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22

第22章 内科疾病(5)

灸法:随证选方,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4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凝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②用艾炷瘢痕灸,每次取2穴,各灸3~5壮,灸毕贴灸疮膏。每月灸1次,可灸3次。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③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凝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凝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⑤用温灸盒灸,每次每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寒凝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⑥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寒凝胃痛、脾胃虚寒型胃痛。⑦用艾炷隔盐灸,在神阙穴隔盐灸2~5壮,以脐部有明显温热感或向腹中扩散为佳。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5日。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主治:胃脘痛(寒凝型用方①,脾胃虚寒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本法对寒凝气滞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是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分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亦称消化性溃疡。本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胃心痛、心口痛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本病在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时,因饮食不节,饥饱、劳逸无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侮脾而致气血壅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或气滞血瘀,脉络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

【症状】

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的上腹稍偏左疼痛。并持续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则痛作,于上腹稍偏右,得食而缓解。凡溃疡病有节律性,疼痛自觉有压迫感、膨胀感、钝痛、灼痛、隐痛或剧痛,一般多呈周期性发作。常伴见黑便或吐血、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胃俞和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中脘、章门、胃俞、脾俞。配穴:脾胃虚寒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偏虚寒疼痛者,取中脘、足三里,加艾条熏灸,配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胃不和型偏火郁者,加阳陵泉、期门、大陵;偏气滞者,加足三里、行间。

灸法:①用针灸法,两组主穴交替使用。针刺手法均用提插捻转补泻,每次留针30分钟。偏虚寒疼痛者,针后取中脘、足三里穴加用艾条熏灸15~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0天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已治疗40例,基本痊愈2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笔者改用温针灸(法②),验之临床,效果亦佳。

配穴方二主穴: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配穴:肝胃不和者,加肝俞、阳陵泉、太冲;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瘀血阻络者,加膈俞、公孙。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壮,灸至局部皮肤温热为度。每日灸1或2次,15日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7~9壮,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以灸至胃脘部发热为佳。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2~4次,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确有良效。

配穴方三中脘、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内关、公孙、章门。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4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笔者经验。坚持施灸,效果甚佳。若配合复方元胡散(延胡索、乌贼骨各30g,瓦楞子、高良姜、制香附各15g。共研细末。每服1.5~3g,用温开水送服,日服3次)内服,则效果更佳(引《指针疗法治百病》)。

配穴方四中脘、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

灸法:①艾炷隔姜(或隔附片)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或针刺后加隔姜灸。②用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症见胃痛隐患,喜温喜按,纳少神疲,大便溏薄等虚寒型胃脘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一般灸后都能迅速止痛,若坚持长时间施灸,可获良好效果。

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是指胃窦黏膜脱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属中医胃脘痛、呕吐范畴。本病好发于40~60岁,尤以30~40岁壮年人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多因素体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内伤、久病不愈、药物等因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而致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和而形成气滞,寒凝或湿热中阻所致。

【症状】

胃黏膜脱垂。x线钡剂检查可明确诊断。胃脘痛,左侧卧位则痛缓解。并发幽门梗阻时则痛剧,上消化道出血前则恶心呕吐。伴有上腹部胀满,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疗法】

配穴方一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3~5壮;其中神阙穴,用食盐填满脐窝,上置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穴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胃黏膜脱垂。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确有一定效果。若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如并发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配穴方二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穴每次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黏膜脱垂(脾胃虚寒型)。

附记:笔者经验。坚持施灸,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胃下垂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壶腹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中医无此病名,但在《内经》中有类似胃下垂症状的描述。临床以瘦长体型者为多见。

【病因】

多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饥饿无度,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伤;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有加无已,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垂,遂成本病。

【病状】

胃部呈凹状,下腹部凸出,食后常觉胃脘压垂而有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自觉有胃下坠之感。有慢性腹痛或伴便秘、腹泻、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抽掣牵引作用之感。

【疗法】

配穴方一百会、脾俞、胃俞、中脘、梁门、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确有一定效果。若能配合补中益气汤内服,加强腹肌锻炼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主穴:①中脘、胃上穴(下脘旁开4寸处)、足三里;②胃俞、脾俞、百会。配穴:兼肝下垂者,加期门、肝俞;兼肾下垂者,加肾俞、京门;兼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公孙、内关、梁门;胃下垂较重者,加气海、关元、肾俞。

灸法:上列2组穴,每日1组,交替使用。用针灸法:①组穴,中脘直刺1.5~2寸,也可透下脘,以上腹部有抽胀沉重感为度;胃上穴沿皮向脐中或天枢方向横刺2~3寸,以腹部发胀、脐部抽动、胃部有收缩感为度;足三里直刺或向上斜刺,进针1.5~2寸,以酸胀感向下扩散至足背,向上扩散至膝上。②组穴,胃俞微斜向锥体进针1~1.5寸,以局部酸胀、麻、抽搐为度;脾俞同胃俞穴。百会横刺,向前或向后,进针n 5~1.5寸,以局部胀痛为度。针刺后,对中脘、胃俞穴加用艾灸或拔罐。留针15~30分钟。配穴随证针刺,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每日针灸1次,第2个疗程隔日针灸1次,每疗程间休5~7日。

同时配合功能锻炼:①腹式呼吸法,平卧,休息片刻,做腹式深呼吸10~20次,使腹壁随呼吸起伏,目的以增强膈肌升降功能,使腹肌收缩加强;②仰卧起坐法,平卧,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伸,两手置于两腿外侧,离体1~2寸不用力,以自然姿势起坐至90°,然后再下卧,如此反复3~5次;③上肢运动法,平卧,向上伸直上肢,然后向前后左右方向活动5~10次,采用坐位、站立锻炼均可。

主治:胃下垂。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03例,痊愈46例,显效31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笔者临床根据上述处方,用艾炷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温针灸,每次各灸3~5壮,或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坚持施灸,颇具效验。

配穴方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百会、神阙。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食盐填满脐窝,上置生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治,每次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法亦可掺入其他灸法中用。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⑤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神阙禁针),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附记:笔者经验。治疗要有耐心、坚持施灸、效果颇佳。同时配合在胃脘部、下腹部、肚脐部按摩10~15分钟,每日1次,并用胃托以助之,可提高治疗效果。

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每多时发时止,反复发作。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胃肠功能紊乱,加之精神长期受到恶性刺激,使高级神经失去正常的平衡所致,每遇精神刺激而诱发。

【症状】

上腹部不定位的疼痛,胃脘部有灼热感,嗳气、反酸、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有时便秘或腹泻,甚至全身乏力等。但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疗法】

配穴方一胃俞、大肠俞、肝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附记:笔者经验。坚持施灸,每收良效。

配穴方二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4穴(两侧交替用),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隔日灸1次。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效佳。若配用药物外治:方用胡椒10g,绿茶3g,酒曲2个,葱白20g。共捣烂成糊状,分贴敷于中脘、期门、膻中穴,上盖塑料布,外以胶布固定。每次贴6~12小时,连贴5日,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三①中脘、足三里;②下脘、气海、天枢;③关元、水分;④期门、公孙;⑤胃俞、内关;⑥脾俞、中极。