治:颜面神经痛、麻痹(面瘫)、牙关紧闭、牙痛、流行性腮腺炎、中风、舌强不语、颈项强痛、下颌关节炎、失声、小儿口角流涎、腭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小儿惊风、口腔炎、咬肌痉挛、下颌脱臼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下关(交会穴)位于颧骨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功用:清热止痛,通利牙关,疏风开窍。主治:耳鸣、耳聋、耳痛、牙痛、龈肿、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臼、口眼喎斜、口噤不开、眩晕、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聤耳(化脓性中耳炎)、面痛、牙关开合不利、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黄褐斑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头维(交会穴)位于额角发际直上0.5寸,咬牙时有一块肌肉凸起处。功用:疏风止痛,清脑明目。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清、迎风流泪、口眼喎斜、面肿、眼睑瞤动(眼跳)、急性结膜炎、精神分裂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脱发、秃眉、颞部皱纹、发际疮等。灸法:艾条灸3~5分钟。
乳根位于乳头(锁骨中线)直下,第5肋间间隙中、前正中旁开0.4寸处。功用:理气宽胸,降逆通乳。主治:咳嗽气喘、胸下满痛、噎膈、呕逆、乳腺炎、产后乳少或缺乳、乳腺增生、乳痛、乳房过大或过小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梁门位于脐上4寸,旁开2寸。功用:调理胃气。主治:胃脘痛、腹胀、食欲缺乏、呕吐、泄泻、完谷不化、肠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幽门痉挛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天枢(募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功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化湿消滞。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腹痛、腹胀、便秘、呕吐、泄泻、痢疾、水肿、癥瘕、阑尾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寄生虫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癫癎、耳鸣、热甚狂言、疝气、腰腿痛、带下、癫狂及急性与慢性胃炎、肠麻痹、腹膜炎、急性肠梗阻、胃下垂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水道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处。功用:通调水道。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症、水肿、膀胱炎、肾炎、腹水、月经不调、睾丸炎、疝气、尿潴留、附件炎、子宫脱垂及子宫和卯巢疾病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归来位于脐下4寸,旁开2寸处。功用:调气活血,培补冲任。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子宫下垂、阴部肿痛、遗精、经闭、睾丸炎、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闭经、男子卯缩、阳痿、小便不利、遗尿、阴囊湿疹、阴痒、肛门瘙痒、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不孕症、产后恶露不止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伏兔位于在髌骨(膝盖)外上缘上6寸处。功用:疏经活络,祛风散寒。主治:荨麻疹、腿膝冷痛、膝关节炎、下肢麻痹、神经痛、疝气、脚气、股外侧皮神经炎及子宫疾病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梁丘(郄穴)位于髌骨(膝盖)外上缘上3寸处。功用: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主治:胃脘痛、腹胀、胃酸过多、膝关节炎、腿膝肿痛、下肢麻痹、乳腺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乳房胀痛、面部斑疹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犊鼻位于髌骨(膝盖)前外侧凹陷中。功用:通利关节,祛风散寒。主治: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痿软、脚气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三里(五输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大骨(胫骨嵴)外缘凹陷中,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功用:调理脾胃,疏通经络,镇痉止痛,培元保健。主治:胃脘痛、胃酸缺乏、呕吐、腹痛、腹胀、便秘、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神经衰弱、水肿、瘀块、乳腺炎、虚劳、痹证、胃痉挛、食欲缺乏、腹膜炎、口腔疾病、头痛、眩晕、痢疾、咳喘痰多、耳鸣、心悸、气短、癫狂、中风、脚气、膝胫酸痛、消化性溃疡、反流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与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虚弱、消瘦、衰老、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过敏性疾病、风疹、荨麻疹、肥胖症、丹毒、臁疮、脉管炎、痤疮,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产后血晕、目疾、鼻疾等。尤其为消化系统疾病、慢性疾病及保健强身所常用。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可重灸。
上巨虚(下合穴)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筋骨之间凹陷中。功用:调理肠胃,疏经活络。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便秘、痢疾、阑尾炎、消化不良、结肠炎、水肿性脚气病、下肢肿痛、麻痹、瘫痪、肩周炎、肠中绞痛、肠鸣、中风瘫痪、急慢性肠炎等。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下巨虚(下合穴)位于上巨虚穴下3寸,筋骨之间凹陷中。功用:疏经活络,调理肠胃。主治:胸胁胀痛、泻痢、泄泻、脚气、风湿病、膝关节炎、脑缺血、食欲缺乏、下肢肿痛、麻痹、痉挛、瘫痪等。灸法:艾炷灸7~15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丰隆(络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与膝窝外面横纹之间,胫骨外约两横指两筋间隙中。功用:祛痰降逆,疏经活络。主治:头痛、目眩、癔症、精神病、癫癎、咳嗽、痰多、哮喘、腹痛、痢疾、便秘、中风、咽痛、慢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胸痛、呕吐、高血压、高血脂、脱发、痤疮、肥胖症及下肢痉挛、麻痹、瘫痪或肿痛等。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