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29

第29章 内科疾病(12)

此外,经常在中脘、天枢、气海穴施艾炷或艾条温和灸,可预防虚泻。若属虚寒性腹泻,可加灸申脉穴。

配穴方五神阙、关元。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各灸5~10壮,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隔姜(或隔盐、或葱饼)灸,在神阙穴灸5~7壮,关元穴灸30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慢性泄泻。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或痊愈,对急性泄泻亦有良效。

配穴方六主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配穴:肾虚加肾俞、脾俞、关元、大肠俞;纳呆加脾俞、胃俞;水样便加阴陵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用黄豆或枣核大的艾炷,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将食盐(研细)填满神阙穴(脐窝),上置枣核大艾炷,灸5~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以麦粒大艾炷,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急、慢性泄泻。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多在1个疗程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七①气海、天枢、中脘;②脾俞、胃俞、关元。

灸法:上列两方,交替使用。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温针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过敏性肠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结肠黏膜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医无此病名,一般认为似属久泻、痢疾,也有认为属肠风、脏毒者。发病年龄以20~40岁居多。

【病因】

多因感受暑热、寒湿或内伤,或饮食生冷,胃肠受损,运化传导失常,湿热蕴结,下注大肠,脏气不利,气血凝滞,夹湿热伤及肠络所致;或脾虚湿以内生,直迫大肠而起。

【症状】

腹泻每日数次至10数次,粪便伴脓血和黏液,大便性状异常,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多为隐痛或下腹绞痛。

肠镜检有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配穴:肝旺脾弱者,加肝俞、阳陵泉、行间;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公孙;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灸法:①用艾炷瘢痕(化脓)灸,在足三里、上巨虚穴各灸5~7壮,每月灸1次。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次,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日。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均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经常在大肠俞、神阙、阴陵泉施艾炷或艾条温和灸,可防治慢性肠炎。

配穴方二中脘、足三里、脾俞、天枢。

灸法: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次各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和脾胃阳虚型)。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配穴方三大肠俞、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慢性结肠炎。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有效。

痢疾

痢疾又名滞下、肠澼。现代医学命名与宋《济生方》谓之痢疾基本一致。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为肠道传染病。

【病因】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虽有赤痢、白痢、赤白痢之分,皆是湿热为患,或兼暑湿热毒。多因饮食不节、不洁,伤及脾胃,湿热熏蒸,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虽有虚寒,然必素体虚弱,痢下过久,凉泄太过,由湿热转化为虚寒,痢疾初犯,断无虚寒。

【症状】

下痢频行不畅,里急后重,赤白黏液。又以赤多为赤痢,白多为白痢,赤白相兼为赤白痢。证属湿热为多,又下痢稀白黏液,且有腥臭之味,四肢厥冷,虽有里急后重而不甚明显,脉象细弱,此属虚寒。又伴高热烦躁,甚感神昏、抽搐者,则为疫毒痢,伴呕哕不食者为噤口痢;下痢时发时止,经久不愈,则为久痢、休息痢。

【疗法】

配穴方一①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加大椎、曲池针刺;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阴交针刺。②神阙。

灸法:用针灸法,一组穴针刺,用直径0.32mm,长度4cm,不锈钢毫针,进针至适当深度,行提插、捻转手法,使腹部穴针感向四周放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同时两组穴用艾炷隔盐灸2壮,每壮用艾绒2g。

每日针灸次数视病情轻重而定。每日腹泻10次以下,腹痛等症较轻者,针灸1次;腹泻10次以上,腹痛等症较重者,2次;腹泻在20次以上,腹痛等症剧烈者,3次。留针30~6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连续治疗5~9日,治愈为止。

对无症状痢疾杆菌带菌者重用艾灸,即隔盐灸下脘、神阙、关元,每穴灸3壮,每壮用艾绒2g,针刺天枢、足三里,采用快速进针至适当深度,进行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7~14日,治愈为止。

主治:细菌性痢疾。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30例,其中急性菌痢317例,治愈286例,平均治愈日为4.12日。症状与体征平均消失或恢复时间分别为:发热2.19日,血象2.75日,腹泻4.15日,腹痛3.93日,里急后重3.48日,粪便镜检平均阴转时间为5.24日。13例无症状痢疾杆菌带菌者,经7~14日治疗全部治愈,细菌培养平均阴转为6.8日。

配穴方二主穴:神阙、天枢、上巨虚、气海、关元。配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阴陵泉;噤口痢加中脘,内关;休息痢加脾俞、肾俞、血海。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2或3次,慢性者,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隔蒜)灸,每次各灸5~7壮,每日灸1次,5~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每日隔盐灸神阙穴1次,每次灸5~7壮,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灸器灸,每次取2~4穴,每次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5~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痢疾。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下脘、天枢、气海、上巨虚、大肠俞。配穴:发热重者,加曲池、合谷;湿重者,加阴陵泉、足三里;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臂俞;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热毒痢者,加大椎;出现昏迷者,加神阙;噤口痢者,加中脘、内关;久痢、休息痢、虚寒痢者,加脾俞、胃俞、肾俞。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以麦粒大艾炷,各灸7~10壮,每日灸1次,至愈为止。②用艾炷隔蒜(或隔姜)灸,每次取2~4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3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在神阙隔盐覆姜灸5~7壮,每日灸1次。对慢性痢疾,可在中脘、神阙、关元穴隔盐灸各灸3壮,每日灸1次,连灸7~14日。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4穴,各灸20~3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3~5日为1个疗程。⑤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2~4壮(或15~20分钟),每日灸1次,3次为1个疗程。此法对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能迅速控制症状。⑥用太乙神针灸,可在中脘、神阙、天枢、气海、足三里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痢疾。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痢疾,疗效较好。温针灸能提高自身抗菌力,较快控制菌痢症状;久痢不愈,灸疗效果尤著。但应注意:如属疫毒痢、噤口痢应及时送医院救治,若配合艾灸,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腹痛

腹痛其病变范围较广,这里是指在肚脐以下骨以上的整个部位发生疼痛者,概称之为腹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为病;或由各种急、慢性肝、脾、胃、肠、胰腺、腹膜炎症及胃肠痉挛、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消化道肿瘤、盆腔病变、寄生虫病、阑尾炎、膀胱炎及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腹痛则为症。治当详察。

【病因】

多因外感风寒、暑、湿;或过食生冷、内伤饮食;或情志失畅、气滞血瘀所致。或由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

腹痛病位有大腹、小腹、少腹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①中脘、神阙、天枢、合谷、足三里;②脾俞、胃俞、中脘、章门、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上列2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虚寒型腹痛。②用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隔盐灸3~10壮,每日灸1次,至治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③用艾炷隔姜(或隔附子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以肢温痛减为度。每日灸1次,至治愈为度。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4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至治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及虚寒型腹痛。⑤用温针灸,在足三里、天枢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至愈为止。此法适用于寒凝腹痛。⑥用雷火神针灸,在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公孙穴施灸,每次各灸3~5下,每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寒凝及虚寒型腹痛。⑦用温灸器(盒)灸,每日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至愈为止,此法适用于虚寒型腹痛。

主治:腹痛(寒凝腹痛用方①,虚寒腹痛用方②)。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配穴方二神阙。

灸法:用艾炷隔盐灸,先取食盐5~10g(研细炒),艾炷(或用烟丝)数壮。令患者仰卧露脸,取食盐铺匀于脐眼(神阙穴),厚约0.3cm,直径2~3cm,再上置艾炷1壮,点燃。待烧至刚有温热感时用汤匙压灭其火(注意不宜烧得过度和压得过猛,以防烫伤),脐部有较明显的烧灼感,向腹中扩散,从而加强了艾灸温通经脉的效果。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壮,以痛止为度。主治:重证腹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重证腹痛50例,其中急性胃肠炎30例,肠痉挛7例,均经1或2次灸后痛止痊愈;其余23例(其中胃溃疡和慢性胃炎2例,胆囊炎2例),1次治愈者15例,明显好转者8例。说明本疗法不仅能止痛,且有止吐泻、通便排气、消除腹胀的作用。

配穴方三阿是穴(在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风市、气海、外陵(脐左右各旁开1.5寸处)、太冲、太仓、关元、膏肓俞、大椎、肺俞。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①诸气心腹痛、小肠气外肾吊痛、疝气小腹急痛,在阿是穴各灸5壮(男左女右),极妙。又治疝气偏坠。②肾气外肾肿、小肠气痛、腹内虚鸣,灸风市穴5~7壮,气海穴7壮,外陵穴(双)各灸7壮。③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呕逆不食,灸太冲(不拘壮数),灸至从痛至不痛,不痛至痛止为度。④心腹诸病,坚满烦痛,气结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⑤脐下搅痛,流下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也,灸关元、膏肓俞;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穴,各随年龄和病情灸之。

上法均为每日灸1次,灸至腹痛止为度。

主治:腹痛。

附记:引自《世医得效方》。临床验证效佳。

腹胀

腹胀一般单纯性腹胀甚少,多见于其他疾病(如急性肠炎、肝病、胃病、小儿疳积、术后等)或与腹痛并见。

【病因】

病因较为复杂,多与宿疾或术后有关。概括而言,多由湿热、食积、气滞所致,其证多实,但亦有久病虚胀。大概食后胀甚者,多在肠胃;二便通调者,胀多在脏。

【症状】

腹胀时轻时重或食后胀甚;或遇情绪变化而加重,矢气稍舒;或与腹痛并见。腹胀一般多有兼证。

【疗法】

配穴方一①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②建里、天枢、足三里、太白、关元、中脘。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腹胀(实证用方①,虚证用方②)。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有效。配穴方二天枢(双)、上巨虚(双)、中脘。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各5~10分钟,每日灸1或2次,灸至局部皮肤潮红、证减为度。

主治:腹部术后腹胀。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三天枢(双)、上巨虚(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