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滞
小儿积滞又称消化不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不洁之食物,内伤饮食,停滞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致。
【症状】
食而不化,不思饮食,嗳气腹胀,大便腥臭。
【疗法】
配穴方一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若先揉按,再艾灸,则效果更好。②用艾炷隔姜灸,取中脘穴,隔姜灸2~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积滞。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即效。
配穴方二主穴:中脘、天枢。配穴:虚甚者,加肩髃、足三里;寒泻者,加关元;身热泻者,加曲池、合谷。
灸法:用针灸法,主穴每次只用1穴,再随证加配穴。热泻针刺用泻法,主穴加灸(温和灸),虚证、寒泻,主穴针刺用平泻平补法,针后加灸(温和灸),配穴用温和灸。施针时多以捻转手法,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主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6例,经3次治疗后,痊愈31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属中医纳呆、恶食范畴。是指因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成年人亦有之。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损伤脾胃,过饱则积食停滞,过饥则营养不充;或脾胃素虚,脾气不振;或先天不足,脾失温照,脾虚失运,湿困脾阳,湿郁气滞,升降失调等因所致。
【症状】
食欲减退或缺乏,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而见食不贪,甚则拒食;或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或伴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或呕吐,泄泻。长期厌食,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疗法】
配穴方一脾俞、胃俞、中脘。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上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以灸至食欲增进为止。主治:小儿厌食症。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公孙。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或积滞。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多效。同时家长应配合调节患儿饮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饭前吃零食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配穴方四天枢、四缝、中脘。
灸法: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厌食症。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应用,每获良效。
小儿疳积
疳积又名疳证,现代医学称之为营养不良,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各年龄皆可罹患,尤以1~5岁小儿为多见。
【病因】
多因禀赋较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损伤脾胃所致;或由积滞,厌食迁延而成;或因病后失调;或因药误食发展而成。脾胃内伤,百病丛生,疳积的形成,此乃关键。
【症状】
进行性消瘦,全身虚弱,面黄发枯,食欲欠佳,嗜食异物,甚则腹部胀大如箕,青筋暴露,生长发育缓慢等。
【疗法】
配穴方一四缝(包括上、下四缝)、足三里、脾俞、胃俞、内落枕(劳宫穴上1横指,示指与中指缝处),均取双侧。
灸法:用针灸法,先令患儿仰卧或坐好(多为家长抱坐),定好穴位,常规消毒后以右手拇、示、中指持住针柄(已消毒的三棱针),迅速在四缝穴点刺,挤压出黄白黏液,然后配合毫针针刺足三里、脾俞、胃俞、内落枕,得气后出针,不留针。针后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足三里、脾俞、胃俞穴各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3~6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疳积。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455例,治疗1~2个疗程,痊愈(食欲、睡眠恢复正常,无哭闹,精神振作,脸色红润者)1210例,好转(食欲增加,但未恢复正常,急躁、吵闹、口渴症状消失者)22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8%,均经随访1年。
配穴方二主穴:脾俞、胃俞、足三里。配穴:腹大腹胀者,加公孙、四缝;便溏者,加天枢、中脘;乏力者,加气海、关元。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取枣核大的艾炷,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大青盐适量放入脐孔中,取黄豆大的艾炷置盐上,点燃灸5~7壮,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疳积。
主治:小儿疳积。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坚持治疗,效果颇佳。
配穴方三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百虫窝。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药饼灸,每次取3~5穴,再取吴茱萸、丁香、紫苏叶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冰片少许调匀,取药末适量平铺于穴位上,上盖麦粒大艾炷,各灸3~5壮,每日灸1次。虫积则取中脘、天枢、百虫窝穴,用使君子肉、槟榔、乌梅肉各等份,共研细末,如上法用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疳积。
附记:笔者经验。治疗本病常配以药物内治,验之临床,比单一疗法效果为优。具体方药可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一书,可供临床选用。
百日咳
百日咳中医称顿咳、天哮、疫咳、痉咳和鸬鹚咳等名。本病由于病程可持续2~3个月以上,故称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冬春两季为多。本病传染性较强,各年龄小儿均罹患,但以5岁以下最多。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中医认为,多因内蕴伏痰,外感时行疫邪,侵袭肺卫,致卫气郁闭,肺气受伤,与伏痰搏击,阻遏气机,肺失肃降而气上逆,逐发本病。
【症状】
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起形似感冒咳嗽、病情轻;继而加重,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尔后倾吐痰涎泡沫而止。多伴有颜面和眼睑水肿,甚则有鼻出血和咯血出现。此为中期(又称痉咳期)。至后期,痉咳则逐渐缓解,到恢复健康。本病尤其在中期病情重,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咳喘、惊厥、窒息等),切不可忽视。
【疗法】
配穴方一①大椎、风门、肺俞、列缺、合谷;②大椎、身柱、尺泽、丰隆;③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太白。
第1组穴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在大椎、风门、肺俞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温针灸,在列缺、合谷穴,采用泻法,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灸1次。
第2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或隔姜)灸,每次灸1~3壮,每日灸1或2次。若点刺出血后再隔蒜灸,效果更好。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分钟,每日灸2或3次。③用温针灸,针后不留针,于身柱穴施以隔姜灸,每日灸1次。
第3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3~5壮,灸至皮肤局部温热红润为度,灸毕用手按压穴上片刻,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百日咳(初期用方①,中期用方②,后期用方③)。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鱼际、尺泽、身柱、内关。配穴:风寒型,加风门、大椎、曲池;痰热型,加丰隆、足三里;肺脾两虚型,加肺俞、脾俞、膻中。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在所选穴位,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上,各灸7~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无瘢痕灸,在所选穴位上,将黄豆大的艾炷置穴上,各灸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顿咳)。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肺俞、尺泽、列缺、鱼际、少商。配穴:初期加大椎、风门;中期加定喘、天突;后期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药饼灸,取杏仁15g,炙麻黄、紫苏子各6g。共研细末,每取适量药末,用荆芥10g煎水,调药末成膏状,做成薄圆药饼,分别盖在肺俞、尺泽、列缺、定喘、天突穴上,再将麦粒大艾炷置于药饼上,各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痉咳期(中期)。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灸前用手指置穴上揉按各3~5分钟,再放置姜片于穴上,然后把麦粒大的艾炷置姜片上,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百日咳。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若配合外敷法,效果尤佳。方用自拟痉咳散(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15g,杏仁、法半夏、百部各10g,桔梗、麻黄各5g。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以蜂蜜适量调和成软膏状,分敷于肚脐、膻中和天突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次即可。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现代医学称急性肠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尤以婴幼儿发病为多。
【病因】
外因外着寒凉(风寒、暑湿为多)或内伤饮食、过食生冷所致。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粪便稀薄或水样便,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常兼有腹痛、腹胀。病有久暂,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长强。配穴:肾俞、脾俞。
灸法:用火柴灸法,用火柴一支在磷片上划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灸点,手法要轻,刹间离穴,此时可听到响声即可,灸点后有米粒大瘢痕,一般不需处理。每日灸1次。
主治:小儿腹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26例,经3次治疗,痊愈96例,显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3%。
配穴方二神阙、百会、涌泉。
灸法: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药艾绒配制法:取陈艾叶(干)500g,冰片5g,川乌、草乌、干姜、雄黄各30g,麝香1g,薄荷、甘草、细辛、牙皂各10g。先将艾叶搓成艾绒,后10味药共研细末,与艾绒和匀,捏成蚕豆大小的塔形艾炷。先取清洁食盐将患者脐窝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6cm的圆形薄饼,约1分硬币厚。再将艾炷置盐上点燃,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置1壮,灸至5壮后,泄泻暂停,10~15壮后而愈。同时以艾条悬灸百会、涌泉穴(双)30分钟。
主治:凡泄泻无论男女老幼患者均可施之。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一般1次即愈。又用灯火灼灸治疗婴儿慢性腹泻,即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一端,灼灸长强穴一下。一般1次即可止泻,效佳。若泻未止,隔3~5日再灼灸1次,必效。
配穴方三主穴:天枢、足三里、中脘。配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合谷;积滞甚加四缝。
灸法:用针后灸法,采取快速进针法,不留针。针后用艾条雀啄灸,灸至以局部皮肤稍红润为度,每月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泄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10例,治愈104例(占94.5%),好转5例,无效1例。
配穴方四止泻穴(位于足外踝向足底作一垂直线,此线与足跖底皮肤相交处即为止泻穴)。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取艾条点燃一端,灸双侧止泻穴。每日灸1次,重者可每日2次,直至腹泻控制为止。
主治:小儿肠炎(腹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00例,痊愈91例,好转6例,无效3例。
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根据临床表现又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与现代医学之乙脑、流脑和结脑病甚为相似。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本病好发于16岁以下儿童,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与儿童之“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
【病因】
多因外感六淫时邪疫毒;或内伤饮食,郁积化热;或精神失常,突受惊恐等因所致;或因久病脾虚,化源不足;或由急惊风失治转化而成慢惊风。本病可单独出现,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总之,原因虽多,急性多由热甚生风,而慢性多由虚风内动所引发。
【症状】
无论急性、慢性惊风,临床上多以“搐、搦、掣、反、颤、引、窜、视”等八字为特征。急惊风发病突然,其症较重;慢惊风则发作缓慢、时发时止,见症较轻,且多伴有脾虚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天枢、足三里、神阙、太冲。配穴:外感型,加曲池、大椎;痰热型,加丰隆、列缺;惊恐型,加印堂、涌泉、水沟。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大青盐适量纳入脐孔中,将枣核大的艾炷置于盐上,灸3~5壮,每日灸1次,3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无瘢痕灸,用于神志不清,灸涌泉、水沟,每穴灸5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惊风(急惊风)。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